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茂林
巧设拓展探究优化教学效果
王茂林
拓展性探究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化巩固知识理解,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和空间,增加学生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完成某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后,可以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巧妙地设计一些拓展性探究题,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思想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学习渠道,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拓展性探究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实现情感的升华和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性训练题的设计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抛砖引玉。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引自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中的片段,或是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文本,结合作者思想,巧设拓展性探究题,通过比较、分析、思考、探究等思维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对文本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比如,在教学完杜甫《望岳》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春望》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设计拓展性探究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作者在两首诗中都在“望”,但“望”到的内容及反映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你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及思想分析这种不同的原因,探究诗人在他前后期诗歌创造风格的变化。
经过探究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人前期作品有着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而在后期作品中诗人已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作品透露出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沉重抑郁思想,因此,两首诗风格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截然不同,《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风格豪放,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拓展探究,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全面地了解作者,把握文本思想。
文学作品表达的内涵意蕴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和故事情节的叙述,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揭露所在时期的社会现状,揭示社会的本质。如,教材所选取的作品《最后一课》《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等等,均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些文学作品时,往往过多地从批判性、阶级性、斗争性、悲剧性等单一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忽视了文本所表现的文化意蕴、深层的社会性和人性的普遍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拓展性探究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解文本,把握文本深层内涵和本质思想。
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拓展性探究题:⑴话题一: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气、可叹?(2)话题二: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3)文采飞扬编故事:①假如范进没有中举;②范进上任之后;③假如范进与孔乙己相会在咸亨酒店(先读一读《孔乙己》),请任选其一,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和时代背景,自拟题目进行故事创作。这样,通过拓展性探究题,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延伸课堂知识,巧设拓展性探究题,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挖掘文本思想,升华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譬如,学习《散步》《热爱生命》《享受生活》时,教师可以结合有关生命的新闻或事件,比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引导学生思索:我们的生命仅仅属于我们个人吗?从而体会生命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征和认知规律,优选有效策略,设拓展性探究题,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王茂林,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