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4-09-03

李学春

(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兰州 730000)



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李学春

(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兰州730000)

***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视角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包括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彰显时代价值、强调思想意蕴,指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总书记又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系统地建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从历程与趋势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批判与继承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先进文化的开拓者;从吸收与借鉴上看,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运用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展望与期待上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代表中华民族独特品格的精神标志。***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作为引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斗争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起,就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如何对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①这一论述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在新的历史征途上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南。

一、历程与趋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成为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和做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更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伴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和把握的逐步深化,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自觉地肩负起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彻底割裂,而是对其腐朽落后东西的无情批判和摒弃,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领导人,大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哺育的知识分子,加上党成立之后即肩负起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以反对旧礼教为突破口,发动一场伦理道德革命进而把战果扩展到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抨击腐朽与愚昧,并非是对“线装书”一味的否定,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任何时候仍然是一颗颗璀灿的明珠。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教育背景和国学素养,一方面受到进化论、变法维新等新思潮影响,对影响社会进步的旧思想礼教进行批判;另一方面不断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改造和弘扬,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并没有割断传统文化的“根”“魂”和精神命脉。

在民主革命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延续“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逐步走向成熟与自信。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说:“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他又说:“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研究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要进行科学的总结,继承这一份宝贵的遗产。”这样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40年1月,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扬弃性继承的科学态度,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引领和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但总体而言,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了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应该是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同年8月,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中强调,“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中外文化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1960年12月,毛泽东在对两个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对传统文化又作了更加具体和深入的阐发。他说:“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把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时期的文化区别开来,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科学分析,从总体上体现了我党对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贯坚持和倡导的科学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是相当熟悉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表现的是那种泱泱大国的自尊和豪迈。1978年,邓小平娴熟地运用《韩非子》中“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重实践的智慧,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邓小平在充分继承《诗经》、《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思想的基础上,于1979年12月,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此外,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特别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他说:“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衣服,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了祖国的利益和荣誉,一代接一代的中国人通过坚韧顽强的奋斗,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这集中体现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世界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昌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那么,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他们的学识素养、精神品质、领导风范、执政理念、人格魅力、儒雅襟怀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毛主席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敢叫日月换新天,当惊世界殊。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评价,深入总结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与经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②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高屋建瓴,博大精深,观点鲜明,文风清新,内涵深刻。探究这种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汇就融合展现的力量,是他执政为民、勇于担当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更是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总书记讲话中的精辟用典,丰富多彩,蔚为壮观,读来贴切、精当,赋予中华典籍以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他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创作诗词,早在1990年《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写下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③的豪迈华章。1991年祝贺“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所创作的七律“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④言为心声,诗以言志,总书记高超地运用传统格律诗词把博大情怀展现在字里行间。***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向世人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愈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自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广阔的传承与弘扬空间,正在不断释放出凝魂聚力、提神扬气的时代价值。

纵览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光辉历程,我党着眼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科学总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立足现实,深入挖掘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转化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二、批判与继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先进文化的开拓者

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没有出现中断。然晚清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明遇到诸多挑战,面临被殖民甚至亡国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珍视中华文明,90多年来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使我们重新认识和领悟到面对国人,面对世界,面对人类不同文明、民族、国家所应具有的态度。它带给人类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呈现给世界的不是征服,而是“和协万邦”;引导人类的不是战争,而是和平共处。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之所以把未来五百年引领世界大同的精神因素聚焦到中国,是在和全球曾有的20多个文明对比后得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所组成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倡导者、中华文明的有力传承者,是屏弃糟粕、建立起真正符合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念的坚定实践者,是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大同世界的坚强推动者。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会自觉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坚持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这也是全人类的福祉所在。

中外优秀文化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者,而且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了丰盈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先进文化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是政治上的先锋队,也是文化上的先锋队,更是先进文化的开拓者。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从此,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人民走向文化自强,创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文化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以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的表述,深刻阐发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理念上的一系列重要创新和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然要拥有的深厚且坚韧的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⑤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所在。就国家领袖而言,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于中国发展远景的文化解读深度,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形象。***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⑥这里,习总书记不仅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明确指出这些文化基因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而能够跨域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着眼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有社会物质基础的极大发展,而且要有坚强的思想道德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起就确立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追求。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建党,要做的事情就是实现人民的解放、自由和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并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忠实践行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追求。中国共产党人所爱的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是人民共和国。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今天,还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这一伟大目标是靠奉献敬业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就是奉献敬业甚至是牺牲的历史。诚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保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人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广大百姓的信赖和爱戴。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是对友善理念的忠实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奉者和模范践行者。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如何抓住时机、开拓进取,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这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总书记从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对此,我们必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对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努力传播好中国声音;切实做到“四个讲清楚”,⑦努力阐释好中国特色,不断开拓先进文化。

三、吸收与借鉴: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始终致力于代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从“修齐治平”的理想人格到共产党人的修养和领导干部的廉洁标准

