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解读散文教学的支架——以《故都的秋》为例

时间:2024-09-03

秦玉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宁夏石嘴山 753200)

可以说,写景抒情散文即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边描绘景物一边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其空间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当作全文的脉络。通过描绘生动的景物,既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又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更好的表现主题。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成功的散文教学促进了其他文学体裁的教学。现代高中散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室里营造一种愉快和轻松的课堂氛围。师生需要一起致力于文本中,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打开文本,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运用想象力,感受文本的品质和美,感受人生的沧桑。要摒弃传统散文教学,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散文的不良状况,使我们的散文教学行为更加有效。

本文看似简单,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读懂不再话下,情感较好把握——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但只要我们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就会发现作者看似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加之,现在的学生对“乡情”感悟不深,他们很少有“乡情”的情感体验。更何况高一学生仅仅具备初读和泛读散文的能力,所以,确定合宜恰当的教学内容最为关键。 确定恰当的内容是教学的关键。

一、一线串珠、教学内容体现了文本的特点

《故都的秋》作者就将这种情感寄托在秋天的景物之中,正契合“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这一情感。以作者的情感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笔下的每处秋景的特征,找准品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突破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故都的秋》整体特征“清”“静”“悲凉”的具体化体现,阐明了探究式教学在阅读理解中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深度,挖掘了关键段落中的句子进行分析。从整堂课看,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进课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授人以渔,给学生文本解读的钥匙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老师,要善于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语文,帮助学生在某种方法上学习语文,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把握课文的精妙之处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教给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一堂好的语文,应该以“读”贯穿其中,“以读促情”“以读生情”,培养学生品析文本的能力及人文素养。我个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阅读,对老师讲本节课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虽然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停留在泛读的基础之上,但是把握作者情感这个大方向是不会错的。这样反而能提高学生的文章感知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引爆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比如:我让学生挑拣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朗读时,学生将感情带进了课堂,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再比如:我在提出“作者选取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如何?”这一问题时,学生配合力度大,能抓住文本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老师把学生所说的话写到黑板上,既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又能体现本堂课重点。教师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教给学生一把打开课文的钥匙,以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散文鉴赏体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有用而有效的能力。

三、激发探究,突出主要阅读立场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不是由自己“得到的”,而是由教师“投给的”,也就不是生动真实的阅读体验,而是枯燥无味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线索或者引子,在教学中对文章题目的探究也不乏一种教学思路,比如:如果把“故都的秋”换成是“北平的秋”或者“古都的秋”可以吗?以此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回答没有脱离文本,基于文章中出现的“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果”,总结出这些自然景物都经历了一个从全盛时期到衰败的过程,历经了沧桑,所以作者喜欢这些地方的悠久厚重、文化底蕴深厚的同时也喜欢它的宁静自然、精美厚重,“故都的秋”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眷念之情。而“北平的秋”仅仅从字面点明地点,“古都的秋”只是说明时间,这两者全然没有透析出本文的个性特征。再比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作特色。

结语

散文是人类心灵的袒露,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鉴赏。应该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感情有所沟通,才能读懂散文,阅读到深邃的散文。散文有散文创作的规律,散文也应有相应的欣赏规律,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丰富散文的内涵,进行多角度的诠释,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