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研究述略

时间:2024-09-03

◎张立兵

张立兵,文学博士,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责任编校:晓苏

顾黄初先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被语文教育界称为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的“三公”(另两位为朱绍禹、刘国正) 之一。1953年,顾先生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开始在中学任教,担任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并从事过中学语文教师和在职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后来转入扬州师院中文系担任语文教学法专业的教授,专门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直到2003年退休,他从教的时间长达50年。

顾先生一生勤奋耕耘,著作等身,他的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集中见于其专著《语文教育论稿》(1995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此书的增订版《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 (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以及《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 (2013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等书中,其中体现了他较为系统完整的语文教育思想。他在语文教育研究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江苏乃至全国众多一线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试简述其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语文教育史的研究。顾先生1978年转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开始从事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他敏锐地发现,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非常缺乏对语文教育史的关注。顾先生认为,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来说,在它的领域里是不可能没有“史”的考察和审视的。于是他自觉地开始进行语文学科教育史的研究,并开拓了现代语文教育史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最终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和教学名家。1987年,他与人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出版,该书勾勒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轮廓,成为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史研究的奠基之作。1991年,顾先生的专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 出版,该书对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众多的语文教育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并研究其语文教育著作,总结其语文教育思想。顾先生还与人合编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和《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顾先生在语文教育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对近现代语文教育家的研究上。顾先生是叶圣陶研究的专家,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专著。顾先生一生共发表了20余篇文章,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顾先生还反复宣传叶圣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观点,他的研究也确立了叶老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此外,顾先生研究所涉及的语文教育家还有蔡元培、穆济波、徐特立、吴妍因、黎锦熙、陈望道、王森然、舒新城、胡适、朱自清、叶苍岑、梁启超、蒋维乔、夏丏尊、钱基博、艾伟、周予同、叶圣陶、陈鹤琴、陶行知、吕叔湘、阮真、辛安亭、杭苇、斯霞、谭惟翰、张志公、吕型伟、冯钟芸、沈蘅仲、霍懋征、朱绍禹、袁瑢、欧阳代娜、章熊、钱梦龙、徐振维、顾黄初、张鸿苓、洪宗礼、李吉林、魏书生等42位。其中对很多语文教育家的研究属于原创性的研究。

顾先生对诸多20世纪的语文教育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做了探讨,如对从20世纪初的“文言、白话之争”、“语文学科名称之变”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教材编审制度之变”进行专门讨论,并点明该事件对语文教育发展的影响。

顾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特点是他往往能洞察到前人未曾关注的一些研究点,然后通过自己的研究引领风气,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比如对于职业教育史的研究即是如此。顾先生晚年非常关注中国职业教育史的研究,他在《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中自称,从2003年开始在研究兴趣方面有了从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到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转向。他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史的研究还很薄弱,同时非常有价值,值得深入探讨。《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中收录了他研究职业教育史的《“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新式职业教育的萌发》 《教会学校的创建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萌生》 《先秦至汉代: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奠基期》 《中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这篇文章顾先生去世时尚未写完,以未完稿收入本书) 等四篇文章,几篇文章各自选取职业技术教育史中的一些关键节点进行研究,从先秦职业教育发生这个起点谈到了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型,以及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对古代、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总体上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给出一个可参照的坐标,研究具有开创性。

顾先生对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是就史论史,他说过自己研究教育史目的是:“我的目的是鉴古而铸今,推陈而出新,旨在为改革语文教育的现状服务。”以他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为例,他明确自己研究的目的在与通过研究和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推动语文教育改革,探索语文教学民族化、科学化的新道路。

(二) 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顾黄初刚参加工作,在中学一线教语文课的同时,就开始对语文课程性质和目的进行自觉地研究。1959年,全国围绕语文教育领域“文”和“道”的关系展开一次大讨论,讨论才开始三周,当了三年语文教师、年仅26岁的顾黄初即在《文汇报》 发表《“目的”与“手段”》一文参与讨论。文中认为: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文学因素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使学生掌握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学方面的技能技巧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学会“文” (包括理解和运用) 和学通“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两者不可偏废。这一观点,时隔半个多世纪,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顾先生写了多篇文章专门阐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如《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 一文中继承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观点,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同时指出语文还有人文性、基础性、技能性等性质。

