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小学 浙江 325509)
根据相应的报告分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和意志层次中较为常见的几个问题如下:
因为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较为艰难的环境下,相对其他孩子缺乏亲情,感受不到父母带来的温暖和关怀,所以他们的个性都十分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同学相处,遇到问题时往往也不能冷静面对。他们在幼小的年纪经历了贫穷、冷漠,所以内心十分敏感,所以认知相对比较极端,情绪也十分不稳定。[1]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会产生心理的失落,在之后的生活中变得不爱沟通、不爱交往。因为在成长的关键期中他们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所以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会变得多疑,对于集体活动也十分抗拒。这样他们长期处于离群的状态,缺乏沟通的自信同时也没有集体荣誉感。[2]
因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所以在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自己判别是非,这就可能导致遇到不良诱惑时无法进行判断和把控,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3]
小学五年级、六年级时儿童开始步入青春期,而这个阶段是其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时期,因为缺乏家人的照顾和关爱,他们试图通过对立来引起他人的关注,逐渐变为什么事都与别人对着干。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不信任任何人,遇事表现出不听话、不顺从、不礼貌等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表面上看来是家庭原因和其自身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不得不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所以说针对以上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造成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农民工为了赚钱纷纷进入城市,而城市的户籍制度又限制着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社会和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不良的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小学是儿童成长、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缺少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陪伴,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父母,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也成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据研究表明,很多留守儿童从小就和父母分开,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却不得不面对困难的生活。亲情对于他们来讲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越来越敏感的心理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很可能走上歧途。
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大于学校,亲情也是孩子最渴望的感情。为了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情况,父母应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即使务工在外也要通过其它方式及时和孩子沟通,给孩子陪伴和温暖,在沟通时要注重与孩子内心的交流,所以要注重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
对于小学这个阶段来讲,精神需求的满足往往大于物质需求,所以父母有机会应回家多看看孩子,而不是尽可能满足孩子想要的玩具、书籍。在相互沟通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给于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更积极的成长。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往往是祖父母,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于教育孩子没有理论依据,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学校应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或是培训的形式,与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和指导,让监护人可以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传达到监护人心中,使其明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部分问题,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减轻了一定的负担。
同时学校也应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不但重视知识的授予,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管理和教育。对于这部分教育不能只落实教育部门下发的活动任务,要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关注和记录,对这部分孩子要更加关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和集体荣誉感。只有这样学校和家庭携手进步,才能提升教育水平,让孩子健康成长。
从根源上来讲,如果城市能进一步完善教育设施、扩充教育资源,那么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会得到大大的减轻,所以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其子女也应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所以城市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政策,解决农民工进城后子女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创办专门的子弟学校还是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标准和额外费用,这样可以真正意义上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无论是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进,还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应用,都是为了让这些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陪伴和关心。家长也要对孩子的成长做到正确的引导,注重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满足孩子的心灵需求,使其可以健康、自信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