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邬红波
(宁波大学 校长办公室、港澳台办公室,浙江 宁波315211)
自1998年香港高校委托内地大学代招本科生以来,赴港求学成为热潮。在2007年内地申请港校人数达顶峰后,热度略有回落,近几年又呈持续升温状态。究其原因,除港校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较好的国际声誉以及一流的师资力量等因素外,高质量的就业也是赢得内地学子青睐的重要原因。2007年调研显示,港校毕业生在国际名企就业机会更大,其年平均收入比内地平均工资高出15万元 (按当时汇率折算),即使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其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也是就读内地高校收益率的8倍多[1]。另据中新社香港消息,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度毕业生的就业及薪酬情况均非常理想,近3成毕业生取得3份或以上聘书,人均两份,且近95%的毕业生对现职感到满意[2]。数据背后除宏观经济形式等大环境的影响外,香港高校所采取的就业指导服务举措是促成港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此,本文在归纳香港与内地现行的基于高校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进行针对性的比较研究,以期对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指通过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岗位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系列服务性工作的总称。体系中以“高校”为作用主体,通过“高校”联系“政府、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主体联动式”来运作。其运行机制,可概括为四种:即主体介入机制、激励机制、信息交流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 (高校、政府、就业市场、用人单位)通过四种机制发挥各自功能,并形成相互联系与制约。主体介入机制是保障,激励机制是催化剂,信息交流机制是纽带,资源整合机制是关键[3]。
本文基于高校视角,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按照被指导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划分为“选材、培育 (强化)、推荐和跟踪”四大阶段,对比两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在每阶段所体现出的差异,取长补短,为完善内地就业指导服务运行机制提供启发。
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在整个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高校充当“作用主体”,服务于学生成长全过程;政府、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作为“支持主体”,适时给予高校各方面支持,合力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开展。笔者根据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际运行情况,归纳后如图1所示。
第一,政府宏观调控,严控高校的数量与质量。在高校发展数量上,政府依据客观实际,科学预测,力求与香港经济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速度相匹配。在高校发展质量上,结合香港实际,重点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如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和理工学院所设的130多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学系中,属应用性专业近百个,其中两所大学的应用性专业约占该校所设本科专业的65%左右,香港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所设的专业、学系,则基本上都属于应用性的[4]。
第二,高校定时向学生传达相关社会就业类的政府统计数据,引导学生理性择业。政府通过年报公布“教育”与“就业”等信息;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UGC)每年向政府提交名为《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报告,例如按修课程度划分的教资会资助的全日制课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0/2011)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各工商机构年报、职业培训研究报告等也为学生了解相关行业信息提供方便。
表1 按修课程度划分的教资会资助的全日制课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0/11)[5]
第三,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形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落实选材工作。专业设置上,高校遵循港府所设定的发展方向,力求开设课程均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例如六十年代以后,香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的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顺应形势,不断调整和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增加理工科专业的比例,主动配合和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6]。为吸引优秀生源,推出与世界一流名校合作办学计划、高额奖学金计划等激励机制。此外,港校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利用“订单式”等人才培养体系替用人单位培养合适的专才、人才。例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香港院校加盟深圳虚拟大学园,通过“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方式与其他国内外著名高校一同培育了包括博士在内的144604名人才,合力共建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7]。
香港高校在学生学习阶段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就业,关键举措可归纳如下:
第一,整合高校内资源,全员参与。参与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员涵括了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组织及专业学会等。很多高校专门设置学生就业工作机构,每年全港70%的学生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咨询找到适意的工作[8]。此外,专职教师具有极高的资质,一般具有心理学、咨询学、社会工作学等背景。
第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辅导。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被广泛运用于职业规划指导领域,各大专院校最常用的职业测试工具包括自我定向探索、职业偏好量表、成人导向、技能信心问卷、16项人格因素等,其中以自我定向探索最为普遍[9]。在注重自我认知的同时,港校也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社会现行行业需求的认知。举办职业展览、职业讲座,邀请社会名流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促使学生逐步清晰自身特点与行业需求,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明确职业路径走向。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潜能。港校针对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雇员素质,开展各项素质拓展活动。例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学生大使计划”、“摘星计划”,香港理工大学的“首选毕业生计划”、“青云路计划”等,并通过讲座、成长训练营、模拟演练等各种培训形式,为提升学生就业素质搭建平台。
港府、港校充分发挥其与就业市场间的信息联结纽带作用,构建双向对接平台。
第一,争取政府财政支持,推动就业见习计划。以“展翅·青见计划”为例,该计划自1999年推行至今,逐步形成切合就业者需要又紧贴劳动市场发展的职业培训计划,且学员和雇主均可申请港府不等额的培训补助。《2012年至2013年度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提及,港府未来几年通过“展翅青见计划”、“中年就业计划”及“就业展才能计划”推进就业保障工作的预算为每年1.75亿元,预计将年均惠及20,000名人士以上。
第二,就业方向:立足香港,放眼欧美,辐射大陆。香港高校鼓励学生寻求多方发展空间。一方面,拓展欧美实习计划,增强与欧美名企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北上发展,深化与内地的交流合作。2012年港府启动“梦想 启航”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各高校也积极推进赴内地实习计划。如:香港科技大学的“祖国职情”实习计划、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就业发展奖励计划”等。
