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语文课快乐动感

时间:2024-09-03

叶慧琴

(山西省长治县向阳小学 山西长治 O47100)

让语文课快乐动感

叶慧琴

(山西省长治县向阳小学 山西长治 O47100)

新一轮的课改,让我的语文课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明白了,要让学生开开心心学语文,首先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本“开心辞典”,要不断地召唤着、激励着孩子们。从而使语文课堂变成巨大的“磁力场”。光靠单薄的文本和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模式来维系任重道远的语文教学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改造它、丰厚它,已成为语文教师的职业使然。

回归:让训练目标“瞄准内需”

我们觉得要构建出其乐融融、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

我想读——满足学生好奇的需要

(1)以意外的结果引发疑问。如:大家听说过三万人马把敌人的八十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吗?――《赤壁之战》。(2)以特别的情境激发参与。假如把你一个人放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人来救你,你会怎么办呢?――《鲁滨孙漂流记》。(3)以崭新的视野激起兴趣。我们想听音乐,往往只要打开录音机或CD就行了,想打电话或发传真,只要接通传真机就可以了,要欣赏优美生动的画面,只要打开电视机就能达到目的。现在有一种设备可以集电视机、电话机、CD、VCD、传真机的功能为一身,想认识一下它吗?――《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这些策略运用的关键在于“出奇制胜”,即抓住学生好奇求新心理需要,促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我想问——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

好问,也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我通常从这样几方面着手:(1)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蜻蜓点水,让“读”匆匆走过场。要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个性化的感悟自会油然而生。(2)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在课堂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未读先问,可以让学生边读边问,也可以读后集中提问,可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问,甚至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发问,不拘时间,不拘形式,满足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需要,鼓励学生有“把问进行到底”的意识。

我想议——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交往是孩子主要心理倾向之一,也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过去师生单元交往为现在的师生、生生的多元交往,以满足孩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个体成为教学交往人际互动中的一员。主要的教学程序是:(1)创造交往的机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量走出“师”的角色,以旁观者的心态处之,把问题的“第一解释权”让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互动的契机。(2)开辟交往的领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认知障碍,教师采用“开渠引水”的办法,抛出问题,引入其他同学的思维参与,当场给予解决;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可以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最后再集体交流。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交往的快乐,体验到合作的成功,真正做到“议”得精彩,“议”出风采。

我想改——满足学生创造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把创造性阅读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非常切合学生的不满现状、不断求新的心理特征,也体现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二度开发”的创造需求。学生的阅读创造,除了文本解读意义上的创新外,主要集中外显在“改”字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思维成果,要赞赏学生的创造才能。只要“改”得有道理,都要大加赞扬,甚至倡导鼓励。(1)改文题。读了《景阳冈》,有学生提出“景阳冈”作为课题,只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关系不大,应该改成“武松打虎”,既醒目,又能集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不但肯定他的想法,还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教材出版社。(2)改称呼。学了《世纪宝鼎》一文,学生很难体验到文章要表达的情感,读了几次都没有到位。这时一位学生提出:如果把这篇文章改成“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口气,就好读多了。经他一提醒,立即让学生将这篇文章改成一篇“解说词”,学生兴趣大增,稍加修改,没经任何指导,一个个读得慷慨激昂。(3)改结尾。读了《詹天佑》一文,一位学生对课文的结尾很是“不满”,他认为结尾的一句话写得太笼统:“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变式:让呈现形式“快乐动感”

尽管时下大家对包装精美的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非议较多,但是我却非常欣赏和羡慕执教者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和具有“戏剧化”的课堂气氛,因为他们把一堂课展示得如同一台“活泼动感”的电视益智节目,学生趋之若鹜,当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以为: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首先得爱它的课堂呈现形式,其次再爱它的深厚的内涵。

改变身份——教师当“主持人”

新课程让教师改变传统的“布道者”面孔,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拥有“语言霸权”,不能再唱”主角”,他们走下神圣的“讲坛”,回到了学生中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遇到问题,不一锤定音,与学生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不大包大揽,甘当学生助手;遇到争论,不息事宁人,敢当煽风点火者;遇到“话柄”,不躲而避之,而是掉转船头,深发话题。

变换角色——学生当“导演”

以前的教学中,教师俨然是“导演”,对学生呼来唤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受提问,被动回答;受检查,被动做题,他们成了“算盘上的珠子”,被不时地拨来拨去。现在的课堂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导演”。一篇课文,你想学什么,根据自己需要;你想和谁一起学,由自己和对方双向选择;你想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确定;你想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尽情展示。语文课堂上,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学堂”,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一切服务学生的“学”。

语文,因为教学目标回归而倍感亲切;语文,因为教学呈现方式的变式而其乐无穷。开卷有益,开卷有乐,语文是一本“开心辞典”,语文课更应是教师和学生尽情“狂欢”的节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