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吕自芬 袁雪英 史大刚
(南阳市二十一中 河南南阳 473000)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社会影响与现实观照
吕自芬 袁雪英 史大刚
(南阳市二十一中 河南南阳 473000)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起源于晚清民初的英语教育对于后世教育事业发展功不可没。当时,很多学校都普遍重视外国文化教育,英语教育自然而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分析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起源,然后分析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其现实观照,以期为今天的英语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英语教育 社会影响 现实观照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1912-1949)作为文化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剧变期,对我国近代史外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国英语教育(尤其是高校英语教育)就是以民国为起点的。这一时期不但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开端,还因英语教育体系的设置、英语教学与教材设计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基础[1]。应该说,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英语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始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当时,英语不但是一种特殊的外语形式,更被视作通向现代知识的必要途径。比如,在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高等小学能够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开设英语课程,中学阶段外语就成为了必修课。也正是由于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当时很多掌握英语的人能够在待遇较为优厚的行业或者部门获得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民国政府到民间,英语都被视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被列入教育体系之中。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近代初期传到中国之后,受到了很多人士的推崇。因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已经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获取的特殊学科[2]。而为了加强和国外的交流,英语教育在民国时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扮演着重要的引导性角色,无论对当时的教育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 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民国时期,不论是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英语教育之师资队伍都十分强大,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水平也处于高位。当时,辜鸿铭、朱光潜、林语堂等人便是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典型代表。比如,辜鸿铭的英文造诣就十分深厚,学贯东西,且西学素养很高,依据其进行的自我评价,所得成就主要受益于童年时期背诵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等经历。再如,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为了提升英语教学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本身拥有非常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也通过对英语教学人员的要求与管理,提升人才队伍的质量。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一段时间,就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了大量改革。此外,当时的北京大学借助庚子赔款的一些退款金额启动了英语教师的培养计划,民国政府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专门针对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培养和深造的基金,期间有数以百计的高素养学生出国进修,更为可喜的是,这部分学生中最终有超过八成都回到了母校继续从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当时英语教育的人才队伍。
2. 英语教育体系设置
民国初期,政府就设立了教育部,该部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负责。当时,通过正式颁布课程标准的形式第一次设定与提出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要求。当时,民国教育部门对英语教育的教学课时进行了界定。更为重要的是,在民国成立初年,民国教育部门还把晚清时期的高等学堂改成专门学校,并将其划分成十个类别,其中,英语专门学校就隶属在这些分类之中,可见当时对英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力度。同时,在民国时期,对专业英语教育教学也十分重视。在1922年1l月,民国北洋政府建立了学校系统改革的学制系统,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的目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即便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民国教育事业遭到冲击和破坏,但英语教育始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直保持下来。
3. 英语教学与教材设计
为了让学校英语教育能够广泛而深入的开展,民国时期大量熟谙英语技能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教育教学的一线,主动参与教学工作,期间编写了大量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英语教材。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专家学者和大师们十分注重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相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由于一些专家学者深受英美学制的影响,因此,在编写英语教材的过程中,他们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与交际能力,而对于较高学习阶段的学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尤其侧重于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一般借助文选等形式,精心挑选大量欧美文学名著让学生进行研读和探索,以达到了解英美文化的目的。比如,在民国末期,民国教育部门就组织出版了一系列英语教材,这些教材除了出版信息采用汉语印刷外,书中其他内容均以原版英文形式呈现,甚至去掉了全部单词注释与课文翻译等参考信息,其目的就在于要借此对英语教育进行系统化扶植。
民国时期政局不稳、商业凋敝,但是,英语教育却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多懂英语、通西学的优秀人才借助英语这一媒介与工具,不但积极译介西方教育原著,积极宣传和推广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英语后续人才,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3]。
1. 促进了文化交流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让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1)英语教育提升了中西文学作品交流的频率和深度。民国时期,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多有建树,大量学者出版了很多英语和英语文学的研究著作。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同样受到了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同时也让国人开始深入了解到了西方文化;(2)英语教育让近代国人更加广泛的接触与了解西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等。比如,在当时的圣约翰大学里,学生被要求要参加师生之间的联谊活动,学习与模仿西方人的生活习俗与礼节习惯等;(3)借助英语教育,西方之政治、法律和科技信息持续传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引导中国人以现代化的思维对自己的人生问题和现代思想进行分析和研判。