第三,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起校际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各高校内部的三大类信息交流体系。校际之间,各高校在1995年联合建立“联校就业资料库”,共享就业信息。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各高校建立校内就业网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互动。如香港浸会大学建立的“浸会人才网”,学生可通过个人主页完善个人履历信息、提交工作申请。用人单位可在短时间内寻找到合适的潜在求职者,也可利用“联校就业资料库”发布招聘信息,提高消息覆盖面。此外,各校设有“职业资料中心”、“职位资料库”等图书资料中心,供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把握职场动态。
香港就业指导服务运行机制包含对毕业生就业之后的跟踪反馈,一方面得以不断充实校友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可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特点毕业生的求职情况的统计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从而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运行机制的作用不断适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方向,利用四大机制对前三阶段工作进行动态跟踪反馈调整,使整个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运行机制形成动态闭合回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与前瞻性。
香港与内地在体系本身框架的形成与运行机制的具体内涵两方面均有一定差异。
就体系本身而言,从就业指导服务对象上看,“就业安置”的思想烙印还较明显。虽然从2007年教育部颁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大部分高校均将就业指导纳入教育计划范围,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然而,除几所国家重点院校在此课程教学研究上取得成绩外,多数院校还未达到要求,将就业指导集中设置在大三学年的下学期,有的甚至设至在大四学年上学期,且课时远远达不到38学时的最低要求[10],使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离“全程化指导”尚有一段距离。
相较于图1,根据内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可将内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描述为如图2所示。
就运行机制的具体内涵而言,在“四阶段”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两地差异较大,现就内地情况描述如下。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供需总量不相匹配。按照常理测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但在我国1980-1989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12.0%和8.3%,而就业增长率却分别只有3.0%、1.2%和0.9%[11]。然而,毕业生数且逐年剧增,例如,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有107万,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人数出现了大幅提升,……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已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1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劳动力需求增速迟缓,相反毕业生人数剧增,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总量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第二,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地区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差异十分显著[13]。加之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各种行业需求扭曲,很容易误导高校的教育决策,造成高等教育需求结构的失衡。部分高校对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预测,甚至从自身各种利益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开设和招生数,偏离社会的需求。
第一,机构尚待健全,教职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置起步较晚,虽然随着近几年就业指导工作的逐步推进,各内地高校已基本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然而,专职辅导人员专业水平仍有待提高。从人员配比上看,据2009年统计,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悬殊,绝大多数在1∶800以上,有些学校甚至达到了1∶1500,离教育部要求的1∶500的比例相差甚远[14]。从指导效果上看,王世赓等利用2011年在南京市六所高校调研所得的问卷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对其就业无显著影响[15]。
第二,致力于培育的专业素质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其中在理解交流能力中被认为最重要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 (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达到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仅为86%。同时在调研过程中,约20%的2011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认为大学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16]。可见,目前内地高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均无法达到社会预期,从而削弱其就业能力。
第三,服务渠道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据“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研究”课题组对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千名学生和江浙沪地区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帮助严重失衡。有68%的被访者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示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被访学生反映希望就业成才指导能形成完整的课程、科目和服务[17]。可见,内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不甚理想,忽视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和培养未来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
第一,指导方式缺乏吸引力,实习推荐力度不够。据调查显示:“就业专题讲座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其次为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而提供就业法律、政策专业指导及就业心理辅导的比例则相对较小,提供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的比例最低。”[18]另据调研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 (本科50%,高职高专46%),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 (85%)[19],这反映了高校就业指导与学生需求的脱节。同时,在对南京市六所高校毕业生进行的实地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参加实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比是未参加实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比的1.607倍,这更凸显了实习推荐的重要性与目前内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20]。
