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 颖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网络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
我国各类高校近年来加紧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改进,全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大为提升,现已基本上实现了高校全覆盖[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仍不尽如人意,存在着教学资源共享率低、资源层次低、开发重复等问题,极大阻碍了高校信息化、科技化的进程[2]。
国务院联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到利用云计算技术支撑教学资源配置集约化发展的思路[3]。可见国家方针政策对于计算机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高度支持态度。
计算机云技术以集群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替代了传统的服务器集中处理方式,从而极大提高了数据计算速度。此外,云技术利用统一的服务器端执行对数据的管理,同时采用计算节点同构、多副本容错等措施,避免了服务器管理过程中因崩溃而造成信息丢失,确保了教学资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用户利用云技术存储数据无须购买存储设备,也不必担心数据丢失,同时又便于在云资源平台上传播、调配、管理,有效提高了各类资源的管理效率。
传统形式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建设成本高、收效周期长。计算机云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独有的虚拟化技术手段能够细化物理资源分配单元,提升平台使用效率,降低支持设备投入,降低运行能耗,有效提升资源使用率。
基于计算机云技术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能够整合各级高校的精华资源,构建出稳定、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的跨级别、跨区域共享,满足广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条件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云技术架构主要由管理层、底层基础设备、中层应用服务平台、顶层软件服务显示组成。下面,笔者就以广播电视大学基础条件为背景,在以上云技术基础架构层次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如何对其进行构建:
构建基于计算机云技术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系统需要将数字化教学资源迁移到云平台上,同时利用虚拟化技术对物理资源进行分类和整合,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效率的最大化。以笔者所在的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学校在拥有计算机、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即可建立云技术服务平台,无须再配置更为先进的硬件与软件,教师与学生也无须为享受云技术服务额外购买价格昂贵的终端,这大大降低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减轻了资源成本,同时也缩短了平台的建设时间。特别是对于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分布较为分散的情况,计算机云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偏远地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难度,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
云资源包含音频、视频、文本、课件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还包括硬件资源、管理软件等辅助资源。高校要想整合这些形式各异、数量庞大、层次复杂教学资源就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建设起规模化的云资源基地,统一数据的识别标准以及数据接口标准,使各高校都能成为云平台的一部分,从而使数据教学资源真正成为公共资源。
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教育平台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教育平台资源共享是指为用户提供特定操作系统、特定教学资源的运行环境,如高校多媒体教室、机房的网络教学平台等。学校可将云技术软件安装在校园内各计算机以及连接到校园网的所有计算机上,然后利用软件连接到校园中心的云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高层控制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师生提供相关服务。此外,学校还可对资源平台进行整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已有架构传播或链接到教学平台资源共享体系。二是服务共享机制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共享机制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基本数据服务和数据安全服务。其中,基本数据建设主要包括对参与教学资源数据使用、发布、传输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认证,对不同形式、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对资源进行基础审核等;数据安全服务建设是指记录、截获、清除攻击计算机云技术平台的病毒或黑客,确保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各高校要创新安全管理机制,维护平台健康、平稳运行。
高校要通过资源管理中心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合理配置,监控其具体运行情况,在必要时予以干预,实现资源共享的均衡。以笔者所在的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我校利用应用服务器以Web Services的方式为部门或个人终端提供访问接口,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远程访问接口获取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当用户向管理中心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后,系统管理中心模块会将恰当的资源分配给用户,从而便于他们快速获得数据。整个快速、统一、透明的信息整合与发出过程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消除高校之间在资源共享方面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现象。
计算机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充分适应了我国当下的高校数字化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基于云技术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必能促进教学模式的大变革,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建设。
[1]刘新阳.近年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2(03):29-34.
[2]张德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科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8):39-41.
[3]陆宝益, 陈雅, 郑建明.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宏观模式取向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06):49-5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