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海燕
(同心县第一小学 宁夏吴忠 751300)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对知与行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看法,也从侧面反映出“知”与“行”之间的紧密性和不可分割性。这种教育方式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了更明确的导向作用,对教育事业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为了加深对这一理念的了解,知与行之间分配适宜,相互促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行合一”主要是“知”与“行”的融合,具体指思想道德和思维活动与具体实践操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统一。换一种说法,就是数学中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任何一方的脱离都会使教育失去前进的方向。一切理念,没有实践的探索和寻觅,所“知”就不能作为参考;而盲目的实践操作,将会失去方向,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传达的理念,理论与实践之间没有先后和主导,都是在不断地融合中,发展人个体的。
“知行合一”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要以学生为课堂和教育核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与“行”的融合。以下就从三方面浅析数学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教学偏向理论或实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课堂大多采用“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导致数学课堂失去活力,偏向于理论化、概念化教学。其次,知与行分割,教学模式和学生发展固化。知行本为一体,鲜明的界线使学生孤立数学概念,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完全分割,难以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最后,知行融合的有效性不高。有效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受到教师专业素养和水平的制约,其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堂提问都会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发挥。
繁杂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直观的了解到概念所传达的核心。为了贯彻和融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在学生脑海中构造实践情境,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深化。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研究的重点,根据小学生学习习惯特点,我们强调,情境设置简洁、易懂。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创设情境的基础。其次,简化情境的设置,直接以学生的思维来看问题,根据教学主题设置简单的情境。例如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手工,制作一个正方体、圆柱,来切实的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样学生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情境中慢慢接触到问题的内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自我创设情境。教师的引导最终需要学生将知识与自己脑海中的既有知识形成连接,自我创设情境不只是方便学生记忆,更是提高思维活力的前提。
面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不表态、不发言现状,数学课堂上教师掌控整个课堂的走向和学生思维,教师“教”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构成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课堂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数字时代下,科技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便利,同时创新发展了许多教学方法,期许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上好动的身体发展特点,多媒体、微信平台和手机app等媒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信息带来的便利性,可以从课堂多媒体入手。利用课前几分钟,为学生播放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微课视频,其卡通形象和科普性质,帮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融入数学课堂。其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自由匹配不同的学习方法,以适应教学目标。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游戏教学法等。在学习到具体运算,鸡兔同笼问题时,学采用小组快问快答的模式,激活课堂氛围。“一只兔子几只脚?”“四只”“两只兔子几只脚?”“八只”同时,学生再反问“十六只脚几只鸡?”进阶型的问题,不仅加强学生之间的紧密性,更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小学是学生思维从形象到逻辑的过渡阶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学生实践机会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在课堂或者实践中,没有切实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要加上肢体活动,才能配合大脑思维快速运转,例如学习到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了解不同图形的面积构成和面积的含义。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实践的需求不同,高年级的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教师可以规划和制定实践活动主题和路线,引导学生了解学校之外的数学世界,了解数学魅力。例如参观数学博物馆,了解数学家的发展历程;或者每天记录家中水表的变化、家人体温的变化,通过记录和绘画表格,了解到不同统计图的特点;或记录生活中的数学趣事,分享数学学习方法等。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对知识的探索,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数学知识与实际更好的联结。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到逻辑思维的良好过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