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倪东明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信用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准产业,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是整个行业的枢纽使命,也是我国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的主要课题。企业是国计民生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均衡之责。基于企业失信、疑信等现实状况,企业信用评价会影响企业绩效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从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平衡作用。本文通过透析企业信用评价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与企业信用评价绩效优化的初衷进行比较,解读问题的内在原因,进而通过对企业信用评价与绩效优化的演进因素进行探讨,得出社会信用体系改善的基本论断。
企业信用评价机构是依据相关规定征集企业信用信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信用评级和督促整改,为相关权益主体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咨询和使用的法人单位。截至2017年6月,存续的备案企业征信机构132家,尚有11个省市(甘肃、青海、宁夏等)无企业征信机构,这对企业资信评级、信用管理等均衡发展造成一定的阻滞。企业信用评价绩效优化以培育优质企业信用评价机构为载体,从而规范社会征信市场,进一步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完成信用经济的绿色循环。
对企业实施信用评价是实现德治、他治、自治的有机统一和递进,通过资源最优配置,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当下受利益固化的影响,信用评价并未引起企业决策者的足够重视,导致经营效率低下,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评价机构运营模式和业务范围之乱象,因利益集团驱使引致的“评级泡沫”,引发信用失衡和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因此政府和市场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十分必要。构建新时代有效的信用评价循环体系,为企业生产体系、营销体系、绩效体系提供支撑,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促使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信用管理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前瞻性实效课题。
北京国富泰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陈登立总经理[1]认为,两个重大政策、一个关键法规和六个配套措施加快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进程,但较低的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脆弱的信用制度基础制约着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要从信用意识、管理方法、授权行动、外部核查四个方面规范企业信用体系,同时也要从政策理念与设计、服务责任倒查机制、自我严格约束方面促进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对接企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他还从信用的国策效应、信用结果的应用、行政退出具体信用服务、鼓励并加强对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等角度,对政府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张梦男[2]从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属行业与产品以及服务领域的角度,对所选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通过选取相关变量指标,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推算出这些标的公司的信用评价值,将企业信用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认为信用水平高低将对相关领域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虽然通过量化企业信用考量了企业的运行状况,但对企业信用评价的现实和潜在绩效未能进行深入剖析。郭婷婷[3]基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与被监管,对行业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详尽阐述,指出集中与分散式监管对于市场、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信用评级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但并未对评级机构提出更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诸多研究揭示了企业信用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企业信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制度、评价人、被评价人等方面,因而亟需加强企业信用评价治理以优化绩效。
表1 企业信用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范有序的信用评价机构、量体裁衣的信用评价方式是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和改善相关绩效的法宝。市场上的“信出多门”,导致企业决策者信用意识的混乱与随意,致使多数企业无所适从,因此有效性不足成为这一现象的代名词。建构良性评价体系,为企业高效运营建言献策,通过企业或行业绩效优化体现信用治理能力,这是到本世纪中叶直至未来都必须深入探讨的关键课题。
企业信用评价是为弥补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由第三方机构基于委托代理方式提供的直接或间接主体的服务,当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治理方面的问题。盛洪[16]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交易费用的严格递增导致企业绩效低下,主要根源归结于企业信用治理有效性波动,引致信用缺位和机会主义倾向。通过信用制衡和约束机制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并为企业优化决策,从改善企业信用中寻求利益相关者绩效的提高。
企业信用评价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涉及监管制度、指标体系、评价绩效等,挖掘企业信用风险引致损益的源泉,旨在通过信用评价加快企业的促改和提效,使行业信用经济治理和宏观经济能够显著提升。
2.1.1 信用监管制度的脆弱性导致评价主客体间关系失常
信用监管制度脆弱之一表现为企业信用评价法律的缺位、信用法规的分散与多头管理,也不乏监管空位现象。《征信业管理条例》(2013.3.15)、《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2014.10.1)成为与企业信用评价关联度较大的央属行政法规,主要从企业信用信息的输入、输出视角进行规定。信用监管脆弱之二表现为评价与被评价关系界定含糊不清:是以监管为目的?还是以发牌为营生?二者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还是利益主客体的关系?如此关系不明,势必会使企业对信用评价机构与企业间的利益裙带关系产生质疑,会因评价结果不公引致企业输出负效应,次贷(债)危机即为典型例证。
2.1.2 评价指标的开发、遴选及关联
