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课先学后教之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9-03

李春萍 韩立梅 冯兆海

(1吉林省舒兰市第十六中学 吉林舒兰 132600;2蛟河漂河九年制学校 吉林蛟河 132513)

历史课先学后教之问题与对策

李春萍1韩立梅1冯兆海2

(1吉林省舒兰市第十六中学 吉林舒兰 132600;2蛟河漂河九年制学校 吉林蛟河 132513)

“先学后教”,虽然初始操作可能不尽人意,但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趣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经历过程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已经搞得风生水起,我们的历史课也加入了它的行列。虽然操作伊始也有诸多问题,但终能渐入佳境。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都必须注重课堂实效,而先学后教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真正能够提高学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形成学习自觉,真正能够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一、自主学习,学思结合

新课标就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要“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1]先学后教,正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的方式。我们在设计导学提纲时,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除了要有本课的基础知识,即自学的可能达成的预期,还要有精心延展的设计题,以开发智力,培养其问题意识、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力。要考虑使学生首先了解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乃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初始,就需要求学生通读、勾画标注,需学思同步。

在这一环节,教师把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也相当关键,它关系着课堂活动能否持续的展开。我们最初是依靠课前各组长对导学提纲的检查,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但这往往给偷懒的学生以“可乘之机”——在检查前“复制”以应付。对此,我们把导学提纲的做与查放在课堂上,有同伴的互检与老师的抽查或课间的随机询问等,就实现了有效的督促与合作共进,且渐成习惯。以期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交流,同伴合作

学习小组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单位,而课堂教学活动是主要通过小组研究、合作、互检、辩论、展示、评价等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几个组在发挥作用,甚至只是一两个人的表现。要考虑各组活动,要覆盖每一学习个体,往往会顾此失彼而令人急躁焦虑。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等待,延长等待时间而控制节奏,这也是使学生经历交流合作的学习共享过程,充分发挥每一学习个体的作用,是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预期。

各小组展示表现是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意见可以不一致,如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与见解,各抒己见,交流碰撞,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虽然仍有少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不够积极,但也在努力思考,不再是被动接受他人见解,这就是好的开端。而考虑既适当降低研究性问题的难度,又满足“优秀者”的挑战欲望,在设计导学提纲时,就要分层设计:稍简易的,使多数学生能参与达成目的,以积累成功体验,保持学习热情;具挑战性的,则能激发“尖子生”的探索求成动机。务使学生学会和乐于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这种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正是为其终身学习奠基。

三、课堂表现,展示成果

一节好课,不在于教师的表演,而在于学生的表现,教师不可跟学生“抢镜”。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之后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展示过程,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表征。小组讨论,进而展示成果,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积累成就感。教师在讨论中的循循诱导与指点迷津,在展示中的中肯评价与欣赏激励,都有助于生成强大动力。

四、画龙点睛,适时点拨

先学后教,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并不等于教师弃教,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活动的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仍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扮演着多重角色。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的发挥,从来都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双刃利器。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的导航从来都不容忽视。组织讨论,当适时点拨,有方法的指导;交流之后,老师需画龙点睛,可以有贴近时代、社会、生活的清晰精到的讲解,有知识的提炼、学法的归纳。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能力,生发学趣。

五、训练巩固,把握梯度

我们的分层次课堂巩固训练设计,开始因经验不足,题过多、过难,不仅时间是问题,也会使学生望而却步。为此,我们精心选题,减少题量,降低难度,但仍要注意尽量使题型多样而又有梯度。一般也是分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两个层次:单项选择题或列举题部分,重在基础,面向全体;材料分析题或探究题,会适当有难度,以吸引学生用所学去分析判断解决,兼顾中等生,也给优生以提升空间。但也由于展示时间不好调控,而往往不能当堂完成。然而,我们不以追求“堂堂清”为硬性目标,而在努力追求完美课堂的同时,也会兼容悬念留白式的多种课堂尾声。

六、评价激励、跟进检测

评价激励、跟进检测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在保证考查信度与效度的前提下,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激励,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体悟、探究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关注其情感、学习意志与信念等的发展,关注过程,定性与定量结合,务要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这是“先学后教”高效的一种动力保证。这往往是先学后检,有时也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经历历史思维的学习探索过程,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产生认知兴趣……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2]而师生一起汲取前人智慧,一同探索研究,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而通过这种策略的实践,引领和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把书山跋涉、学海荡舟当成乐趣,真正实现了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其乐融融。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修订版)

另有:洪明 余文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J]中国教育学刊.2011.第3期

李春萍,女(1971-),籍贯:吉林,汉族,二级教师,本科,教育教学。

韩立梅,女(1972-),籍贯:吉林,汉族,一级教师,本科,教育教学。

冯兆海,男,(1957-),籍贯:吉林,汉族,高级教师,教育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