他1996年在《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总结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看法:“一.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二.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三.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第一句话“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最终目的;同时也论述了语文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人们应通过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里面承载的文化来提高素质。第二句话“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则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师教语文,首先要懂得生活中人们怎么使用语文,还要教学生在日常生活各种场合去学习语文,同时语文课的内容也应多联系生活。第三句话“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指出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汉语文母语的特点,体现民族风格,但同时应重视科学化,如重视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几句话非常凝练的总结了他对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

顾先生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历,他在从事教学实践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他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既有宏观的理论研究,也有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作的研究。宏观方面,如《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向探索》一文对80年代以来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在教学上的若干探索进行总结和梳理,归纳出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语文教学任务的多元结构及其核心、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列序、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有效性、语文教材体系的更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时期语文教改的一些新探索,并了解探索的过程及走势。顾先生更多关注对语文教学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语文教学中各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如阅读教学方面,他从词汇教学研究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等;写作教学方面,他从造句训练研究到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的教学序列和教学方法等和到作文的全程训练,以及构思训练课、起草训练课和修改训练课三种课型。顾先生的这些研究往往会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其中渗透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获的心得,确为真知灼见,到今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三) 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建设。顾先生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同时即对近现代以来的一些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如对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孙起孟等的《写作进修读本》、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进行过研究,这为他研究语文教材打下深厚的基础。早在80年代初,他提出了在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试行分编本教材,这一主张后来被官方采纳。顾黄初从1985年起连续担任过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并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这一时期他开始自觉研究教材的教育思想、体例特点、编制原则等理论问题。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写了“教材论”一编三章;1993年又与他人合作完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的方面跨出新的一步。

顾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材观,他认为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的认识方面,顾先生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国文课本是‘凭借’”的观点。他从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教材是具备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集教学、教育和发展功能于一身的“特殊凭借物”,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物,认为语文教材要适合“语文训练”和“精神训练”两方面的训练。他认为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关键是:依据汉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语文知识优化选择;把优化选择出来的知识进行合理列序。顾先生还对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的设计(如范文的选择与加工、作业的设计、导学材料等助读系统的设计等) 和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顾先生认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应走在继承中创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认为教材改革应追求多样化、讲究生活化、教材内容要相对稳定、教材目标要求应有适当弹性、教材编写要力求创新、教材编写队伍结构要合理、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教材审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些理论为现行语文教材尤其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顾黄初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他晚年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2006年,顾先生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总结并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可以称之为“三生观”,这是他晚年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具体为:

1.语文教育生命观。顾先生认为,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而人的交流、思维和感悟都以语文为媒介和工具,所以语文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对于人来讲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他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这说明语文课教学生学习语言,但同时又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神圣的使命。语文不仅教学生学语言知识、教学生学习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听、说、读、写,并使之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语文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流,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由顾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必须要让学生做充分的交流。语文课要在学生的语言交流上下功夫,这包括口头语(听说) 和书面语(读写) 的交流。

2.语文教育的生活观。顾先生说:“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他又说:“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语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特点,就是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内容统一且不可分割,这实际上也道出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道理。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统一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合一,同时,从语言服务生活这一点来看,两者也是统一的。顾先生认为学语文就必须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必须坚持“大语文教学”。学生需要以语文课堂学习为轴心,利用好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众多场合——各科学习生活、学校课余生活、校外组织生活、家庭日常生活——来学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生活,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才可以不断获取源头活水。

3.语文教育生态观。顾先生用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语文教育,建构了积极的语文生态观。他认为:首先,语文课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其次,要重视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合理开拓语文教育资源。再次,尽量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规范环境,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等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另外,语文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语文教育必须不断变化、革新。顾先生人为,语文教育不能只以教科书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个体应在语文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读书、作文,并在多种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而这一切主要靠学生自己完成。同时,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学校方面需要更加开放,让学生把学校当作一个小社会,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进行交流、学会生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重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人生、自然的联系,或把社会生活实际引进课堂,或引领学生走出校门。此外,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语文教育的环境是动态的,正在不断变化,例如网络上新词汇、新语汇和新的表达方式不断产生,短信和电子邮件及各种新的文本样式也不断产生,这些都属于“环境”在语文行为和交际工具方面所发生的显著变化。而这些新的客观存在,必然要使语文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具有“时代新质”的变革。语文教育要紧紧与新的现实相适应,这也是语文“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既有全面的观察视角,以整个语文教育史为背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进行关照,又讲究开口要小,以具体的教育家或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抓手进行深入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立足于为实践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其研究成果很多被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审者以及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采纳、应用,他的语文教育研究不断促进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去总结,去学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