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动农村居民实现更高质量增收

时间:2024-04-24

韩君才

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是关键,促进农民增收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强化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系列重要战略举措,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南江是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三区”叠加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进一步有效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任务仍然艰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南江县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结构较为失衡、增长稳定性差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南江县要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突破关键瓶颈,创新实现路径,全力开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崭新局面。

破解现实难题

一是三产融合层次较低。南江县作为农业大县,粮食、生猪等生产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但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从纵向融合看,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从农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环节,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未得到有效开发。从横向融合看,乡村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对农耕文化、传统民俗、人文历史及自然景观等特色资源挖掘开发利用不足,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不足。

二是发展要素支撑乏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赖于人、地、钱和科技等发展要素的有效保障,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在发展要素流动和分配上明显处于劣势。一方面受人口外部非均衡流动影响,农村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加之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留村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紧跟国家惠农政策发展本地经济的能力较弱,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和技术要素获取困难,农村金融产品单一、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

三是增收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农村资源资产大量闲置难以盘活,农民承包的耕地、山林、水面和农房利用粗放,闲置浪费严重,村集体的各类资源资产同样大量闲置,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低、增长滞缓,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优化支持政策至关重要。同时扶持政策体系还需加强,农业保险覆盖率较低,部分主要农作物还未纳入保险范畴内,防风险能力弱。

探索有效路径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持续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推动农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增长。

推动产业提质,稳步提升经营性收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带动农民增收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一是全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按照“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思路,依托南江大叶茶、南江黄羊、南江金银花、南江翡翠米等特色农业产业,全速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四中心”“三基地”建设,形成“1+1+N”农业产业化格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突出“2+1”优势大品种核心地位,持续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让种植户、养殖户等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农村居民“户均十万元收入”行动和“回引十万人创业”计划,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群众发展适度规模的种养业和庭院经济。系统落实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做优翡翠米、菜籽油、高山核桃、青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把加工产业链留在农村,拓宽农民本地就业渠道。三是全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南江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基础优势,持续释放国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旅+”叠加效应,抓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四星级粮油园区创建,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抢抓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挖潜,加快金华火腿猪源养殖基地、翡翠米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户经营净收入水平。

实施就业扩容,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一是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劳动力数据库,用好用活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帮扶措施,持续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借助东西部劳务协作、成巴合作、江巴合作及省内对口帮扶,全力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工资追讨等服务,最大程度确保工资性收入稳定。二是持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平台载体,大力推进以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挖掘用工需求,扩大就业规模,确保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特别是要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为重点,统筹重点项目、产业园区、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三是逐步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健全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技能培养体系,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竞争力。依托縣乡村三级基层服务站点、定点培训机构、乐业南江等网络直播平台,精准征集群众技能培训意愿,按需设置种植养殖、家政服务、养老护理、餐厅服务等职业课程,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真正让“小学徒”变身“大工匠”。

盘活农村“三资”,着力提高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资金,激活农民土地承包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收入走上发展快车道。一是盘活资产。以文旅康养首位产业为牵引,推广“三个三分之一”股权分红等经验,引导农民将土地、林地、农房等闲置资源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助乡村旅游、非遗项目传承,引进资本投入,开发建设民宿、乡村游乐园区、农产品加工等,构建一批多业态、多形态的乡村旅游经济带,让农民获益增收。二是盘活资源。全覆盖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发证,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积极探索激活农村产权,扎实开展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三是盘活资金。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农民将闲置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村集体经济,按照入股比例提取分红获得收益,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强化政策支持,全力保障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精准保障。一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足额及时兑现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种植补贴、退耕还林政策补贴等惠农政策,按时发放低保金、养老金、困境儿童补助、残疾补贴等资金,定期开展“一卡通”资金兑付监管。突出农村低收入群体帮扶,统筹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等政策,增强农民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二是用好本级激励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坚持将中央衔接资金60%用于产业发展,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效定补、先建后补等创新方式,及时兑现奖补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对优势种养大户培育力度。三是用活金融支持政策。发挥金融“源头活水”作用,建立全县绿色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在贷款金额、期限、利率优惠上给予倾斜。同时,设立乡村振兴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及优势特色农业产品保险保障范围和规模,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强化农民增收政策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