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珩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1],它对情境式教学提出了客观而系统的论说。它强调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对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认知,倡导合作学习且注重意义建构。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而这些特点都与建构主义下情境教学的观点不谋而合。语文情境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性,实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文篇目为例,通过对建构主义及其理论指导下的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化探究,总结出巧设导语、巧借辅助、巧置讨论这一套具有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情境教学策略。
教师的开场语就好比一部电影的预告片,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迅速将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懈中转移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教师的导语设计不仅要在形式上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还要做好导语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设计,以便成功地带领学生们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来。导语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篇目,笔者一共设计出了三种类型的导语。
这种类型的导语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营造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氛围,以引导学生切实进入课文情境。以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类似这样的导语:我们常说,心境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会不同,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场景。一位女子披上衣服来到窗前,伴随着窗外凄凄细雨,看着天空浓浓的乌云和满地的落花,独自一人饮酒到黄昏。好,请大家立刻“截图”,记住此时的情境与氛围,一起和老师进入我们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学习吧!
以上的教学导语就是一种氛围型导语,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进入正式学习之前,先将他们带入到这首词应有的情境中来,让他们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导语不仅表现了词人孤独与落寞的人物形象,也不忘利用俏皮的现代语言“截图”来使学生对此情此境的印象更为深刻。
教学导语本身应有的作用之一便是启发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展开对正文内容的解读。以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为例,笔者构思的启发型导语如下:同学们,如果让你们选择在现在的年纪是学习还是工作,你们会怎么选择呢?听完老师的这句话,有的同学肯定在心里犯嘀咕了吧!想着赶紧让我去工作吧!高中学习太累了!真羡慕在十几岁就可以工作的人,赚了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好啦,这些想法老师年轻的时候也有过,所以今天,老师想带你们走进夏衍老先生的这篇报告文学《包身工》,来近距离看看20世纪30年代那些与你们有着相同年龄,甚至比你们年龄更小就做着没有人身自由这种工作的姑娘们,让你们深切感受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境吧!
启发型导语也是一种根据不同的文本特征设计不同内容的教学导语类型。《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人物年龄与高中生们相仿,但是他们并没有像课堂中的学生一样上学,这样的文本特征使笔者构思出了以上导语。通过提出与学生实际想法相关的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在带他们进入文本情境的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教学步骤如创造性地升华情感做好铺垫。
使用教学导语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将学生们从课间松散的状态中拉回到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里。而开放型导语恰恰具有风格多样且颇具创意的特点,不同的老师能设计出风格和形式完全不同的开放型导语来,教师可以借此迅速地吸引住学生,将他们及时带入到文本情境里。以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为例,笔者所构思出来的开放型导语的设计如下:教师会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人物表情,而这三个表情分别是祥林嫂前中后的肖像特征,然后要求学生们仔细阅读课文,最后找出与画出表情对应的不同时期的祥林嫂。
以上教学导语设计的优势在于能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在一开始就迅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又能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生动形象地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另外,这几个表情的画法也不会很繁琐,不用担心浪费太多的课堂时间。由此可见,这样一种事半功倍的开放型导语设计也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导语设计类型。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已然成为中国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常见而又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的加入使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自动而充分地将自己的脑和眼、耳、手同时调动起来,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情境结合、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以开展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声画结合的特点,促使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由于受到了声音、文字或者画面的影响与刺激,而与文本内容达成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
多媒体设备丰富的音频资源为当代教学活动的开展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风采,对渲染课堂氛围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学氛围达到高潮或者教学活动中穿插着,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音乐,利用音乐强烈的渲染力与感染力,使学生们充分调动感官理解文本、与文本内容和人物达成情感共鸣。
