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洪梅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价值取向分析
——基于2016年以来的网络流行语的分析
刘洪梅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网络流行语产生自网络空间,是网民们最先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非规范的语言体系,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壮大,网络流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来,对我们的语言习惯和和文化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流行伴随着某些网络事件的发生而出现,受到青年网民们的青睐,这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也是一种网络流行文化的产生。那么网络流行语的选择与使用背后到底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呢,本文将基于2016年以来的流行语进行分析。
网络流行语 网民 价值取向
网络流行语产生与网络,它的萌芽、发展和繁荣都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壮大息息相关,纵观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史,2008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我国成为“WEB2.0强国”,国家层面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就说,在这一年,互联网全面进入大众生活。以2008年为分水岭,在这之前的网络流行语基本只在网络交流中使用,数量少、影响力度和范围以及学者的关注度都比较小,2008年以后,网络流行语开始层出不穷,循环交替,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网络流行文化形态。本文中笔者尝试以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和2017年上半年使用较为广泛的5个网络热词为样本,研究其背后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
1.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在特定的事件以及特定的网民表达中,被网民约定成俗、而且具有无限延展性的词语或者词汇。
2.样本选取
结合百度百科、重要视频平台、门户网站的推荐和网络票选,本文主要研究以下网络热词背后的价值取向。
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新闻事件、影视剧、网络社交平台,经由网民的第二次加工,赋予其新的内涵,多事表达嘲讽和调侃之意,从其性质、涵义和来源深挖,可以找到网民们的非常有意思的价值取向和态度。
1.寻求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现。“吃瓜群众”、“小目标”等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产生自对新闻事件的发生,表达的是一种自我调侃和自嘲,这种自嘲的背后是一种无奈和希望得到社会认可的心态。网民群众总体而言大都来自于社会的中低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或多或少与自己的预期、与社会的期待值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他们才会去网络中表达自己。
2.情绪化价值的表达。“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你有freestyle吗”、“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扎心了,老铁”这些网络流行语来自于网络社交平台,是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会遇到的交际问题的一种评价,表达的也是一直自嘲和自我安慰的情感,是对自我情绪的疏解和表达。
3.富于创造的价值表达。“我可能XX了假XX”、“你尽管XX,XX了算我输”、“一言不合就……”等网络流行语内涵丰富,使用范围多变,他们来自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的各类社交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的正是网民富于创造的精神,有句俗语讲:“高手在民间”,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体现的真是“高手在网络”,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和多内涵的自由表达正是网民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价值创造,也是网民寻求网络认同甚至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
4.个性化的价值表达。“蓝瘦香菇”、“厉害了WORD哥”、“扎心了,老铁”等网络流行语演化自方言或是外语,经过网民们的音译转化,不仅形成了新的词意和词组,其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展,不再是某个特定区域或是层级的专属了。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空间的流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其独特的语言符号和句式构成网络社交的亮丽风景线,逐渐渗透到现实社交中,正是青年网民们个性表达。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网络——网民——网络——现实社会”,它的传播不是单一的直线传播,而是循环往复的传播,在这种传播过程中,网民们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做着自己的价值选择,传达着自己的态度,网络流行语有其活泼、辛辣的一面,但是它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语言文字的传播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必须看场合,是适量的应用。
[1]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12.
[2]郭晓丹.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长春教育学报,2012(06):64-65.
刘洪梅(1988-),重庆巫山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宣传,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