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徐敏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徐敏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政府、企业等机构多方联动,利用各种资源改变固有的、陈旧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探索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道路,制定出符合高校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策,力求解决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与企业单位需求脱节的局面,搭建科学合理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协同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是指元素间的相干能力,表现出各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从宏观上来看,“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联盟,从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行为;从微观上来看,指的是在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之间通过整合与流动,实现其本身价值最大化的效果,并打破创新要素之间的各种壁垒,使得各创新主体向共同目标进行整合与协调,最终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协同创新”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其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在这些要素间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以知识的增值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创新活动。[1]
2.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与家庭、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协同创新,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学校除了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基础指导工作,使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准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创业能力。同时,这也需要政府牵线搭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积极支持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相关工作,适时的举办一系列的职业生涯沙龙、职业生涯大赛等活动,建立有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服务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体系。除此之外,学校也应与企业建立起沟通平台,结合社会各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让大学生了解到社会职业的发展情况,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提高潜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树立的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培养他们务实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生存发展能力,力求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学校应采取与家庭、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的方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定位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人生,寻求最佳职业归宿,也能体现出高等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校就业率、就业质量以及社会名誉,缩减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最佳衔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利国利民、利校利己的作用。[2]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评估外部环境的了解,根据个人自身的个性、能力、价值观、兴趣以及优缺点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设定最佳职业目标,为正确的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而确立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发展性理论强调职业类别的选择和生涯形态的建立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和咨询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在中小学,基本上均能定期开展各类职业讲座进行各种职业规划教育,在进入高校之前,学生们已经经历了认识阶段、探索阶段和准备阶段。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己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具有早期性、专业性、连续性、系统性、实用性、个性化等特征,己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按照萨帕的发展理论,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强调大学生应认真进行自我综合分析,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专业工作性质,探索出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并努力提高职业选择与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兴趣和能力的匹配度。
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几乎完全缺失,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就业教育基本上是零起步。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意识淡薄,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途径缺乏系统的了解,就业指导很肤浅,难以达到专家指导化,学校还未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导致相当多的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设立最佳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时,由于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导致毕业生“产销不对路”,在毕业前及毕业时无法从容面对激烈就业压力,感到束手无策。[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
2.1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合理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但是,在诸多高校中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作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程序、具体技巧等缺乏深入的认识,以致未能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得学生忽视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忽视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最佳期,错失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关键期,无法合理的规划未来职业生涯。
2.2高校教育方面
同时,在有些高校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落得实处,忽视学校与家庭、企业等社会机构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管理上存在较大误区,不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难以满足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就业指导工作中专业教师队伍匮乏,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是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实践性,无法科学合理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从而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3社会方面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观念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和培训的系统性网络机制,无法积极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未能引导学生从小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政府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实施,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提供系统的组织保障。除此之外,在家庭中,中国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往往过分呵护,并仅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数高低,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职业观念,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
学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与社会间最佳衔接点。因此,学校应与企业、政府、社会等机构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实现多方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以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服务体系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学校应建立系统化、长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工程。针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应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真自我评估,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做好相应的职业选择。在高校中,除了开始传统课堂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之外,还有开展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并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专项辅导等服务,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情况。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协同学校与企业、政府、社会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实行具有相应弹性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
2.课程体系方面
为顺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学校应构建以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立体化”课程是进行多元化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即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专业课程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并融合心理学与管理学知识,进行咨询服务课程指导,开展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在“立体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中,注重学生态度、知识、技能多层次的发展,从学生一入学就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提升教学内容,并不断组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既能覆盖全体学生,又能进行个性化指导。
3.学校管理方面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核心,整合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其他机构各方资源创建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平台。学校应并依托校内外职业生涯服务平台,加大职业生涯教育设施的投资,设立专职分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创新指导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将职业生涯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得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4.师资队伍方面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至使大学生不能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正确定位最佳人生目标。目前,在许多高校还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其他教师代替,而这些任课教师往往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顺利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条件。首先,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上,应体现出多元化专业知识背景,既有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又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其次,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责任心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以及热衷咨询服务工作的情结,这也是做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也应定期参加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培训和心理咨询师的进修,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走向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保障体系
2.1政府方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所要努力的工作,政府也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扶。作为政府,也理应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建设,成立专门负责职业规划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类似于美国的生涯发展学会和英国的大学生生涯指导协会,开展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系统的组织保障,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趋向科学化、规范化。政府应增加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投入,积极协助教育系统,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建设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配备相应的物质设施和专业人员,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开展。
2.2企业方面
企业应与学校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校企合作,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招聘渠道,减少新员工培训成本,选拔高质量的后备人才。企业也理应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双向联动机制,参与学校人才目标的设计,学校课程的编制、专业设置等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了解职业和实习机会的同时,企业对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考核测评,为企业生产提供优化的人才结构,以期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的局面。
2.3其他社会机构
除了学校、政府、企业之外,社会其他机构也应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形成广泛的大学职业生涯指导网络体系。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机构多渠道,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加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指导社会氛围,协同高校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工程,它的动态性、全程性使得高校与政府、企业、家庭等社会机构协同创新共同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出和政策支撑,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实践机会,了解社会需求,努力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围绕社会需求,认真自我评估,综合分析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个人最佳职业选择与规划。
[1]李道先,罗昆.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20.
[2]臧小林.重庆市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杨立伟.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与启示[D].沈阳:东北大学,2009.
[4]迟皓.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硕士论文[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