以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和必修四《雷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琵琶行》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播放一段琵琶弹奏的音乐,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们受到自身听觉的指引感知琵琶女的部分形象特征。在进行《雷雨》这一课的教学时,由于教材中呈现的这部话剧的节选片段,其整体背景是大雨来临前阴沉郁热的天气,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偶尔掺杂着播放或低沉或响亮的雷声来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悲怆的氛围。从播放出的不同时间、不同力度的雷声中,一方面学生们能清楚地了解文本内容的情节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他们还能在通过设备辅助而创设的情境中实现与剧本内容和剧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再例如教师在进行教材中诗歌篇章的教学时,可以将网上名人的诗歌朗诵音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听。以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两首现代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听听名人们是用什么样的节奏与情感来朗诵这两首诗歌的,通过听到他们的朗诵示范,学生们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与大脑,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由听觉获取的信息转化为对现代诗音乐美的理解;另一方面自身获得的感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与诗中人物以及诗人的情感形成共鸣,最终达到语文情境教学的最佳效果。
能够科学且有效地利用好多媒体设备的视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一场普通教学活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情感教育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设备的视频播放功能与图片资料放映功能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这些良好且便利的设备条件能有效促进课堂上人物鉴赏情境的成功创设。
以高中必修三《祝福》这一经典课文为例,为了有效控制课堂时间与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播放翻拍的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片段。比如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和与死前相遇的影视片段截取下来,在教学的进程中根据文本内容相对应地播放短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将文字与视频画面结合起来理解,从而更深刻且形象地认识到祥林嫂三次的肖像变化之处;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影片的播放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图片。以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为例,它是一篇反映了真实的“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的课文,教师在介绍这篇课文的背景以为后续教学做铺垫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放映当时的一些真实历史图片与相关文字报道。而学生们也能通过这些真实且直观的图片与文字资料,突破时空限制带来的隔阂感,在脑海中还原历史情境,最终加深对文章主要人物刘和珍的了解,获得深刻的情感感悟。
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离不开多媒体设备的辅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还可以拓宽教学的途径,充分利用好慕课平台。先进的教学设备与资源使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教学渠道更加广泛化,教学效果得以最大化。虽然它不是教学的必需品,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将它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就能使它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讨论与交流在课堂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定的讨论与交流能够促进不同想法之间的相互碰撞,加深学生们对文本内容与人物形象的理解,使学生们既能更深入地与文本人物形象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又能在课堂上进行不同主体间的思想交流,获取充分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与交流的教学活动时,应该首先在运用自身的学科知识能力与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向学生们提出来,让他们就这个问题展开充分思考并互相讨论。
以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为例,文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人物华连卡。通常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会对主人公别里科夫进行各种分析,而没有关注到文本中这个不起眼但是又别具特色,且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形象。通过构思,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华连卡为什么会喜欢别里科夫?要知道,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正常人眼中十足的怪人,似乎是不配拥有爱情的,但是华连卡却“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进行个性化地交流。在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一方面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具体的原因探析,另一方面也会有兴致结合自身的情感体悟来得出个性化的结论,因为他们都是正值青春爱情萌芽阶段的少男少女。那么,究竟华连卡为何会喜欢别里科夫,准确来说应该是产生了好感,由此,笔者跟学生一起探究原因。
教师需要为讨论与交流课的开展设定一个科学的组织模式,从而使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进程能够有针对性地按照一定的模式运行,不至于出现课堂氛围散漫、交流环节不积极或讨论方向偏离等问题。
这样一个组织模式的设定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篇目特点来进行设计,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现代诗歌,由于这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女性人物大堰河,而关于她具体形象特点的描述又是由诗中的“我”这位男性人物来书写与体现的。因此在开展这一课的讨论与交流时,教师可以首先确定出“大堰河”与“我”这两个人物分组,然后组织学生依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了解和个人兴趣偏好,自主选择加入具体对应的分组中,最后让学生分别站在各自人物分组的相应角度进行自由地讨论与交流,深入挖掘具体的人物特点,抒发自己对这一人物情感的理解。这样一个组织形式的设定,其优势在于通过鲜明的人物分组,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通过自身所处立场的对比,不同的学生主体间会进行交流,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深入理解大堰河这位女性形象的特点与情感;又使这一课题进一步升华到当代社会中女性应如何自持以实现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一问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在特定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升华。另一方面还能让课堂讨论与交流的进程处于一定的有针对性的科学运行范围内,不至于出现过于散漫或脱离教学目的的课堂状态。
多多开展讨论与交流活动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紧紧抓好这两个关键要点,讨论与交流课才能更好地实现它最佳的情境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下的语文情境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在考虑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背景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注释:
[1]杨阳:创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语文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2018(3),第73 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