在理想人格标准方面,中国古代各家思想都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都认为人生价值是在“济世”、“治国”、“安民”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的。《大学》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国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奉行不悖。修身就是要培养极高的道德修养,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有无私为他人、为社会尽责的思想、意志和能力。孟子还讲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一种进退自如的为人立世的态度,也体现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注重修养、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要求全党同志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到***总书记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深刻阐明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仅从理论上批判继承了这一思想精华,把它作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洁标准之一,纳入了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体系,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养成宽阔的胸襟和眼界、高尚的思想情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二)从修身、内省到共产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古代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即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强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端正自己的思想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修养,用先人圣贤的价值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注重修身、强调内省的思想,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倡导、践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脉相承,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内省”思想的扬弃。***总书记就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严格党内生活,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效武器,要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不断洗涤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只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是一剂良药;强调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成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为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从“严刑禁贪”、“以教为本”到共产党的“先教而后惩”

能否惩治腐败,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兴衰。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很重视通过思想教化、严惩腐败来巩固政权。“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董仲舒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观点就是对“以教为本、以刑为用”传统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就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于1950年6月发布了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的决定。同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坚决肃清恶霸作风》中严厉指出:对于为非作歹的干部,“除进行严格教育外,对于情节严重屡教不改者,应该立即撤销他们在政府机关中所担任的职务,交付法律审判,以法治罪。如果是共产党员,还要开除他们的党籍”。基于对官僚主义、贪污浪费等腐败现象的警惕和愤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连续不断地发动群众政治运动加以惩治,另一方面又始终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对全体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搞“不教而惩”。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坚持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反腐倡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四)从传统“家风家教”到共产党“三严三实”的要求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对家庭建设问题的生动论述,既亲切温暖又发人深省。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认识到自己的家风不是小事,不是家庭私事,而是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带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带动“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遗子黄金满筐,不如一经。”注重礼义、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治家的好传统。美好的家庭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诸葛亮诫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祖孙三代被后人誉为“三世忠贞”。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积德之家,必无灾殃。”对子女的真正关爱是树德育人,留下家人受用不尽、社会皆得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良好的家教家风,正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的体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最能从家教家风这个侧面反映出来。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家庭,也要关爱家人,这是人之常情。但以什么理念、态度、方式关爱,却大有学问。共产党人的家庭亲情,一定要摆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下;领导干部对家庭利益的追求,一定要在遵纪守法、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底线与境界中获取。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修身是最基本的前提。***总书记强调“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⑧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他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领导干部的家庭建设,也应当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入手,把搞好家教家风作为“三严三实”的一个“修炼所”、“检验场”,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处理公与私、小家与大家、个人与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治家的根本遵循。

(五)从“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品德到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要求,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欧洲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中国是东方一个沉睡的巨人,它一旦醒来,就会震撼全世界。”时隔130年之后,沉睡的东方巨人终于醒来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彰显了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以身作则,明确表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六)从“民本”思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史,“民本”“重民”的思想十分丰富。《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荀子讲得更为明确:“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对民重君轻的思想体验更为深刻,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则引用荀子的话进而申述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凡有政治远见的政治思想家,对“民本”思想都有论述,并能够体察民情,关心民众,因而采取一些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为政者应体恤民情的合理因素,不再有阶级的利益冲突,抛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再把“利民”当作一种手段,而成了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和出发点,发展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思想。从毛泽东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一脉相承地继承和创新了“民本”思想,党的一切政策和领导工作、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言论行为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重教化、重修养的求是精神,形成了浓厚学习氛围和注重学风建设的特点;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民为重,社稷次之”的民本思维,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诚意”“修身”注重道德伦理修养的“士大夫”情怀,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同样是读报,从毛泽东的“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唱出“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⑨到***的“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⑩中国共产党所要求的一切,无不深植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予以弘扬和创新,彰显出最具魅力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者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继承者,才会永葆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运用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部理论与实践的集中体现。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带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乃至中国语言,就必须深深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从而使中国百姓喜闻乐见,成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深刻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要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重大课题,成功开辟一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这次历史性飞跃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功,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克敌制胜、排除万难的根本法宝。而“实事求是”,就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实事求是”,最早见于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德传》。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古为今用,结合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对“实事求是”作出新的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样,就赋予“实事求是”以全新的内涵。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力于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规律,从而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渐形成并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次历史性飞跃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有力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个基础性因素,就是确立了以“小康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而“小康社会”,直接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小康大同”,古代典籍《礼记·礼运》中曾论述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并指出古往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的“小康之家”,到几年之后邓小平反复论述的“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经过30多年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小康”这一中华民族的朴素愿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锻造成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因此,这既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继承,又表明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中国共产党通过吸收与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历史性飞跃。

