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材分析如何夯实教学设计的基础——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

时间:2024-09-03

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教材分析。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就是: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当然教材分析是一个宏观的概念,面向整本书的教材分析,与面向一则课文进行的文本解读,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但无论是什么关系,都无法改变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这一事实。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宏观的教材分析如何为微观的文本解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回答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一个关键词,这就是“教学设计”。所谓教材分析为文本解读打基础,实际上就是教材分析为教学设计打基础。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认识教材的时候,面临着如何用好教材和处理教材的选择,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高中语文一线教师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恐怕还不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举重若轻,还不能真正做到“无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语文一线教师还是要认认真真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材分析,以为教学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阐述笔者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如图上面所说的一样,相信绝大多数高中语文同行跟笔者一样,都认同教学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有着基础性作用。更有同行明确提出,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教材,还应当注意教师应“目中有人”,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想学、爱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还要放开手脚、触类旁通、掌握规律,不离开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做到教有法、法有据。[1]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出自《左传》。文中描述了晋侯、秦伯、郑伯、烛之武等人与事。但是笔者想强调的是,在这篇课文教学之前,应当站在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看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价值。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写的则是与政治或者外交相关的一些风云变幻的事情,并在这些事情的描写中凸显出人的嘉言懿行,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名片都能够千古流传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既能领略到古人的才华与品德,又能够欣赏到这些叙事的艺术。而这些认识正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去思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与事,那设计出来的教学就会更加丰满。

比如说,《烛之武退秦师》刚开始就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里就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兵,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恶,往往都想争一个“理”字,而只有师出有名,才能占理。因此就寻找出这样的一个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并不能真正成为两国交战的原因。梳理出这个细节,其实就是站在教材分析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显然“晋侯、秦伯围郑”对于晋、秦、郑三国而言,都是一个大事,与政治和外交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其实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二、发散的教材分析夯实内敛的教学设计

以上述教材分析的思路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在笔者与同行交流的时候,曾经得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同行认为,对于本文的教学,根本不需要挖掘到这样的“深度”,但是在笔者看来却是有必要的。这种看似发散的教材分析,其实特别适合这种叙事散文的教学,而学生在面对这种文言文的时候,教师本来就应当认识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2]

其实在上一段当中,笔者说“这种相关性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有依据的。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在读完本课文之后,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晋侯、秦伯好不容易找了一个理由,最终却被烛之武分头击破呢?烛之武的一席话,真的能够让秦国退师吗?这其中的逻辑成立吗?

确实在很多学生看来,两国交战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甚至有学生引用了《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是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烛之武竟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化解了呢。要解开学生思维的这个疙瘩,其实就要回到上述基于宏观教材分析得出的“相关性”结论:两国交战强调师出有名,晋侯、秦伯所寻找到的“名”,正是看起来都搬不上台面的“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种名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利益,因此要让敌人退兵,烛之武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关键,正是从利益的角度去说服秦伯。

有了这样的逻辑再去解读课文,就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扣出师之名,让前后文之间形成逻辑上的相关性,就可以化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思维困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还有一处值的注意的是,课文最后说“秦伯说,与郑人盟”,好多学生也疑惑不解:明明是就要刀兵相见的两个国家,怎么在烛之武一席话之后,就变成了联盟呢?化解学生的这一思维疑虑,仍然需要教师开阔自己的眼界,从教材分析的角度去寻找化解逻辑困难的办法。笔者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花了一番功夫去研究《左传》,研究那个时代的国事,结果发现在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盟或者对立,往往都是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更多的时候都是眼前的利益。在这个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与国之间的联盟或者对立的时间其实都是比较短的,可以说是利益左右了一切。于是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了解到的这一情况写入教案,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做了陈述,学生很自然的也就没有了上面的那个问题。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只有在教材分析中下足功夫,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契合学生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应当坚持的视角

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教学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面向,那就是学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只有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教材分析才能真正为教学设计打下一个基础。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在教学中不能将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比如有人认为《烛之武退秦师》在这篇课文刻画出的是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3]这样的观点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也不适宜直接提供给学生,正如上文中所分析到的那样,学生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要理顺的是课文中所描述事情的逻辑,看懂的事情的逻辑才能看懂事情中的人,这样学生才能对烛之武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构思得比较丰满。

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也来自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的视角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有关。正因为如此,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中语文的教材分析,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从课程的视角看教材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才能让教学设计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教材分析能够为教学设计夯实基础,但前提是教师必须有教材分析的意识与能力,要认识到学生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如此,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真正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