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芳老师指出“生态语文”是一种关于语文教育的生态化实践,主张语文的实现过程既要尊重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又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共同规律和语文习得与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1]。可以说“生态语文”是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是每个学生的语文。如何实现语文是每位学生的语文,如何在课堂上设置灵活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以统编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语文课堂上,有时打破常规,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生态语文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发自本心的自发行为,是一种自觉的想要学习的行为。生态语文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抓住课文重难点等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营造和谐的生态场,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课堂交流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美的一面。教师问题的设计要生态,能够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走向我愿学,我要学的状态。力求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课堂情境中接受精神洗礼,展示静态之美;在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动态美。
传统的语文课堂,讲授课文内容,教师往往先梳理文章的结构,套路问题设置就是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但是生态视角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让语文课堂有浓浓的语文味,而不是生硬的去分析文章内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文本中有审美愉悦感,在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运用语文。学生在生态化的学习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走进作者、文本、编者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打破常规,巧妙构思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一改常规理清课文思路的方法,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营造自由、轻松、和谐的生态场,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篇文章有6个小标题,分为6个部分,该教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内容,明确小标题之间的联系和运用小标题的好处。运用找出6个小标题内在联系的方法,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学有所得。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文中介绍奥本海默;验证美国的传言的真伪;古文与歌曲;我写给夫人的信。这些内容都不是直接介绍邓稼先的。如果你是老师,让你来出题目,你会怎么做。请根据以上内容,自由选择,提出一个问题。这节课的亮点便是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今天“我”是老师,“我”该如何来设置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了逆向思考,学会提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学生分小组参与课堂讨论,整节课瞬间从静态转化为动态,“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问1:如果你是文中蒙冤受屈的第三只猫,你想说些什么?问2:“我们”一家人是真的喜欢猫吗?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往往分析文中三只猫的特点和结局等问题,很少有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该问题设计新颖,打破常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站在猫的角度畅所欲言,替猫抒怀,尽情放飞自我,展示自我。尤其问题2的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在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反省自己及家人的行为。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无形中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谐的教学情境在师生互动中无形产生。
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不能上成历史课、政治课。生态式语文课堂上,更应注重学生的生成,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留白式问题的设置,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想”,自觉学习。想的过程便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留白式问题设置可以说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训练活动。初中生时期,学生可塑性强,学生的语言系统不断发展完善。留白式问题的设置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少学生课堂上随意化、口语化、直白化的表达。
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读母亲,感情怀:选取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母亲的形象。让我感动的句子__________,它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从__________中,我体会到母亲________。再如《春》这篇课文,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再次走进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3到5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形式:我认为第____段的____句子写的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
以上教师通过留白式问题设置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发自觉思考,探究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品作者内心的情感:惆怅、赞美等情感,品精彩的语句,品深沉的母爱。留白式问题设置,并不像传统问题那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它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结合文本发挥想象空间,主动的学习,在填充和选择中自主探究。以上案例中,学生思考的过程,是一次求同的精神探寻,是一次关于文章内涵的领悟,是一次关于文章语言的精妙绝伦的赏析。初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侧重理性的思维训练,以上案例中让学生在留白式问题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比较、辨析等思维品质。
生态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活”的课堂。课堂应该像一潭活水一般,师生在尊重、平等、和谐的生态关系中展开互动。教师应通过主观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灵活的主观性问题的设置,可以使师生在尊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主观性问题虽设置好,但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陈芳老师指出生态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在等待中倾听,在倾听中对话,在对话中成长[2]。这种倾听不是教师凌驾于学生地位之上,高高在上的倾听,而是平等的倾听。在听课过程中,收集到了这样几个能让学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表自己观点的问题。觉得设置比较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导中,在和谐的对话关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杞人忧天》中,你是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两个好心人的解释的?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的杞人的形象的?这一问题中,“你是如何”这种方式的提问,明显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并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控制课堂的一切,相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此问题,抓住课文中的重难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对文中的杞人可以说他的好,也可以说他的不好。师生在缓缓的教学对话过程中净化心灵,提升思想。
又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寓言故事的结尾改为“还要贵一点”你觉得好不好?请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两篇课文在统编教材中是放在一课的,教师在设置这个问题时,细心领悟到了编者的意图。两篇短小的寓言故事放在一起,肯定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这样的比较性问题的设置,既加深了课文内容的深度,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横向纵向发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改寓言故事的结尾好不好,这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想象空间,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像客观题目答案那样固定,束缚学生去思考。再如在《猫》这篇课文中,这样设置问题: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这一问题容易让学生联系生活,去畅谈自己的生活体验。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怜爱之心,对小动物充满兴趣。学生可以选择高兴的事情,忧伤的事情,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态语文提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在主观性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生态语文课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走向主动,实现高效教学。
注释:
[1]陈芳.因生态而美丽:陈芳讲语文[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4.
[2]陈芳.因生态而美丽:陈芳讲语文[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2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