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养老服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时间:2024-09-03

张 玉

(1.长安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2.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持续发展,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养老服务是伴随社会老龄化日益严峻的重要产业。养老服务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是未来有重要前景的产业。养老服务人才是社会服务供给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前瞻性地建立养老服务人才体系对保障社会服务供给和保障养老产业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培养规模小、培养层次单一,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中职院校仅有57所,总计年招生人数仅约2500人,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均未开设相关专业,远远满足不了巨大而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已经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教育部和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组织保障。我们应该在该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高质高量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和挑战,造福老年人口,促进社会和谐。

近几年来针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呈逐年增加趋势,诸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角度和视野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关于养老服务人才现状与对策的研究(隗苗苗,2011;于涛,2011;王冬梅,2012;刘丽君,2012;李玉玲,2012;邹文开,2013;孙华,2013;李文琦,2013;张艳妮,2013;宋金平,2013;肖云、唐凤、成希,2014);关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黄岩松、陈卓颐,2007;崔红、洪洋、严挺,2008;黄岩松、陈伟然、潘国庆,2009;于涛、黄加成,2010;胡西厚、杜清、于微微,2013);关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课程的研究(臧少敏,2013;李红武,2014)。

以上研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即提出的对策建议大多宏观抽象,可操作性较差;而且多集中在对增加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数量的探讨上,缺乏对人才核心能力素质要素及系统培养方式的探讨。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要建立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模型,这个模型中的指标要素将直接决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目前我国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构过少,且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专业门类和学科体系上显得颇为薄弱,还未开设养老专业、老年产品设计专业、老年康复保健专业、养老教育专业等,专业学科体系仍有待完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尚未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养老服务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成为推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和风向标。

二、研究设计

能力素质特征又称为胜任特征,最早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充分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能力素质特征概念界定为:人才所具备的,能够完成相关工作且能导致高绩效的深层次条件和特点,包括动机、内驱力、个性、品质、价值观、自我形象、知识、技能等多种要素。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员工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等能力素质的结构化组合 [Fogg.CD.Implementing your strategic plan:How to turn intent into effective action for sustainable change[J].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4(10).]。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可以准确描述和界定某一行业、企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人才招聘、选拔、培养、培训、绩效评价等工作。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的方法主要有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讨论法等。我国研究者借鉴国外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了一些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如管理干部、企业员工等。但是,目前仍鲜有养老服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通过调研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通过对从业人员的访谈识别能力素质要素。研究首先对40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工作分析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被访谈人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做好本职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素质等。每次访谈5-10分钟。在此基础上,对11名资深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与工作分析访谈不重复)进行了行为事件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被访谈人基本信息、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分别列举3件满意和不满意的工作事例并进行详细描述等。每次访谈30-40分钟。综合工作分析访谈和行为事件访谈的结果,共提炼出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需具备的60项能力素质,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 访谈整理的能力素质特征列表

在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领域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本研究将60项能力素质特征分为4个维度,其中1-6项为动机与内驱力,7-21项为个性与品质,22-37项为价值观与自我形象,38-60项为知识与技能。

依据访谈结果,本研究采用了以下严格的方法和步骤编制问卷:

第一步:开发调查表。根据养老服务人才应具备的60项能力素质,在心理学领域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将其用行为描述的方法表述出来,分别形成4个维度的调查量表。量表采用5等级李克特排序法(Likert scale),要求被调查者对于各项陈述选择1-5的数字以显示其认为的重要程度。5个数字的含义分别是:1-极不重要;2-不太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问卷共包括5个部分:①个人基本信息;②动机与内驱力;③个性与品质;④价值观与自我形象;⑤知识与技能。

第二步:进行预调查。在进行大规模的正式问卷调查之前,在某养老机构随机选取了40名员工进行了预调查。预调查采取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填写结束后,与员工进行了座谈。座谈的主要目的是询问他们在问卷填写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是否存在能理解的项目,并根据员工的反馈意见对个别问题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同时,利用SPSS22.0软件,对预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发现 8、20、23、45、46、47、54 项在两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6、28、29项因子载荷量低于0.5,为确保问卷的结构效度,将相应的题目删除,最终问卷共测量50项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问卷测量的能力素质特征列表

