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杨 宁
当今社会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社会,因此提升学生的能力是关键,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关于名著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为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名著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对人生的概念还未澄清的中学生,对学生而言益处多多,不言自明。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着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意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中考考试大纲和中考题型的束缚,将本来丰富多彩的作品分解成作者、写作的背景、主要内容、产生的深远影响意义等,希望能够取得“速效”,这样使得名著被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失去了本身魅力。另外,“名著导读”教学起步较晚,广大教师缺少教学实践经验,可供参考使用的教学资料也少。很多老师对如何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感到十分棘手,既没有认真制定好计划,也没有设计好教学的目的和方法。
由于缺乏引导,部分学生读了原著后,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和理解名著的精神内涵。大多数同学不喜欢这些“老古董”,而是倾向于流行的、能够让他们轻松一笑的快速阅读,比如说直接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以此来代替对名著的阅读,认为这是了解名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最便捷方式。这样的阅读,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大众阅读活动的主流,并且已经在学校广泛地散播着。”久之,学生对声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甚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这些急功近利的变相阅读,无法引起学生对作品严肃而深刻的思考,名著阅读教学必将长期处于尴尬的地位。
当然,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为改变当前名著阅读的现状效微薄之力。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它是一种积极和能转化为巨大推动力的心理因素。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走进名著,才会去品味名著中真情趣。
1.名著简介激发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达到此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师生互动讲故事,评比竞赛创读优”的活动。首先给学生提出要求,讲述自己最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比如《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等等,这些都是熠熠闪光的精髓亮点,我们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其次,要求学生讲究语言的表达,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
2.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香菱学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那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还讲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出示《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插图:这个人物是谁?绰号是什么?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后,趁热打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整本书。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名著阅读必不可少,对于名著阅读的指导更是不容忽视。教师只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才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
1.阅读推荐课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中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我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的读物注重思想性、文字规范性和知识性兼顾;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领会。同时,推荐的读物,还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内阅读取得某种联系,或选择与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或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文章等,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
2.方法指导课
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阅读的一般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
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根据需要,自己灵活地选择阅读的方法,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做到:精读与泛读。如果说精读是正餐,那么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辅以大量泛读。没有广泛的阅读,精读得来的知识能力无法得到巩固,更无法得以迁移,会“食古不化”,而泛读有打开眼界、扩充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各种功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抄摘相关资料。“抄书默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但要手脑并用,强化记忆,而且可以促进读书向写作的过渡。我们为同学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地博览,既有指导又有相当的自主。同学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津津有味,其乐无穷。
3.读写互动课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的范例,从读到写,从模仿到独立的创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读与写,读是根本,写是读以后自然达到的阶段。“读书如熔铁,作文如铸器,铁既熔,则不难乎铸器也。”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而提高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难题。难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可写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打破写作的这一尴尬局面,必须做到让学生专备一个读书摘抄本;撰写好书推荐单;读写结合,及时评展读书笔记;定期举行“作文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
一是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
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泰戈尔诗选》中的一些小诗改成散文,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续写一段故事,故事新编有《阿廖沙来到我们中间》《新西游记》……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手抄报”设计大赛、开展朗诵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课本剧编排”、即兴演讲、开辩论会等等。例如,在读了某部名著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名著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思想和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名著的认识。
初中生思维活跃,但看问题缺乏深度,思维的表面化导致了阅读的浅层次。教师应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尽情感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我们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死扣书本知识将无法适应新课标语文的学习要求。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书海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农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我们要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开展各种小规模(班级为单位)的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