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蓓蓓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西营城中心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王蓓蓓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西营城中心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0)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获取、吸收、领悟信息的方式,在新课标下,如何更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有效方法、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是语文教师值得思考和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方向,也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阅读能够使得学生们激发读书兴趣、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能力、树立正确三观。 阅读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读,更在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策略与方法,从阅读的目标、阅读的形式、阅读的深度探究等等,教师均需要严格把关,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1]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尚没有确切的定义和规范,但顾名思义,在时间固定的课教学时间里,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教学成果的方式,是更为有效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应该具有如下三个特点。[2]
1.预期教学目标达标
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多是对讲述的内容有所准备,但对于课程达到的效果和预期并没有进行设定和跟踪,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了内容相当固定的陈述性教学方法,而不思变通和改进。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必须首先设立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最后以目标作为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只有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3]
2.学生悦于阅读学习
新课改倡导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要阅读,更要悦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们才会更为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上更为活跃参与,在课后积极预习和扩展。
3.教师悦于阅读教学
小学是一个人塑造性和依赖性很强的时期,尤其在低年级的阶段,老师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老师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投入到教学当中时,学生也会有着主动的积极的回应。因而,教师们要能在课堂上创造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学内容投入相应的情感,如朗读的语调、语气和表情等,这样的热情无疑会感染学生,学习效果会更为显著。
在明确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特点之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有一套细化的、有成效的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四个环节:1.教学目标的设立 2.教学内容的选择 3.教学方法的实施 4.教学成果的评价。如果我们围绕这四个环节,在每个环节都能更好的完善,在环节之间能有明确的关联和衔接,这对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学目标要有阶段性。小学分为六个年级,学生年级跨度较大,根据新课标,以二个年级为单位,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目标和侧重,总体上教学难度是不断加大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以读懂为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字词掌握。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要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到了高年级,学生是否愿意读很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的兴趣,由阅读变为悦读。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处于的年级阶段,设立不同的标准。
其次,教学内容选择要合理。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向学生们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无疑会事半功倍。教师在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求“新”,天马行空,而是要做到合情合理。既要参考新课标标准和教学目标,又要结合学生们的学习进度、理解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如何把握这个度,需要教师们去仔细研究和探索,并不断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再次,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定,在语文教学中,文体可能多种多样,比如有诗歌、童话、散文等等,对于诗歌,在教学方法上可能以朗诵和记忆为主,对于童话则更多的在于主题思想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引导, 对于散文,作者的情感思想表达是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领悟发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能做到灵活多变,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最后,教学评价要有针对性。对于小学生,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味的以鼓励为主,只给予宽泛的评价,如回答不错等。评价的鼓励性和针对性并不冲突,比如对于学生的一个脱离实际情况回答,先给予观点新颖的评价,然后说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样会让孩子有更好的进步。
本文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介绍了阅读教学的意义和有效性特点,然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介绍了一些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式和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1] 张弘. 小学语文扩展阅读与探索[J].时代教育, 2008(2).
[2] 余文森.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 福州: 福州教育出版社,2011.
[3]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