第三步: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由于在陕西省范围内,西安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规模相对较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择在西安市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调查。根据西安市养老服务机构性质、区域分布、机构规模等特点,本研究抽取1所公办养老机构、3所民营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在每所养老机构,问卷发放范围均涉及机构内部的行政部门、医疗部门和护理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171份,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有效回收率88%。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各变量的基本信息。样本的个人特征如表3所示。

表3 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汇总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性别上看,样本中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比例,占69.6%,与西安市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性别比例基本接近,这主要是由养老服务产业的特点决定的,养老服务机构中占比最大的从业人员为养老护理员,而这一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由女性构成。从年龄上看,29岁及以下员工占比26%,30-39岁员工占比20.9%,40-49岁员工占比24.7%,50岁以上的占比24.1%,年龄分布相对合理,这表明近年来,养老服务产业逐步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从家庭出身看,来自农村的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占比72.2%。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城市人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农村人,因而对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等方面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养老服务工作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很多城市人不愿意从事养老行业,从而导致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来自农村的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从家庭收入来看,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低收入群体占了大多数,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比70.3%。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4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43%;公办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92.7%;民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70.6%。主要是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具有事业编制,可以吸引高学历人才。

(二)信度分析

为了检验调查数据的可靠程度,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采用L.J.Cronbach所创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作为信度指标。Cronbach大于0.7,说明测量内部一致性较高,即数据是可靠的。4个维度问卷及总问卷Cronbach值如表4所示。

表4 问卷信度分析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4个维度问卷及总问卷Cronbach值均大于0.7,这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所有的测量变量是可以接受的。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探索养老服务人才能力素质特征的内容结构,本研究分别对问卷的4个维度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前,需要用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来判断数据是否能进行因子分析。KMO值越接近于1,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一般认为适合做因子分析。文本分别对4个维度量表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4个维度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

由上表可以看出,4个维度量表KMO值都相对较大,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要采用的是主成分法,因子抽 取 主要 釆 用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为使因子含义更加清晰,本研究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了正交旋转。因子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因子分析结果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个维度量表提取因子后,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最低64.732%、最高75.120%,说明转换后的因子结构保留了较多的原始信息。依据因子载荷,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能力素质特征,本研究对提取后的因子进行了定义,分别为动机与内驱力、性格特征、工作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综合知识技能、业务知识技能、综合能力。

(四)验证性分析

正式调查结果表明,养老服务人才能力素质特征模型包括8个因子50个项目。为进一步验证该模型是否存在,还需要对其进行再检验,通过验证性分析来检验理论和构想模型的合理性,是否稳定、可靠。本研究利用Lisrel8.7软件进行了验证性分析,以验证问卷的构想效度。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验证性分析结果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理论构想模型拟合度较好,探索性研究结果得到了验证。

四、养老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及启示

根据研究分析,养老服务人才能力素质应该包括8个方面,分别为动机与内驱力、性格特征、工作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综合知识与技能、业务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养老服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由该模型可以看出,养老服务人才的能力素质特征是多方面、多维度的。这为各培养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建议把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福祉精神和服务意识、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丰富、专业技能强,符合养老产业各领域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为了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上述能力素质,建议开设课程分为人文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实训与见习课程四类。具体课程和培养重点如下表所示。

表8 课程体系设置

【参考文献】

[1]隗苗苗.浅析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16).

[2]于涛.养老服务人才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淄博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6).

[3]王冬梅.由日本养老护理浅谈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4).

[4]刘利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4).

[5]李玉玲.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社会福利,2012,(2).

[6]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

[7]孙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源与对策:基于政府职能视角——以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人才供需矛盾为例[J].社会福利,2013,(12).

[8]李文琦.积极老龄化视阈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陕西省养老服务现状的考察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4).

[9]张艳妮.陕西省养老护理人力资源供需现状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3,(8):(7-8).

[10]宋金平.陕西省养老机构发展财政支持研究[J].陕西老年学通讯,2013,(2).

[11]肖云,唐凤,成希.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6).

[12]黄岩松,陈卓颐.机构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培养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4).

[13]崔红,洪洋,严挺.加强护理人才培养促进居家养老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

[14]黄岩松,陈伟然,潘国庆.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讨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3).

[15]于涛,黄加成.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0,(4).

[16]胡西厚,杜清,于微微.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以滨州医学院为例[J].学园,2013,(33).

[17]臧少敏.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7(1).

[18]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2(7).

[19]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0]Fogg.CD.Implementing your strategic plan:How to turn intent into effective action for sustainable change [J].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4,(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