2. 培养了大量人才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成绩斐然,在前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很多优秀教育人才与科研人才。尤其在民国中后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基本摆脱了主要借助外籍教师开展英语教学的困境,英语教师的瓶颈逐渐被打破,也就说,到了民国中后期,中国的英语教师已经能够通过自己培养的方式获取。按照当时的统计,单纯在解放之前的几年里,我国就有超过3000人在专门学习英语。也正是因为具有如此雄厚基础的英语教育,才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英语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我国英语老师短缺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朱光潜、吴宓、林语堂等人作为优秀的英语语言专家一直在英语教育界活跃,这为我国近代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此储备了大量优秀的英语教育人才[4]。此外,因为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得到了学校的极大重视,很多懂英语、会英语、用英语的人才不断涌现,他们把西方现代的、发达的科技资料通过汉语的方式直接引入到我国的科研工作之中,极大降低了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和错误,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注入了新的力量。
3. 转变了社会观念
在前文的分析中可知,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内最为重要的课程。期间培养了大批优秀懂英语和通西学的人才。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社会观念,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型。比如,通过清末癸卯学制对教育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与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学事业的进步,大量外语人才开始涌现。而随着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进入到中国,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够受到了西方思想观念与文化的冲击。值得一提的是,英语教育在女性解放方面表现得尤甚突出。当时,作为民国时期全国最大也最为著名的女子学校——金陵女子大学的英语教学就以英美大学教科书为蓝本,通过开放式的英美教学法让师生之间保持互动,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提升,也提高了英语教育教学的效果。通过这一事例能够说明,当时接受英语教育的中国女性开始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追求知识和拥抱思想,让自己成为更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以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的形象从一而终。
在民国建立初期,政府就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起了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现代教育体系体系[5]。而在学校教育的进程中,英语教育的发展格外引人瞩目,无论是在英语教育体系设置、英语课程教材编写还是在英语课程师资配备等层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历史突破,所有这些都对今天的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 英语教学要注重师资培养
在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需要拥有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和素质优良的英语教师队团队。教法虽然重要,可教师一直被视作英语教学的根本力量。在民国时期,很多留学生回国任教,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为英语教学工作带来清新之气。当然,在国民政府时期,唯学历论的做法也让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现象横行。因此,为了要稳定和提高现有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通过在职进修等形式为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培训骨干教师,以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应对英语学科进行科学设置,对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进行统筹规划,以达到教学分工合理和学科之间的无缝衔接。
2. 英语教学要营造语言环境
民国时期的学制受外国影响很大,在回顾民国不到四十年的历史,学制系统采用了美国的单轨形式,可是每一个学制出台之后,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知,为了更好的适合中国的国情,学制的制订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如果不针对本国国情而全盘照搬和盲目模仿,一定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由此会进一步影响到英语教育环境的构建。这是因为,环境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的提升英语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最大限度的创造英语语言环境,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英语学习和本国知识的学习,让中西文化能够结合在一起[6]。比如,在民国时期,不但英语课,其他如数理化和外国史等课程也会以英语原版教材为主,在体育课上也会经常使用英语术语。这样一来,学生就因此而进入到一种英语语言环境当中,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法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做法对于学校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必将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英语教学应符合实际
通过对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后得知,英语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突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语言应用能力被视为检验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当前使其,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正在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让英语教学符合客观实际,在英语教材选择方面一定要符合中国学生的特征,一方面应保持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应按照现代语言学与有关学科的前沿成果进行及时调整、补充与完善,让语言、知识、技能和人文等知识能够融为一体。同时,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符合实际的情景语言,以更好的处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与百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提升英语应用的水平。
在民国时期,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正努力完成着从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转型和转变。在当时社会中,只要是懂英语、会英语,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才,就十分容易谋道一份薪水优厚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英语受到了极大关注,很多学校的英语课程也因此变得异常重要,无论是小学、中学、高中还是大学,都将英语视为必修课,甚至出英语课程,在其他科目中也积极使用英语教学,由此而培养出了大量英语人才,也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时期,我国英语教育工作有必要借鉴民国时期的经验,在深刻分析我国当前国情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不断增强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1]朱红梅. 浅析民国时期英语教学改革[J]. 理工高教研究,2014 (1):35-38.
[2]贾宁,赵晶. 民国时期英语考试探源[J]. 兰台世界,2013(1):82-83.
[3]刘莹. 民国时期高校英语教育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2):23-24.
[4]李王侠.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2016(5):32-35.
[5]周晓燕,董秀超. 冲突与交融: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以江南地区为研究对象[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4):98-102.
[6]尹玖红. 探究英语对民国时期教育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J]. 江汉论坛,2015(2):34-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