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 菲
(江西省南昌市楞上小学 江西南昌 330001)
“故事教学法”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将与知识相关的小故事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讲述给学生,用来强调讲述的内容,深化学生对于所讲内容主题的理解。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将所教的知识深入简出,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手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学低年级,作为理解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故事是他们的最爱,这也是幼儿园到中学阶段所有孩子的普遍心理特征。其中包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等等,故事大多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故事,不仅仅能够深化讲课内容,还能让小学生在故事主人公的身上学到积极的精神。[1]
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的发展还不够普及,存在问题如下:
中国的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师将书上的重点内容讲解一下,然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忽视了小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简单的要求会写、会读、会背就可以。故事教学法的提出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不适应的,之前固有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师讲课的习惯,很难接受新教学模式的融入,尤其是面对较为高龄的教师。[2]
往往语文老师教学对象不是固定的,不仅仅只有小学低年级的授课,可能会同时教授不同年级的语文课程。这就导致教师在教课还有处理学生的相关事宜之余,没有时间再去研究如何更好的将故事融入进教学课堂,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没有办法更加精细的考虑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3]
教师的知识含量要比低年级的小学生高的多,思维方式也完全不一样。例如在讲述一个人的伟大思想时,教师讲述了毛泽东的井冈山武装割据的故事,虽然的确表现出毛泽东的非凡的军事谋略,但是对于 10 岁不到的小学生而言,故事的专业词语既晦涩难懂,这样的例子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适宜的故事类型才会引起小学生的共鸣。
在低年级小学生的教学中主要以识字认词为主,在教学词语和成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让孩子难以理解的成语,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用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来方便小学生理解。比如小学生在学习“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猜猜是谁的叫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呢?”这个时候提起来孩子对于这个故事的好奇和趣味,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身上。老师再诉说这个成语的故事,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还能借齐威王在这个故事的做法中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千万不要小看那些低调的人,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个故事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还能从中体会到一些哲理,这种故事是最可取的,语文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以这种故事为主。
故事的讲述和学习也要一个合适的情景设置,生动的情景设置能够激发出孩子对于故事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中的哲理含义,领悟到故事的主题。因而老师就可以采用演绎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肢体表现和语言表述,将故事完整的呈现在课堂上,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在小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课是《寓言两则》,分别讲述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故事。这篇课文就是以简洁明了的故事形式呈现,但是没有一定的情景感,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资源或角色扮演,将两个故事还原在课堂上。学生既是故事的演绎者,也是故事的欣赏者,在故事的演绎过程中可以引起学生所有的注意力,也可以更好的感觉到故事主人公的“傻”。两则寓言故事在演绎出来后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所隐藏的更深的理解。
低年级小学生的文化涵养不高,但是他们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想象力在现在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自己就某个方面编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即使编出的故事不完整并且夸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他们喜欢的方式,他们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小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小马过河》,这篇文章可以发散学生思维,让孩子们想想有没有其他方式过河,怎样过河才能够更安全而实际。一篇文章所呈现的故事寓意或许不止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模拟出故事的不同情境。直接解读文章在小学课文中拥有很强的文学性,但是不利于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在这个方面,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不是为了编故事而编,而是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见解,给他们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故事教育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教师要结合实际,响应新课改教育号召,充分把握故事教育法的应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也能使现有的教育模式更快的向下转变。故事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小学语文质量,充分挖掘小学生身边有趣的故事,让他们从故事中轻松学好语文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想象力,从而高效愉快的学好语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