第二,就业方向较为单一。目前内地学生的就业难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过剩。西部地区、边远贫穷地区和一些条件艰苦或落后行业人才匮乏。而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科技产业则相对过剩。大学生找工作的盲目性和对职业要求的无知,致使部分毕业生盲目追求到东南部大城市就业,执着于外资、国企和政府机关,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两种情况并存,折射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乏力。
第三,就业信息网络不畅。2003年,就业工作开始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21]。2004年,90%以上的内地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22]。然而,各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一,由于信息资源不足和信息更新、传递速度慢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等原因,网络平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供求双方“择业”与“择人”的渠道并未真正畅通,致使毕业生很难掌握用人信息,增加了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盲目性[23]。
目前,内地高校普遍已逐步建立、维护毕业生跟踪调查档案,例如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利用暑假时间组织院部负责老师进行校友走访、单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除此之外,还成立了市场部,专门负责开拓新的就业市场,深入企业,推介宣传学校毕业生,扩大社会影响。然而该工作的实际力度仍有待加强。据麦克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研究报告显示,在对已毕业逾三年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希望母校提供更多的校友服务内容包括:建立校友联系网 (61%),组织在本人所在地的校友聚会活动 (46%),组织在母校的校友聚会活动 (如校庆活动)(45%)[24]。
立足运行机制的四个本体环节,对香港与内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之间的差异比较如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比较结果,内地高校可在以下几方面借鉴香港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
第一,在指导理念上,扩大就业指导服务对象范围,由毕业生拓展为所有在校生,针对各年级提供对应的就业指导服务。开设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将就业指导与课程教相结合,变单一的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并重。
第二,在选材阶段,高校应顺应社会人力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加大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此外,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而非盲目跟风。
第三,在培育与强化阶段,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人员,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通过求职技巧培训、成长训练营、模拟演练等活动,丰富就业指导服务渠道。另外,关注个性,落实一对一专业辅导,重视职业测评和就业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表2 香港与内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各阶段措施与特点对比表
第四,在推荐阶段,高校可实行以学校专业优势为依托的就业基地建设,如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利用该校的专业优势,成立了以建材、交通、汽车三个行业为主的2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的“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理事会”,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学生基层实习和就业。此外,要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打破各高校信息网站各自为政的局面,走开放与联合之路,吸引广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加入,为学生就业搭建畅通的信息平台。
总之,在现有基础之上,借鉴香港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终将趋于成熟与完善,在高校、政府、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多方主体推动运行。其中,主体介入机制、激励机制、信息交流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贯穿于学生“全人发展”培育过程。只有将四主体通过四机制作用于学生的四个发展阶段,使各要素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效开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这将是内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方向,如表3所示。
表3各参与主体在各发展阶段所履行职能与其作用机制对应表
[1]香港高校对内地考生的吸引力何在[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
[2]香港中大毕业生人均获两份聘书[EB/OL].人民网,2009-05-15[2013-01-08]http://hm.people.com.cn/GB/153766/153814/154086/9308381.html.
[3]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平川.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1997(4):34-35.
[5]按修课程度划分的教资会资助的全日制课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2010/11)[EB/OL].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网站,http://www.ugc.edu.hk/big5/ugc/index.htm.
[6]平川.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1997(4):34-35.
[7]王晓晴,曹达华.13高校与企业签产学研合作协议[N].深圳特区报,2011-11-16(A05).
[8]曾泽鑫,曹新美.香港大学生就业辅导的特点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188-191.
[9]金蕾莅,樊富珉.香港大学生就业辅导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32-33.
[10]徐东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2(1).
[11]刘树成.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 -2002[J].经济研究,2002(4).
[12]中国教育年鉴(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3]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分析[J].教育研究,2004(9).
[14]汪瑞林.大学生职业规划如何才能更有实效[N].中国教育报,2006-11-09(2).
[15]王世赓,秦永.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现状的分析及探讨——基于对南京市六所高校毕业生调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07-112.
[16]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7]罗英华,罗美萍.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2).
[18]张侃.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119-120.
[19]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0]王世赓,秦永.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现状的分析及探讨——基于对南京市六所高校毕业生调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07-112.
[21]孙卫东,杜蕊.规范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63-64.
[22]吴大平.浅谈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J].高教论坛2005(3):125-126.
[23]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24]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