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时间:2024-09-03

叶宏

叶宏,教师,现居山东沾化。

语文课堂是知识丰富的阵地,是奇思妙想的空间,是生活的集中体现。语文是生活,语文是智慧,让学生建立起生活的智慧,就要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如今,我们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教育面对的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在教学中,互动存在着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之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呢?

一、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让学生互动起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行动”起来,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却有条不紊,因为在互学时,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为了小组获得成功和鼓励,他们互相补充,以求答案完整、具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挖掘学生的特长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高中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区别于他人,自己拥有的特长。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或擅长歌唱,或擅长绘画,或擅长表演,或思维敏捷……教师若能根据学习的内容挖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表现自己,学生就会通过参与,体验到参与教学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不仅能让学生“动”起来,还能让他们一展自己的才能,从中学到知识。在即将结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他们表演,比如在学习《雷雨》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舞台剧,锻炼学生,也挖掘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挖掘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每一个同学的特长,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和参与教学的机会,而且也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了知识,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

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就是只有全方位的调动所有感官,才能更好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让学生整个“身心”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解读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时的教师应是名组织者、管理者。我采用的是辩论中求知这一方法。如学习《鸿门宴》可以让学生讨论“项羽是不是英雄”对于这样的辩论会,可以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然后分成两派,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说了出来,“动”了起来,也逐渐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