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影视文本语言的三重转换

时间:2024-09-03

汪 洋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浅谈影视文本语言的三重转换

汪 洋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盛行,视频素材的拍摄录制的门栏不断降低,视频创作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兴趣活动之一,但由于人们对于视频的表达形式认知不足、对视频的制作效果缺乏经验等问题,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存在各类缺陷的“问题视频”。本文从创意与构思出发,通过影视文本语言的三重转换,提供能够将不经意所产生的优秀创意灵感完整记录并形成影视文本语言的方法,从视频认知模式上解决人们对视频表达所存在的疑惑。

影视文本 文本化 视觉化 具象化

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与全民网络时代降临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对视频短片的创作产生了兴趣,但由于对视频的表达形式认知不足、缺乏视频制作的条件和技能等原因,很难制作出精良的影视作品。在这些问题中,往往首先阻碍人们影视创作的,是不能将创意通过一系列转换变为影视语言,无法将心中所想转换为荧屏所见。在此背景下影视创作入门者,应从影视文本语言的认知展开,通过学习将创意与构思通过文本化、视觉化以及具象化的转换技巧,从而达到服务于自身需要的效果。[1]

一、转换:从创意到故事文本的文本化转换

对于影视创作而言,创作者在最初灵光一闪所产生的创意,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决定最终作品的质量,但成功的影视作品其创意却一定是较为优秀的。[2]

1.创意的文字化凝练

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各不相同,因此独特的创意产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将这些一闪即逝的创意灵感进行记录。这不仅需要对产生的创意进行文字化记录,也需要在文字化表述时,不断对原始创意进行凝练和深化,从而使自身独特的创意具有可成为影视作品的可能性。

2.创意的文本化转换

创意在经过一定的文本化转换之后最终会成为影视文本,而影视文本作为影视创作的基础文本,却绝不是仅依靠一个简单的创意灵感能够支撑的,而是需要通过具有针对灵感凝练的戏剧前提的设定环节,不断进行的矛盾积累与爆发,以及运用合理蒙太奇的制作机制,才能够形成。

无论是文字的叙述还是视频的表现,其在故事情节上都具有核心主线,而这些主线的简要概括就是所谓的戏剧前提,也是人们评判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最直接条件。在影视创作中的戏剧前提,指的是用极为简略的话语形容影片到底是在“讲什么?”,是否能够具有即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而在影视创作中,创意的浓缩也就是戏剧前提的产生,在将创意用尽可能精简的语言描述出来之后,如能使多数听者产生兴趣,那么这个由创意产生的戏剧前提才具有进一步影视化的价值。

在确定了主线之后,为丰富故事的可观赏性,影视创作者通常使用扩充支线剧情的方式来不断进行矛盾的累积和爆发。在不断出现的支线剧情中,矛盾冲突必然不断地出现并进行累积,经典的美剧“5分钟”理论:“主角在影视剧中,必须在每5分钟之内遭受一次心灵或肉体的打击,否则观众必然会失去兴趣”,这其中的“打击”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来自于支线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其中,支线剧情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推进主线剧情的发展,更是为满足观众的观影需要,提供更多的观影趣味。

在满足了主线剧情的精心设置与支线剧情累积的矛盾冲突这两项条件之后,运用合理的蒙太奇机制就成为了影视文本创作的主要工作。蒙太奇指的是利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镜头,通过不同的叙事与表现机制对影片中的故事进行展现,通过组接不同时空的镜头时,达到比常规按照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更加的效果。

二、转换: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视觉化转换

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将创意与灵感所凝练成文学文本之后,需要完成从纸上的故事到视觉化形象的转换,也就是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视觉化转换。

1.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区别:

对于人们而言,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通过依靠自身的生活经验,对阅读的文字语言进行抽象化的思考与还原;一个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进行直观的观看。相对于文学文本而言,影视文本创作的目的较为直接,是以视觉化呈现效果为中心的叙述,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影视文本去除了大部分文学修辞、模糊的形容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取而代之的则是包括环境、光线、各类道具的形态等的具体信息,以及用来展现人物心理的各种表情。影视文本中,如果对于人物的心理无法通过其他手段进行展现,也可能会采用内心旁白的形式进行展现,不过此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不广。通过较为形象的对比,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区别在于:

文学文本:通过想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读者清晰地知道哈姆雷特心里在想着什么;

影视文本:通过观看,一千个观众只有一个齐天大圣,而观众却经常不清楚齐天大圣下面会做什么。

2.文学文本的视觉化转换

文学文本在通过视觉化转换转变为影视文本时,不仅需要把文学修辞与心理描写略去,将文字尽可能转换为能够呈现图像与声音的写作方式,还需要对作品的视觉形象进行较为完整的设计。视觉转换时,应注意将人物的性格用动作、表情以及眼神等具体的形象刻画出来,而这种转换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刻板印象,使某一角色的形象变得具体且固定下来。例如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改变成影视作品的过程来看,从四大名著到“四大名剧”的转化不仅使人们得到了不同于文字的视听享受,也对原本小说中的角色形成了非常具体的影视形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现象必然会对之后其他作品中与本剧同一角色的不同影视形象产生排斥作用。[3]

三、转换:从影视文本到分镜头脚本的具象化转换

当确定各类具体形象的影视文本创作完成之后,影视创作的文字工作最后环节就是将影视文本进行具象化的分镜头脚本转换,此转换不仅能将原本的大致形象进行具象化、实体化,也能为后面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活动带来显著的便利。

1.影视文本的具象化转换

在影视文本到分镜头脚本的具象化转换中,首先需要将影视文本中已经比较细致的各类形象与实际条件相联系,对特定的场景、道具、服饰等进行选择。例如在影视文本中的“桌上放着一个果盘,盘中放着很多水果”,在具象化转换时就需要考虑到,是怎么样的桌子、果盘以及水果种类,这是因为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的展现效果不同,在影视作品的观看中,任意一个细节的形象改变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影效果。

将文本中所需要的形象联系实际条件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分镜头脚本的撰写工作。分镜头脚本的制作是将影视文本进行拆分,按照镜号、景别、拍摄技巧、持续时间、解说词、所用音乐和音响等项目进行填写,按照主线发展顺序与场景分类顺序分别进行制作。

2.分镜头脚本的实操应用

分镜头脚本之所以需要以主线发展顺序与场景分类顺序分别进行制作,是因其需要对后续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活动进行行之有效的辅助作用。按照主线发展顺序所制作的分镜头脚本可以在全局上对所需镜头进行记录,在后期制作时具有较佳的参考作用,也能对掌握拍摄活动的完成度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按照场景分类顺序所制作的分镜头脚本,则主要用于将同一场景的多个镜头进行集中拍摄,起到最大化的降低拍摄成本的效果。[4]

结语

近年来,高清摄像头的平民化与影视后期软件的傻瓜化,使得影视制作的技术难度不断降低,这也使内容生产逐渐变的比技术掌握更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影视创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创意之上,影视界也常常出现“千金易得,剧本难求”的现象。但在实际上,好的创意却并不罕见,困难是如何将这些一闪即逝的创意灵感记录下来。因此,掌握影视语言的文本化、视觉化以及具象化的三重转换技巧,将创意与构思能从容的记录下来,是完成将心中所想转换为荧屏所见的影视作品创作的捷径。

[1]布莱克·斯奈德,王旭锋译.就猫咪[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

[2]沈国芳.颜纯钧.影视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3]黄建生.影视艺术文学性特质的重塑[J].大舞台.2016.10.20

[4]张媛.论影视传媒视听语言规则及符号意指[J].中国报业.2016.08.25

汪洋,男(1988.5-),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硕士,助教;新闻与传播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