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诗歌教学的四把“利刃”——探索朴实而艺术的诗歌教学之路

时间:2024-09-03

陆 萍

(淮北市梅苑学校 安徽淮北 235000)

浅谈诗歌教学的四把“利刃”
——探索朴实而艺术的诗歌教学之路

陆 萍

(淮北市梅苑学校 安徽淮北 235000)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逐渐增加,诗歌教学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如何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更成为了其中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诗歌教学朴实和艺术是指挥棒,吟咏诵读,知人论世,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是四把利刃。

诗歌教学 吟咏诵读 知人论世 品味语言 体会意境

引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的变化如雨后春笋。语文学科是其中最热闹的,从“诗意语文”“大语文”到“生活语文”“人文语文”“深度语文”。太多的标签,让很多语文老师觉得课越来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得上是好课,这个问题一直使许多语文老师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诗歌的教学应在朴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1]

如何做到诗歌教学的朴实而艺术,我认为应该灵活地应用好诗歌教学的四把“利刃”:

一、吟咏诵读,品其韵

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同时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所以“吟咏诵读”这一环节是诗歌教学中的的重要环节。

如何做好吟咏诵读的工作呢?

首先,自读。

学生学习诗歌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这个感悟从何而来,最直接的那就是学生的自读。通过自读,学生先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朗读。一般来说,四言古体为“二二”节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古体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在此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2]

其次,熟读。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南宋思想家朱熹也曾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通过熟读对诗文进行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洒脱飘逸的《行路难》,沉郁顿挫的《春望》,豪迈奔放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慷慨悲壮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三,变读。

所谓变读,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吟咏诵读时,方法要多样,避免为了读而读。可采用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老师范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带着问题去读。

通过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会被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知人论世,解其人

要想深入的理解诗歌,还必须走进诗人,去了解诗人。《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追求和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诗歌时候的心境等。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理解诗歌的情感就容易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如此,诗人创作本诗的目的也就容易把握了。比如在讲授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对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理解,如果不给学生介绍李清照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在晚年面临漂泊他乡,爱人逝世,孤独无依,山河破碎的境况,学生将很难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3]

三、品味语言,会其情

要想更加深入的理解诗人和诗歌,就必须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字里行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但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讲究委婉含蓄,所以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我们应该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致深入的感受诗歌的丰富内蕴。

首先,诗歌语言很精练,所以要抓住关键词尤其是“诗眼”,进行反复地咀嚼。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好”为诗眼。另外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柳宗元的《江雪》的诗眼是“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眼是“独”。 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就能达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

其次,中国诗歌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所以,在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意象,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四、体会意境,悟其真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尤其是意象特点的分析,挖掘出意象背后的深蕴以及意象之间的联系,很容易体会出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要体会出诗歌的意境,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想象。因为中国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大,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还原诗歌的画面。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进而更完整,更准确的理解诗歌。 如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意象,就要通过想象才能去领会。第二联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由“无边落木”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万里河山的萧条景象,进而联想到国势衰微,自身衰老,事业无成等;由“不尽长江”引导学生想象时间流逝、年华虚度,兴衰流变等。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慷慨苍凉的意境中更快更好地领会诗中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的人生感慨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一首诗就是一个世界,它有凝练的语言,它有独特的故事,它有不一样的情感。在众多诗歌教学方法中,朴实而艺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灵活的利用好这四把“利刃”,是我们实现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1]张敬邻:《朴实艺术教语文》,黄山书社2014年版,第175页。

[2]吴健:《让古典诗歌教学活起来》,《语文天地》2013年第3期。

[3]邱淑芬:《诗歌教学方法浅探》,《语文天地》2013年第21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