目前商务部的企业评级指标包括企业经济综合实力、经营状况、管理能力、综合评估、基础信用能力、社会信用能力。其他企业评级机构选定的指标会因企业的状况不同而不尽相同。这样既会因指标差异引发矛盾,又会因“一刀切”的不入微问题,引发指标的虚设效应。追求评价指标的“实、特、活”,即指标不仅要实际存在、又要以评价为工具促进实际产出,这是“实”的问题;因企业所处的地域、企业的性质与规模等实施差异化指标管理,这是“特”的问题;评价不只是一种衡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制约手段,更是敦促企业以此迸发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有效提升动能的助推器,这便是“活”之所在。同时,还要强调指标的内在关联和相互影响,以联动效应促进信用生产力的大转换。
2.1.3 信用评价与信用治理的线性相关
确定评价的具体指标是评价机构对企业进行评价的基石,关键在于企业信用治理基于对自身的信用评价达到怎样一个高度值得探讨。从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方面入手,包括有效性是否能够提升?提升的幅度是否由信用评价之因引起?是否存在信用评价的“挤出效应”?企业信用治理的路径如何等。如此系列问题体现信用评价与信用治理的逻辑关系,其旨在分析信用评价与信用治理的因果关系,为企业信用评价的功效定基调,为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指方向,为最小化成本、最大化收益的实现提对策。
2.2.1 解构以信用工具为纽带的风险传递
信用工具投放不均匀不仅拉大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还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这种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区际、人际、时际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导致信用工具的投放与风险结伴而生,催生信用资本负效应的多米诺骨牌,信用价值下滑引发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探底。因评级失衡引发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清偿断崖问题、金融公司高息债务资本引发的资本定价混乱问题、信用评价失位模糊企业信用等问题,独立带来信用风险的同时,更会连锁发出信用威胁信号,侵蚀市场经济主客体间的信任资本,冲击自然人与法人的履约责任,引致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失衡,国民经济剧烈波动难以避免。通过信用工具与企业损益之间的关系,阐明信用工具风险的现实性、传递性和控制的必要性。
2.2.2 评价体系与企业信用风险的可控度
企业信用风险不仅来自于信用工具,企业的信用环境、企业家的信用意识等也不容小觑。构建指标完备、风险可控、差异管理的评价体系,对企业信用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统一指标体系评价企业信用,形成信用供应链一体化,确保各节点有效信用评价相互衔接、彼此促进,能够分析诸多因子的影响机理,达成信用价值的动态传送和均衡效应;培育第三方供需群体对企业信用的识别和评价,搭建企业信用风险外溢的控制平台,让非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信用评价并实施相关论证;完善企业内部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人人要信用、信用赋人人”的竞上益境。对信用评价进行效率指数比较,查对评价体系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优劣。
2.2.3 信用修复的规范与效应问题
不管采用哪种信用评价方式控制企业信用风险,都要涉及对失信企业进行不同等级的信用设限,由此产生失信成本与收益的四象限分析。失信企业会增加机会成本和减少机会收益,但亦应根据失信级别(次数、品德、能力等)确定和调整限额,“赦免”不失为特定条件下提升产出的选择。“积极疗法”的信用修复,会使优质“失信”的信用资本产生“凹”之逆袭效应,促发资源整合的填补效应。
如何鉴别企业失信的具体程度(即使已经评定等级),并以此施以相应的信用修复是一个问题。若因粉饰动机引发的信用修复“成功”,则会加剧信用风险直至信用危机,信用修复的外部负效应藉此形成。一味静态的信用评价,又会带来企业两面行为信用,致使信用修复的规范性受到冲击,信用评价与修复失真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现象由此发生。因此,需分析信用等级并修复,保持信用评价与信用提升之间的动态平衡。
2.3.1 企业绩效优化的判别标准
对比评价企业绩效的不同状况,根据离差大小区分信用评价置效与否。企业是否应该设置信用评价的企业绩效标准,怎样给定这样的标准,实施起来会不会存在主客观干扰因素和误差因子,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明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认证。构建一套企业绩效与信用评价相关度链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视角评判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指标涉及产品和服务质量反馈、环境污染认定等。
2.3.2 信用评价对不同企业的有效信用治理
利用信用评价的监管效应,改善企业各项信用指标的有效度,提升信用治理的意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信用链条成为企业信用作为以及产品与服务担当的法宝。同时,还能看到企业信用层级和效用的改进,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问题得到相应地解决,带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3.3 企业改善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映射作用
企业信用自我治理和相互治理效应的显现,一方面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贡献,另一方面又使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推进社会要素形成最佳组合及宏观经济的拉动力量,进而促进信用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实现信用与经济的相互补充和促进,展现信用经济与信用社会的共享与公平。
信用评价供需双方的模糊关系是信用评价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评价是否有效的首要因素。信用评价机构受资金约束,而企业存在成本瓶颈,二者的“利益相融”导致评价手段的模糊利用,由此引起系列隐形收益并引致资源配置失衡,冲击物价、就业、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因此,必须明确信用评价各方的利害所属。
若信用评价的“外力”与企业的“内力”无法合理交融,企业信用治理成效的实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逆向选择下的企业借助非正常程序获得的优评,不仅会使信用评价的初衷发生扭曲,还会给社会造成混乱,企业信用治理效果更无从谈起。
一方面,分门别类后标的企业的信用评价需要相应的样本数据配以适宜的模型方可展开。受企业经营与发展竞技的影响,采集这样的数据必然会产生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关键性等问题,继而评价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进行企业信用评价前后的绩效比对,检验两个数据是否存在较大概率的线性相关性。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企业信用的提高则是其关键之要素。通过分析企业信用评价的内在问题,尤其是评价供给端的诸多不足,从而解决企业信用绩效不均的缺口问题,以第三方机构评价消减企业信用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企业信用对于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积极比重,旨在发挥信用的最大功效。因此,改进企业信用,从提升企业信用评价开始,抓住对评价指标因素的分析与应用,从而促进企业信用要素的整合,无疑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而如何改进则是需要双方或多方协调并进的过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