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国学”中寻求教育智慧

时间:2024-09-03

张 帆

(宁夏彭阳一中 宁夏固原 756500)

从“国学”中寻求教育智慧

张 帆

(宁夏彭阳一中 宁夏固原 756500)

“国学”的主体内容与现代文明是一致的,特别是“四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是国学精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今社会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质,值得现代教育继续传承。

国学教育 学生 现实意义

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开展的如火如荼,“国学”教育的开展给沉寂多年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未能真正理解“国学”教育的精髓,导致“国学”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以深化对“国学”教育本质的认识。[1]

一、“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为立国之本,“立国之本”的根本之处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教育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教育接轨,实际上就开始进入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会、教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国学”教育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而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之间,道德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死的知识、书本的知识、章句的知识,而是教学习的方法,教会人们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中国古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么做一个人、怎么成就一个人来展开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现代教育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要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就是成为一个“家”。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大学时,看到的标语都是“欢迎你,未来的哲学家”、“欢迎你,未来的物理学家”、“欢迎你,未来的化学家”,目标都是成为一个“家”。是不是成一个真正的人呢?没有成一个真正的人,怎么成一个真正的家呢?教育的根本是怎么成为一个人,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就像我们的道德教育,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持做人的根本道德,那么职业道德不用提,也会遵守,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本立而道生”,只有抓住本,“末”才能抓起来,用王弼的话说就叫“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我们现在却常常是本末颠倒:我们抓成一个什么家而不去抓做一个人,我们抓遵守职业道德而不去抓做一个人的道德。“国学”教育要“立本”,“本立而道生”。

二、“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

古代“国学”教育主要是以书院的形式进行的,书院就有一个优良传统,“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只是在课堂上才见面。有人说“师生如父子”是封建的东西。其实“父子关系”——师父师父,学子学子,师就是父、学就是子——是不能简单地否定的。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可能很多人会反对“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他们认为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特征。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我们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广到国天下。很多人认为这是我们文化中的腐朽作风,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家国同构”。不能否认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也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去理解。地方官是父母官,跟子民的父子关系,就是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的奉献、永远是不计回报的。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地考虑。书院的传统,尤其是“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传统,对今天的教育是非常需要的。现在的教育如果变成学生出钱买知识,教师收钱卖知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2]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学生和老师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游南镇的故事。大家在南镇游玩看到了花,弟子问:“花在心中还是心外?”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他回答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这不是单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就是提醒弟子随时随地都可以学、随时随地都要学,这不是单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3]

三、“国学”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国学”教育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理念,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如何、不管你的身份如何,我们是“有教无类”的;另外一方面,我们根据你的不同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地发挥你的资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批量生产化、标准化、规范化,扼杀了许许多多学子的资质和才能。“国学”教育要充分地发挥每个学子的特长,“因材施教”,同时要做到“有教无类”,二者需要很好的配合。

“国学”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什么是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就是点拨的意思。该怎么点拨呢?首先要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的主动性要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是启发式教育的根本,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如果他没有这个意识,你再教他也没有用,再启发也没有用。

“国学”教育坚持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是“自学为主”,不是灌输,然后是“相互切磋”,在同学之间、在师生之间相互切磋,这样就能够“教学相长”,然后就是“自由讲学”,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国学”教育非常好的传统和精神,值得现代教育继续传承。

[1] 朱子律 . 国学启蒙 [M]. 北京 :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7.

[2] 龚鹏程 . 国学入门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祝和军 . 读国学用国学 [M]. 北京 :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