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高耀美
高耀美,教师,现居河南扶沟。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分流过去的,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的是学专业技术,在初中时占主要地位的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他们心目中可有可无的学科。究其原因,除了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关外,还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价值定位有关。
学习语文,重在“学”与“习”二字,“学”是指正式的、集体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意识的活动。“习”是指非正式的、个人的、自由的、课外的、无意识的活动。
学生从出生开始,就在进行“习”的活动。在耳濡目染中,他们习得了母语,并且这种“习”是持续性的。在生活中,学生不断地进行着“习”的活动,也因此,他们觉得语文可学可不学,反正母语谁都会说、谁都会写。而且,中职的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语文很容易就被他们忽视了。更关键的是,中职语文教材的编排处理与普高大同小异,如果将普高语文看作一本名著的话,中职语文就是这本名著的青少年版。很难想象,这样的语文教材能否真正切合中职语文的教学实际,这样的语文教材能否给学生有效的影响。
中职语文老师都是应试教育的成果,课堂教学也大多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讲授法占主导地位。学生所学的只是在语文课堂上或者考场上才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必然会遭到漠视。此时,老师们又各显神通,情境剧、文学欣赏、口语表达、时事政要、电影录像,各种形式轮番上演,反正课上完就行,至于效果则可想而知了。
学生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的母语能力,已经完全遮蔽了中职语文教学的低效。假如真的剥离了学生自然习得的母语能力,那么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恐怕会让人觉得悲观。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的严重滞后导致教材不适应职教实际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窃以为,中职语文教改的首要任务不是考虑如何教,而是教什么。简单的变换教学方法,不如开发课程内容。
教育部在20 01年就已经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基础教育课改的具体目标时,用了六个“改变”。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至今中职语文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学科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接受学习的倾向。
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姜大源在《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课程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类型特征。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之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这里,改革成功与否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
那么,应该如何成就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呢?我认为,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使中职语文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并不能因为语文在中职学校的“边缘化”而稍有降格。同时,也要结合中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实用、能用、必需为基本考量。目前的中职课堂还存在着重读写重应试的弊病,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纠正轻视听说的倾向,将口语交际训练放到与读写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前几年,富士康曾经发生了一些让国人瞩目让国人痛心的跳楼事件,如果把富士康看成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某种象征,那么,也可以把在富士康中发生的悲喜剧看成是中国职业教育失败的象征。其失败不仅在于未能向企业提供有技能的青年,更在于未能教会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足够的在现代化企业环境中生存的技巧。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性,不过,语文人文性的体现绝对不在于道德说教与政治宣传这些老旧的形式,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在感情与体验中得以实现。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必须从课程内容上开始入手,通过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还应担负起健全学生人格、美化学生心灵的重任,真正承载起社会对语文的期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