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吴恒仁
(歙县新安小学 安徽黄山 245200)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恒仁
(歙县新安小学 安徽黄山 245200)
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成了课程设计的主流,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引发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经常出现一些“画蛇添足”“东施效颦”等共性的问题,如果语文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辅助性、合理性、兴趣性、美学性原则,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规避,应用就会恰当。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问题 策略
21世纪,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成了课程设计的主流,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引发了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教育方式的不断改变。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为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了,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少问题也相应出现。在常规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赶时髦”“东施效颦”“舍本逐末”,忽视学生情感,替代学生思维等弊端,这些不科学的信息技术运用破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其实,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立足点是语文教学而非信息技术,关注的焦点也是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把它当作一种教与学的辅助手段。
根据平时听课和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的观察反思,整理出以下几种有共性的弊端:
课前的学习情景创设是一堂课的铺垫,它起到能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的作用,是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保证。情景的创设必须要遵循真实、自然、高效的原则,不可随意破坏学习情景。
在学校“同课异构”活动中,有的老师在上《望庐山瀑布》前播放通俗歌曲——《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显然是为了给听课老师一种热闹的场面,可是面对一群二年级的学生。播放这样的歌曲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与课文的教学毫不相干,根本起不到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的作用,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气场。
像于永正、窦桂梅等教育专家的语文课堂给我们一线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但如果不加选择和理解地效仿,往往会左右自己的个性教学,模仿太多,也就失去本真,也把学生的学情架空了。
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伊始,许多老师都在摸索,于是就上网或在光盘中学习著名教师的教学实录,把他们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占为己有,导致语文课堂生涩。如一次听方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平时轻声细语,润物无声的她吊着嗓子学窦桂梅老师的“激情”,而没有看见窦桂梅老师的文化底蕴和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一味地学习表面的视觉冲击,所谓的“激情”成了“悲情”,学生启而不发,麻木不仁,对她的“激情”毫无反应。
有的老师一上公开课就怕冷场,就想从头讲到尾,给学生无限的学习内容,不让学生喘息,不让学生思考,不给课堂“留白”。于是,教学课件中的链接内容太多,无形中增加教学容量,降低了教学效率。
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先进了,也为大量链接学习内容成为可能。如一老师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链接了一些有关鲁迅的文章《生活中的鲁迅》《鲁迅与萧红》《那些大师的风范》等文章,还链接了鲁迅当时生活的一些背景资料,这样增加了大量没有精心选择的学习内容,消耗教学时空,降低了学习效率,最后也造成了严重拖堂。
教学课件代替文本内容,学生和文章作者、文章内容很难产生共鸣,在鼠标的点击中使学习内容“一闪而过”。教师依赖课件,在他们的教学设计里不是突出预设与生成,而是记忆课件有几张,课件上有什么内容,不能漏掉任何一张幻灯片,课件束缚了教学,课件控制了老师。本来通过课文默读、朗读等学习方式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也变成了看课件、读课件,用课件替代了学生情感的生成,用课件替代了学生的语文思维。
在学校的“远程教育月”中,发现一些老师有了课件就丢掉了课本,如在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把语文书里的古诗全部做成课件,让学生去读,去背,教师只是站在计算机的边上点击鼠标,成了学生的“书童”,失去了师生互动,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味道,整节课显得枯燥无味。再如上《只有一个地球》时,出示许多有关地球的图片和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还有的在学生思维跟不上时,马上出示课件,不去引导学生,而是快速出示课件,借助课件的直观性,从而强化了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如此种种,只是我们老师太过于信奉课件,依赖课件。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后出现种种弊端,是因为一些教师缺少对应用的研究,缺乏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学、信息技术理论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如果我们能以理论作指导,不断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这样就会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辅助语文教学的,是帮助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的,要处理好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本末倒置。一节40分钟的课堂,课件出示的时间为3到5分钟为宜,图片出示最好不超过9张,不能频繁使用课件,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传统的教学由于板书的限制和大段文字出示不方便的而无法增加课堂容量,但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就给语文教学的容量增加提供了可能。如前面提到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老师链接了一些课外的内容,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可取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容量的度,不可无限制地加塞,“看到好的都想要”,要重视课件的质量而不只是数量。
学生喜欢上网,是因为网络内容丰富,电脑的声、光、电刺激调动了他们的兴致。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丰富了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只是黑板、粉笔这些简单的教学用具,而现代信息技术有图片、有声音、有演示、有色彩等,活跃了学生思维,对学生产生了立体化的影响。
粗制滥造,为了应付而制作的课件,不用更好。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要遵循美学性原则,美才能吸引人。因此,课件的制作要正确、要科学、要精美,所用素材要和教学相吻合。另外,教师使用课件要熟练、连续,课件的出示要恰到好处,做到“人机合一”,给人美的享受。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还要遵循互动性、适应性等原则,如果教有方法,教有原则,一定能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前文例举课前播放与学习无关歌曲的问题,在课后点评中许多老师都指了出来,大家认为把通俗歌曲换成古筝类的乐曲就要好些。在制作课件时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情,而且每个细节都要讲究科学,不可随意或是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在窦桂梅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文时,窦老师的课件运用就很巧妙,她先出示“亲”字的字理演化课件,随之娓娓道来:我们的祖先看到大树枝叶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了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亲”(繁体),后来简化成“亲”,来表现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我们就叫他们为“亲人”。这样的教学导入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与教学紧密融合。
针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进行学习,专家的教学实录只是我们学习的范例,不可照抄照搬,要结合实际教学灵活整合,模仿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中,我们总会为一个教学环节的不如意而伤透脑筋。比如我在上《唯一的听众》时,设计了几种开课形式都不满意,于是上网看名家的教学实录,从而获得启发:先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然后从文末设疑“为什么说那位‘耳聋’的老人是我唯一的听众?”这样,一下就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借鉴名家的方法能为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但不提倡“拿来主义”。
一定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不加节制地应用,其实许多课件中链接的内容可以采用精明扼要的“口述”形式,不必要运用课件出示给学生,课件的出示时间不宜过长,过多。前文提到的“加塞内容”的问题,如果把一部分有关鲁迅的文章直接“口述”主要内容,就节约了时间,而教学效果丝毫没有受到冲击,课件也显得简约一些。
现代信息技术是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的方式,但不是简单地把“纸质文本”变成“电子课本”,也不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快速闪现学习内容,而是利用这一先进手段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在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要慎重,要科学,要合理。在华东六省一市的语文研讨活动中,徐凤老师教学《井底之蛙》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设计了一个虚拟人物——“丁丁”,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丁丁”就会出现。如:在“学生默读课文,在旁边作上简短的批注”这一环节中,四年级的学生对“做批注”有些困难,这时徐老师就出示课件,带领学生看“丁丁”的读书笔记,“丁丁”的批注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课堂的尾声——“总结全文,情感升华”时,课件出示“丁丁”这一节课的所有课堂笔记,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总结,还给了学生一个如何做好语文笔记的读书方法,“授之以渔”,巧妙而精彩。
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许多便利,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只要我们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一定能合理应用,且会熟能生巧。
语文还是语文,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现在的技术多了、手段多了、资源多了、方法多了,但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一种理性,把所有技术、手段、资源和方法中关乎语文发展的要素提炼出来,加以应用。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的东西。——吴福雷
吴恒仁 性别:男 职称:小学高级 学历:本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