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综合性学习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时间:2024-09-03

王有祥

王有祥,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被动学习中被训练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综合性学习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它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其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

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要做好准备,如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目的是为综合性学习做些背景式的铺垫工作,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引领学生逐步进入学习情境;同时,学生也要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性的准备。

2、体验阶段。这一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践。可分四步走:一是要决定“干什么”;二是要决定“怎么干”;三是具体实施,就是具体地开展语文活动或就已经确定的主题开展研究;四是进行总结,包括结果的处理、成果的自我评估、报告的撰写等等。

3、表达交流阶段。这一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同学之间交流的,也许是活动成果的喜悦,也许是可见可感的研究成果,也许是失败的经验和对整个过程的反思。像在进行“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的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后,我让同学们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在交流与研讨中,学生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过程,自始自终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合作、学习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反映在具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的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语文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以促进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口、耳、手、脑并用,实现知行统一。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把语文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自认为很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课堂。作文教学则大讲“开头几法”“过渡技法”“结尾技法”等所谓布局谋篇的知识,使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来说,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2、情感与态度的关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往往被排除在教学关注之外,既无针对性地培养,又无科学性地检测,更无时效性的成果。态度是内在的心理需求,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非单纯的外在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理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应该重视学生态度、情感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情感,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3、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因为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个体的思维方法和习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样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上述三个方面常常是相铺相承的、相互渗透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方法为中介,逐步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