五、展望与期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回顾170多年中华民族艰难走向复兴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启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新征程,开辟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阶段,也开始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飞跃。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引领者、实现者,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和组织上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以***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明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历史性的传承和弘扬,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四个全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在挖掘丰富传统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从“小康”“大同”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最早源自《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即民众劳累了,期待休养生息。古代思想家把“小康”和“大同”思想并列联系,认为要达到大同世界,必须经过人之小康,因此把小康作为大同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礼记·礼运篇》对“小康”社会描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的守望。《礼记·礼运篇》也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做了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小康”、“大同”,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以***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他说:“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在“中国梦”的交响曲中增添了更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二)从“革故鼎新”到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中国30多年以来的主旋律,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革新”思想更是一脉相承。《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若无与时俱进的“革故鼎新”思想,是无法至今仍屹立于世界之林的。2013 年11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从“革故鼎新”思想明到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彰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革故鼎新”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中国改革的精神源泉。唯有允许和承认变化,社会才能解决问题;唯有适应发展,政权才能强基固本;坚持改革,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从“以法相治”到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和中国现代法治一脉相承、息息相关。“法治”其语义可见《管子·明法》“以法治国”,《商君书·慎法》中“以法相治”,以及《韩非子·饰邪》“以法为本”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强调依法治国重在治理公权力,就是要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它受约束,让它规范行使,让它受到监督。***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让“以法相治”的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炫耀出熠熠光辉。

(四)从“俭以养廉”到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追根溯源,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中。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周顺昌《第后柬德升诸兄弟》:“又谓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要持之以恒严抓作风,抓作风建设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抓作风建设要固本培元,从“根”抓起,从“魂”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文化治理的重要资源。***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许多思想和实践,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廉政问题的缜密思考,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的新认识,也包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弘扬。

(五)从“其命维新”的革新观到创新发展理念

《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审美、政情、民俗,如何阐扬它一直是当代中国的紧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上看待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上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总书记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当今中国坚持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涵盖了科技、理论、制度、文化四大方面,并结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急需进行思想和模式深刻变革的要求,提出我们每个人都应挣脱陈规陋习的精神束缚,敢于求新、求变。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实和完善。

(六)从“中正平和”的发展观到协调发展理念

儒家思想以“和”为中心,讲究“中和”、“中正”。《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根本,达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应处的位置,万物也能生长繁育了。《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认为,公平来求平衡,中和是其准绳。和而不同,“和”是一种善于协调的态度和方法;“和实生物”,不同性质的物体达到和谐才能生出世间的所有事物。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对中华传统“中正平和”的发展观的凝练和提升。一要区域协调发展,***总书记强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调查研究,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二要城乡协调发展,***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三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四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七)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到绿色发展理念

***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绿色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等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文化基因。儒家的“天人合一”其核心主张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达到主客合一,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主张人类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万物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皈依;佛家的“万物一体”集中反映出佛家把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这一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思想。可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古老根脉,古代先贤极具生态智慧的博大情愫和包容思想,早已为当代绿色发展理念奠定了深厚理论根基。

(八)从“亲仁善邻”的友好观到开放发展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外经贸往来。丝绸之路的形成、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华民族开放发展的生动史实。在传统文化中,开放发展思想集中于推崇多方共济、和平相处,开放、和平的意识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左传》:“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俗语“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等,都表明了与人为善、与邻国亲近友好的原则。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实施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未曾停顿。开放发展,是对中国优秀的“亲仁善邻”的友好观的强化和延展。

(九)从“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到共享发展理念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着公平、平等、正义思想。《礼记》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财产公有、为政公平、推行公道。***总书记大力弘扬这种“天下为公”的襟怀,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左传》提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强调好东西不独自占有,要拿出来和其他人共同分享。***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吕氏春秋》说“治天下也,必先公”,主张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做到公平先行。***总书记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当今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共享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公平思想的现代阐释。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文化全球化的广度、文化软实力的向度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多维度、系统化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方位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这些高屋建瓴的思想观点,不仅为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相协调的人格道德,坚持做人与做事、修身与立德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然抉择。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注释:

①②2014年9月24日,***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③⑩***:《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刊于1990年7 月16日《福州晚报》:“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④***:《祝贺“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在榕召开》刊于1991年1月13日《福建日报》:“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⑤2014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工作时指出。

⑥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讲话。

⑦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专程到曲阜考察中国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⑧2014年3月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

⑨《送瘟神》为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7月1日,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创作的两首七律诗歌。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人民日报评论部编.***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王凤贤.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徐伟新.坚定文化自信[J].理论视野,2015,(10).

[5]包心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兼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15,(7).

[6]翁淮南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十人谈)[J].党建,2014,(3).

[7]江佩.“四个全面”战略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J].传承,2015,(11).

[8]唐海燕.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N].广西日报,2016-3-10,(14).

[9]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5,(1).

[10]蒋金锵.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家教家风[J].求是,2015,(6).

(编辑:井虹)

D251;G122

A

1009-4997(2016)02-0045-11

2016-04-12

李学春,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