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杨国英
杨国英,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湖州。责任编校:秦晓燕
读后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练笔的常用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从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怕写读后感,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谈到读后感,学生就显得神情沮丧,不知所措。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学生怕写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兴趣缺乏,方法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写读后感的主要原因。
读后感的重点在“感”,即感悟、感想,而这“感”来自学生,不同的学生在读同一篇文章后,所获得的感悟或感想是不尽相同的。“感”不会凭空而生,而是依托于具体的材料,且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材料。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作品中去寻找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些材料,这只是写读后感的第一步。
如《秋天的怀念》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找文章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一些句子,结果有的学生找到了如下句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当教师问及学生为何会选择这一句时,学生只是说自己有和作者相同的感受。如此极好,为何学生会对这句话感受深刻呢?我们联系文章来看,作者当时“双腿瘫痪”,心情糟糕极了,对于这一点从文章中“我”的行动(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中可以看出。而母亲此时也是万般心痛,可又不愿将自己的痛苦在已经残废了的儿子面前表现出来,所以只是“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如意的时候,而在此时正想自己静静,不想别人来打扰,母亲是理解儿子的痛楚的,也是关心儿子的,所以她才把泪水留在眼睛里。引导学生找到了这一感点,然后再结合生活中的事件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更好理解文章内涵,也可丰富学生的情感。
评论即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一番评析。在评论过程中可就事论事地做出分析,也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现象而渗透到其内涵中进行挖掘,也可对文章中的寓意、人物做出自己的点评。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评论,评论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亮出自己的感点,即在评论的基础上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以《背影》 的读后感写作为例,这篇文章的感点较多,如父亲的形象、父子车站离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等。而在选择感点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来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如有的学生选择了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来作为读后感的感点,其中涉及到的语言描写有:“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围绕这些句子,首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评论。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为何父亲会说“他们去不好”?本来已经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去车站了,而且那时“我”已经二十岁了,已经是成人了,不仅如此,文章中还交代得很清楚,北京“我”已来往过两三次。父亲这样说和这样做是不是多此一举呢?不然,都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父亲之所以会觉得他们去不好,更多原因还是父亲放心不下,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了多少的关心、体贴和不舍啊!同样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中,父亲不辞辛劳为“我”买了橘子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才说出这样的话语,在这其中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体贴,是一个父亲在对儿子做完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以后的坦然。在评论的基础上,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由文及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才能更好提升读后感的内涵。
在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会从作品中找感点,也对感点进行了自己的评论,而缺少的却是自己的感悟,从而让读后感流于形式。其实,读后感的重点在“感”,这个“感”不仅包含的是对作品的理解,更多指向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为此,在引导学生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和实际生活来谈感悟。以高尔基的《海燕》的读后感写作为例,很多学生都喜欢“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也以此为感点来写作,而写作中更多的是对海燕搏击风浪的姿态描写,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将海燕的那种搏击的生命之美的精神表现出来,由此而缺少了意蕴。相反,如果学生能在讴歌海燕搏击风浪时融入自己的实际,把自己当做一只海燕来抒发感悟,其效果就可想而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