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打造有“生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时间:2024-09-03

李 娜

(包头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关键环节,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时代 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及其行为日趋多元复杂,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加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如何将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打造有“生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政课的感召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一、把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症结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这充分肯定了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但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存在不同层面的“缺位”问题,严重制约思政课质量的提升。

1.教师专业发展“缺位”

思政课教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研究者、传播者。这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然而,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性和专业认同感。教师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难免缺乏自信,不敢直面社会热点问题,躲避学生的课堂提问,教学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敢变通,无法应对多变的课堂生成。思政课程的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也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造成了阻力。例如,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难度深、跨度大,既要讲出继承性又要注重强调系统性。

2.教师职业道德“缺位”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塑造者,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的核心,是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缺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破坏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冲击,部分高校教师出现消极怠工、苛责学生、为师是不廉,更有甚者出现性骚扰等失德行为。分析归纳其原因有:第一,教师待遇不足以支持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部分高校教师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经济利益,这不仅消耗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精力,甚至损害学生的权益。第二,教师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继续教育大多针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教师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疏导,不断堆积的心理压力势必会影响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教学艺术“缺位”

教师授课缺乏教学艺术,突出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缺失。较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只重视理论灌输,而不注重结合教学实践。部分高校教师自身缺乏组织开展教学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公共理论课都是采用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内部协调难度大,加之出于对学生安全因素的考虑,教学实践活动只能局限在校内进行或者教师简单布置给学生个人完成。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打造有“生命”的思政课要做到“三个融合”

有“生命”的思政课堂一定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课堂;有“生命”的思政课堂一定是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帮助学生解开疑惑,回味无穷的课堂;有“生命”的思政课堂一定是融合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课堂。如何打造有“生命”思政课堂的实施策略,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真正做到“三个融合”: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融合教师高尚品德

(1)提升教师“言传”能力,促进专业化成长。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重任,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作为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精通专业知识,精准“言传”的内容,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大量举证,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思政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并善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丰富课堂内涵。再次,思政课教师除了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广泛涉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书籍。最后,教师要善于把握新时代学生的特点,采取多元灵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2)培育教师高尚品德,展现师者人格魅力。古人云:正人先正己,正己方能正人。教师的“身教”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除了衣着端庄,举止优雅,更应修炼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亲其师,才能重其道。只有在过硬的专业素质基础上,具备崇高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触动学生的心灵。[4]

2.深入社会关注学生,融合热点焦点

(1)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00后群体(被称为“网生代”)已然走入了大学的思政课堂,他们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原住居民,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互联网工具,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途径多元化,其视野和见闻远远超过了前辈。新时代00后大学生对政治最为敏感,对形势最为关注,很多学生特别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应多剖析一些国内外热点和焦点问题。同时,他们也急于想发表一下自己观点和看法,更加希望得到老师的点拨和指导。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前设置十分钟的“时政热议”环节,让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课上可以畅所欲言;还可以有针对性的邀请相关校外人士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与学生互动交流,诸如政府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报社记者、评论员、宣讲员、党校教师等。这样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社会,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充分满足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探求心,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思政课变得“鲜活起来”。

(2)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社会,与时俱进。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该借助诸如互联网工具、专业书籍报刊杂志、自媒体、新闻广播等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段广泛搜集材料,深入了解社会,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新思想新趋势。从国内外社会大环境中汲取的材料才是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才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学校应经常邀请国内前沿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帮助思政课教师掌握专业前沿动态。同时,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通知的精神,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部级示范培训与省校专题培训、面对面培训与网络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强化教师基本功。

3.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融合学生本位思想

(1)校内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采用的主要途径,具体包括主题演讲、辩论赛、人物访谈、影视观赏、微视频制作、文艺展演等多种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展现才能,感悟真理。[5]例如,主题演讲可以提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赏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校外实践形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联合学校、政府和社会合力,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思想政治教学实验基地;第二,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加强学校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形成书面调研报告。第三,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保证经费支持的强度和持久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