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涯导向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刍议

时间:2024-09-03

许迎东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8)

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传达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1]。其中的“适应性”不应是单单指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指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适应岗位的要求,也应包含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的发展上应该具备适应性。生涯导向的高职教育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路径。

一、生涯导向在新时代的适应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侧重于就业导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替代了以往的“以就业为导向”[2]。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高质量”成为就业的前提[3]。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得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再是单纯地以就业为目标,更高的要求已经提出。

在以往的工业时代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理论更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追求,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信息化成为发展的趋势,人的作用得到了放大,生涯导向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2014年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以生涯为目标导向的高职教育更具有进步意义。通过生涯导向的高职教育,毕业生可以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对自身做出调整从而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并为进一步发展为能工巧匠甚至大国工匠打下基础,为高职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路径。

二、当前高职教育在毕业生就业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但离职率较高

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统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来看,似乎我们的高职教育是成功的。据麦克思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2.0%左右,但麦克思调查的另一项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届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长期为43%左右。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很多学生就离开了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岗位,并且这种情况是长期存在的。初次就业率与离职率的矛盾现象下反应的是高职院校重量轻质的现象,其在表面的就业质量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2.学校教育滞后于企业需求,缺乏职业前瞻性

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投入生产,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和迭代,使职业呈现出复杂的劳动形态。当我们过去觉得不会被替代的岗位因为科技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工业4.0时代流水线的岗位已经或正在被机器所取代,无人驾驶的逐渐成熟也将会对司机职业发出挑战,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没有那个职业岗位将是一成不变的。赫拉利(Y.N.Harari)在《未来简史》中曾提到“孩子在学校学习的一切知识,在等到孩子长到40岁时可能已经过时”[4]。在高职教育目光短浅地以企业过去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标准时,所培养的人才很难达到未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而当高职教育超越不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清晰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需求,只能被动地反应经济发展不能适当超越引领经济的发展。那么,未来它所培养出的劳动者在走出校园那一刻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经过带有滞后性的高职教育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3.高职教育成为“终结教育”,培养时间维度短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时间维度上,习惯性地将本应该贯穿于人一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看作成到就业为止的“终结教育”,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代表着高职教育的“成功”。当高职院校抱着将就业看做学生培养的终点时,在这种教育模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也将把就业作为学习的终点。不可否认,在以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历史中,确实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一线劳动者。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职业活动的组织方式、过程以及职业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职业与人的成长结合得更加紧密。高职教育仍然局限在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很有可能因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从而逐渐失去其以往的传统效用。

三、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就业评价维度单一

在我国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评判高职院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过提高就业率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在生源、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多的优势。在各项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硬性要求的规则下,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采取与企业签订集体就业合同、强制学生在规定期限内必须完成就业等方法来完成数据的光鲜。由于学校过分关注就业,一切的活动以就业为目标,反而难以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就业。在已经完成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的对学校推荐的工作并不感兴趣,但出于来自学校的压力,不得不进入到岗位,在完成学校要求的就业任务后短期便会重新选择职业;有些毕业生是没有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明晰的规划,在迷茫中选择了第一份职业,在逐渐清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选择新的职业。如此看来,单纯地以初次就业的就业率,来评判高职院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来说意义并不大,对高职院校由重就业率到重就业质量的转变也有一定的限制。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滞后

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内容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将直接参与到实际的生产一线。在以往高职教育实践中由于过于重视就业的目的,有些高职院校出现依据社会一时出现的热门行业,不顾实际条件盲目开设专业的现象,学生虽然招起来了,相应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却没有准备好,其培养效果可想而知。有些高职院校根据过去企业对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等,学生需要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而在学校学习的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难以用于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相关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这种人才培养体系难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高职教育欠缺终身学习理念

学生目标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当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环境和主要任务的巨大转变。长期灌输的就业等于学习结束思想,导致学生就业后在思想认识上对学习放松,认为学习的意义已不再重要,目标的丢失使得学习的动力不足。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时难免会陷入教育重点的误区,盲目追求毕业生与企业之间能够无缝衔接,热衷于专业技术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理性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而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以往变迁较慢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以就业为“终结”的高职教育其赖以生存的条件发生改变,终身学习已成为劳动者立足当今社会所必备的素质,而没有终身学习意识的劳动者只能“在跟机器的赛跑中出了局”[5]。

四、职业生涯导向对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积极作用

1.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永远是其应有之义,但也决不应是职业教育的唯一和全部目的。受到市场经济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中出现了以功利化为教育目标的倾向,在实际教育中学校首先培养的目标不是和谐发展的人,而仅仅是为政治经济打造用于服务的工具[6]。带有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以初次就业率论英雄的评价标准所导致的。在职业生涯中,劳动者通过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价值取向对职业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有些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而被动进行的,有些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探索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的。通过多次的就业劳动者完成了富有生命力的生涯发展,才能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途径。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建设中,除了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作为参考外,应充分考虑到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以及对毕业生长期的职业生涯变化,真正关注就业的实际质量。

2.注重高职教育发展的前瞻性

生涯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不应仅仅着眼于为区域发展提供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毕业生有能力应对高技术岗位的要求,甚至具备引领技术创新的能力,达到新时代对高职教育的更高要求才应是其追求。高职教育毕业生面对的是生产第一线,他们将担负着将科研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使命。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时要着眼于当地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目前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状况;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培养周期的问题,并能正确分析当前与未来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内容进行符合发展规律的调整,做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的规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另外,高职院校要设置“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来帮助学生尽可能早地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终身从事的职业发展有清晰规划,以未来职业的终身发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调整,使学生走出校门时能够具备根据职业发展进行调整达到适应的能力,从而以达到“现代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的要求。

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

以生涯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在毕业生走上岗位前培养其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对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和知识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就对劳动者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学生入学时就应当让学生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或到实训中心进行职业体验,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并希望未来能够以此为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理想。其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初步学习—实践操作—深入学习—顶岗实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习得一定基础性专业技能,并从中认识自己在学习时未掌握的专业技能,了解感受未来职业可能存在的多元化变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通过不断地在职业体验中进行学习和反思磨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激发他们在未来不断变换的职业情境中进行终身学习的动力。

结语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多次就业将成为主流,也最终构成劳动者富有生命力的职业生涯。生涯导向的高职教育意义在于,能够培养毕业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的能力。只有将目标放长远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力。高职教育才能满足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在促进就业的基础上,在高质量上下功夫,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将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奋斗目标才能真正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