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曹 璨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吉莲小学 广东珠海 519000)
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多元解读”尝试
曹 璨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吉莲小学 广东珠海 519000)
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层面、多视角的解读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凸显本真,从而展现语文五彩缤纷的世界。
阅读教学 引领对话 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而课堂在倡导师生多元对话、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同时,应该遵循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原则。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文章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课文内容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我首先从引导学生批注文本开始,因为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看问题,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接着我出示文段关键句子课件: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全班一起来交流,谈谈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明鱼已经游到了青年的纸上。你从青年画鱼的动作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学生迅速阅读和批注后,生1:青年画鱼很认真,一丝不苟。可以从“每个部位”、“一丝不苟”、“细致”体会到。师:这个青年为什么能画得这么仔细,又画得这么快?生2:这与他长时间认真仔细观察是分不开的。师: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再请你读读这段话,找到能帮助你理解的语句来体会。生1:工笔细描时的样子和绣花的姑娘作比较。师:谁见过姑娘绣花?能给咱们介绍介绍吗?生2:结合前后句子,可以体会到聋哑青年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情景。师:是啊,这位青年画的鱼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难怪一个看画的女孩惊奇地叫了起来。生3:是的,青年画的画太像了,像活的鱼一样。生4:从“惊奇地”一词体会到,小女孩看到聋哑青年画的鱼很像,才会感到很惊奇。生5:青年画鱼画得很好,可以用“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来形容。 ……
师:小女孩的惊呼也好,围观人们的称赞也罢,这都表现了青年的鱼已经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让我们再一次好好品位鱼游到了纸上那一幕。我们一起读。
就这样,阅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为本,边思考边批注,读悟交融,碰撞智慧,读进来,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语言,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同时也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形式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然后通过大展示环节把让孩子把自己的发现,感悟、体会、疑惑进行交流,全班共同解答。
生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我觉得最能读出他的专心的词是:“老是(特别)、呆呆(入迷)、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认真)”,学生1大声地读出来。
生2也迫不及待地补充:“青年这样安静,这样认真。他出神地望着水面,看到了什么呢?……青年看鱼真是专心呐!”接着,生2声情并茂的读出聋哑青的专心,全班响起雷鸣般的鼓励掌声。
出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忘我的境界是怎样的?生3:这聋哑青年是通过他的任何反应表示出来的。
我进一步质疑,青年没有任何反应是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不能说话吗?看来,青年看鱼画鱼这样认真投入,才是他没有任何反应的原因。生4兴高采烈地举手回答:融为一体仿佛游鱼就是那个青年,青年就是那条在水里游动的鱼。
从学生的理解与朗读对话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这聋哑青年不正是胸有成竹吗?不正是胸有成“鱼”吗?“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说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课文“先”,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他要把鱼画像,画活,必须先仔细观察,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我出示句一: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聋哑青年的忘我程度?学生读“太阳快下山”“ 整整一天”……
通过创设情景,师生共读,读出了青年看鱼画鱼的专注和忘我境界。就这样反复地阅读作者平实、直白的描写,寥寥数笔勾画出青年观鱼成癖,画鱼如生的人物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熟读文本,才能悟出点文本的思想和内涵,才能进一步与教师和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质疑是有价值的,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抓住这种课堂上一纵即逝的机遇,顺藤摸瓜,可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也恰恰正是课堂教学的精彩。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2]《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