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吴沛,蒋斌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癫痫是常见脑梗死并发症,典型症状为身体痉挛、抽搐、感觉异常等,可进一步损害脑组织,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影响预后效果。调查显示,脑梗死患者约10%可继发癫痫,故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十分关键。积极心理干预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手段,不仅注重疾病、障碍、困扰,同时强调潜能、乐观、希望等优势资源,可激发个体人格中美好事物,提高幸福感,缓解抑郁、焦虑情绪,促进病情恢复,在脑卒中患者应用广泛。但其在脑梗死后癫痫患者中的应用目前仍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脑梗死后癫痫患者82例,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其正负性情绪、希望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82例脑梗死后癫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1例,女15例,男26例,年龄46~72岁,平均(58.67±6.13)岁,梗死部位:16例顶叶梗死,12例额叶梗死,10例枕叶梗死,3例基底节区梗死,癫痫发作程度:30例部分性,4例全身性,7例局部发作;合并疾病:糖尿病34例,高血压27例。观察组41例,女17例,男24例,年龄47~70岁,平均(58.21±5.40)岁,梗死部位:18例顶叶梗死,15例额叶梗死,7例枕叶梗死,1例基底节区梗死,癫痫发作程度:27例部分性,5例全身性,9例局部发作合并疾病:糖尿病31例,高血压35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脑电图检查可见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癫痫诊断标准,存在运动、感觉、情感、意识、自主神经、行为、认知等异常;原发病为脑梗死,入院前癫痫发作>4次;患者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脑出血、脑肿瘤、颅内感染等原因所致癫痫发作;癫痫病史、头部外伤史、颅脑手术史;心肾肝等严重脏器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病变。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责任护士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掌握其自身心理压力,及时安抚焦虑、无助情绪,并分析病因,提供相关预防措施,提高康复信心。
1.2.2 观察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积极心理干预:(1)采集愉快因子:责任护士热情、主动地与患者沟通,采用抚慰、微笑、眼神等沟通技巧缩短与患者距离,了解其疾病认知、心理特征,引导回想放松、愉快的生活经历、自身成就事件,每日睡前通过朋友圈、日记形式记录3件快乐、美好的事情,并鼓励其思考事情的发生原因、需感谢对象,以减轻患者压抑情绪,同时根据不同患者所述设计个体化操作蓝本。(2)回输愉快因子:以采集的愉快因子为交流主题,早晚2次热情、主动与患者交流30 min,帮助营造欢快、温暖的氛围,提供高素质服务理念;另外鼓励其做力所能及事情,如自己吃饭、穿脱衣物、帮助擦桌子,以培养患者成就感,促进身体恢复。
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
(1)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定干预前后两组正负性情绪,内容包括负性情绪(NA)、正性情绪(PA)2个 分量表,NA:Cronbach'α=0.919;PA:Cronbach'α=0.937各10个条目,采用6级(0~5)评分,PA评分高,提示情绪快乐、精力充沛,NA评分高,提示感到悲伤、疑惑。(2)干预前后两组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评定,Cronbach'α=0.971,内容包括采取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3个维度,各4个条目,采用4级(1~4分)评分,得分越低,希望水平越低。(3)于两组干预前后以积极心理健康量表(MHC-SF)评估积极心理健康状况,包括社会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3个维度,14个条目,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心理越积 极。MHC-SF:Cronbach'α=0.940。(4)于两组干预前后以简明应对方式问卷(WCQ)评估应对方式,分为消极应对及积极应对2个维度,消极应对分值0~24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越倾向于消极应对。积极应对0~36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越倾向于积极 应 对;WCQ:Cronbach'α=0.900。(5)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74)评定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Cronbach'α 为0.770~0.960,内容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均采用6级(0~5分)评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6)于两组干预后以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调查护理满意度,分值19~95分;其中非常不满意:19~37分;不满意:38~56分;一般:57~75分;满意:76~94分;非常满意:95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NSNS:Cronbach'α=0.923。
干预前两组NA、P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两组NA评分下降,PA评分升高,且观察组NA评分更低,PA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正负性情绪比较(±s )
干预前两组采取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两组采取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评分升高,且观察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希望水平比较(±s )
干预前两组社会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两组社会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MHC-SF评分比较(±s )
干预前两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两组积极应对评分升高,消极应对评分降低,且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更高,消极应对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WCQ评分比较(±s )
干预前两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两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 )
观察组非常满意35例,满意6例,一般0例,不满意0例,非常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0%(41/41);对照组非常满意25例,满意10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非常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85.37%(35/4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脑梗死后癫痫是因脑组织缺氧缺血,神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造成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异常变化,神经递质或代谢产物过度堆积,进一步引起神经电位变化所致,该病症病情长、易反复,若未及时控制,可增加患者致残、致死风险。抗癫痫药虽能一定程度控制癫痫发作,但长时间服用可增加患者器官代谢负担。研究表明,除积极治疗外,有效护理服务在改善脑梗死后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积极意义。
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倾听患者烦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主动进行正性情绪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积极心理干预属于心理疗法之一,强调提高积极认知行为、积极情感,帮助患者愉快地参与生活。已有研究显示,应用积极心理干预除能改善患者心理健康(减轻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促进乐观、感恩、满意度、幸福感等积极情绪),还可减轻其躯体症状,促使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改善健康行为,降低死亡风险及再入院率。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A评分低于对照组,PA、社会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评分高于对照组(<0.05),该结果提示积极心理干预能减轻脑梗死后癫痫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正性情绪。究其原因,在于通过回顾往事可帮助患者梳理自身情绪,调整生活态度,思考克服疾病困难的方法,找到对生活的希望,继而能转移注意力,减轻负性情绪,加强心理建设,进一步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另外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采取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评分及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0.05),该现象表明脑梗死后癫痫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希望水平,改变应对方式,改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在于加强患者对成功事例、幸福温馨往事回忆,可使其体会到社会、家庭的支持,增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对外界事物的希望,故能提高希望水平,减轻对癫痫发作的恐惧;另外回输愉快因子,可增强患者社会生活认同感、参与感,促使其以积极、正向的态度接受疾病治疗、预后恢复过程,且指导进行力所能及的训练,可帮助调节神经支配能力,维持神经功能运行,利于躯体四肢功能恢复,尽早回顾正常生活,因此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0.05),该结果提示脑梗死后癫痫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干预后,情绪状态更佳,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从而提升护理满度。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癫痫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正负性情绪,促进患者积极应对疾病相关问题,同时能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