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姚培琪
洋泾社区的平安创新
文/姚培琪
浦东洋泾,曾是一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悠的泾水纵贯南北,巍巍的千年银杏见证历史的沧桑。作为浦东仅有的两家“全国安全社区”之一,洋泾街道以“宜居宜商、和谐洋泾”为目标,矢志不渝地不断深化社区平安建设工作,近年来,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实现了许多创新之举,成绩斐然。
本世纪初,随着浦东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过多次区域划分调整,洋泾逐步完成了从城乡结合型地区向城市居住型社区的转型,并快速向“产、商、住”功能融合的现代城市化社区发展。
然而,伴随着大动迁和大建设带来的人口结构快速调整——动迁农民、棚户区改造动迁居民、福利性保障性住房居民、来沪务工人员,以及商品房购入居民的共同入住,使辖区面积只有7.38万平方公里的洋泾街道承受很大的管理压力(目前户籍人口11.8万人,流动人口3.8万人)。一时之间,大面积待开发的闲置地块、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的缺乏,城市管理、治安安全、社区服务等问题成为了摆在洋泾街道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一段时间情况特别糟糕,环境差、治安乱,特别是博山路、崮山路、海防新村这些管理顽点,由于常年有乱设摊现象,使原本就狭窄的老式小区变得更加拥挤不堪。卖菜的、卖衣服的、修车的、闲逛的,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杂乱无章,摊贩走后留下的大量污垢经常使骑车的路人滑倒,一到夏天更是蝇虫满天飞。同时,管理和秩序上的混乱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小偷小摸、打人抢劫案件频发,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年近中旬的洋泾街道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孔德发同志眉头紧锁,向记者介绍起街道曾经面临的困难与解决之道,“当时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人手不足和资源调配不均上,虽然城管等部门也去管过,但整治效果不明显,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为此,我们集思广益,不断进行调研排查、总结经验,探索出了一套城市管理网格化工作机制。”
所谓网格化管理,即以“规划指导”、“有利管理”、“整合资源”、“均衡负载”为原则,将辖区划分为4-5个网格,分别设立区域性综合管理工作站,根据“三个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编制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与“人员编制不增加”的原则,合理配置并整合辖区各支管理力量(公安、工商、交巡警、食药监、城管、综治、安监、物业等),实行集中办公,联巡联查联处,综合管理网格区块内各项社会管理事务。
“实行网格化管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统筹各条线管理资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从而解决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全覆盖力量有限’、‘跨单位责任交叉事项常态管理’等难题。”孔德发告诉记者。
近年来,洋泾街道以辖区内市容环境最复杂、治安问题最突出、基础设施最薄弱、困难群众最集中的泾东片区为试点开展工作站“实体化运作”,在市容环境整治、社区治安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刑案数量从2007年的800起,下降到2011年的573起,下降率达28.4%,社区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连续3年创建上海市平安社区,居民安全感在新区测评中多次名列前茅。据悉,街道将以此为参照,另设羽山、桃林两个综合管理工作站,实现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全覆盖 。
要实现这样一个大范围的网格化管理,没有一个中央管理平台显然是行不通的,在洋泾综治办二楼就有这样一个指挥中心。记者有幸进入中心内部参观,一间宽敞明亮的指挥室让记者不禁赞叹起来,只见眼前各种现代化的管理设备一应俱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里警方办案的场景,工作人员虽然不多,但工作状态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墙上大大小小的监控屏幕控制着洋泾的各个路段,整个状况可谓一目了然。
据悉,为了强化社区综治基础设施建设,洋泾街道加大了技防和物防的投入,自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1700多万元,在重点街面、场所、小区安装实时监控探头,实现社区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全覆盖。同时,有重点地推进小区围墙电子围栏、下水管和天井围墙防爬刺、公共走道铁栅栏和助动车电瓶车防盗地桩锁等防范设施建设,居民区电子防盗门安装全部完成并实施常态维护。“我们的摄像头甚至比公安还要多,通过中心的计算机可以对辖区内所有探头进行任意切换,而且我们已经和公安进行了实时对接,只要这里一有发现就可以立刻通知公安,从而最大限度整合双方资源。”孔德发随后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们曾经利用摄像头阻止的一起经典案例。
2011年11月13日16时20分许,监控室工作人员在实时图像中发现一名男子在一篮球场内东张西望,其体貌特征与前期扒窃嫌疑人很相似,指挥人员立即报告民警和街面巡逻社保队员,迅速组织力量赶往球场,展开跟踪。17时15分左右当该名男子正在盗窃球员挂在球架下的腰包时,被民警当场抓获,并收缴被盗的腰包一只(内有苹果牌手机一部、现金20元、银行卡以及轿车钥匙等物)。
经过审讯,对象邓某交代了当天以打球为由,混入篮球场,先与球员打球(掩人耳目),继而盗窃球员腰包,并交代了在卢湾、浦东等体育馆内屡次作案的犯罪事实,后被刑事拘留。
除了技防和物防,洋泾社区也不忘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据记者了解,指挥中心先后成立了10支应急队伍,涵盖治安、市容、防汛、物业、安监、社保、民兵、医疗、公共事业等领域,由中心统一调度和指挥,并与小区居委会联网,只要一有突发状况,队伍可以在20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而使事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街道还开发了一种手持式网络移动终端(PDA)智能执法信息系统,这种类似于智能手机的装置集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为指挥中心与应急队伍的上下联动、动态跟踪、即时传递、统一规范执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从而逐步实现执法方式的规范、透明、便捷和执法信息的快速记录、传递与反馈。
为了监督应急队伍处理问题的进度与效果,中心成立了督导小组,通过暗访等形式将应急队伍处理突发状况后的现场照片传到指挥中心进行核实,防止队伍出现拖延处理、虚假上报等问题。
在洋泾街道,还有一支特殊的社区综合协管队伍,他们主要来自市容、综治、社保、安监、房管等各部门,不仅如此,街道还多次与那些常年在小区摆摊的小贩协商,希望将他们也招入协管队伍的编制,“这样一来补充了协管队伍的力量,二来解决了小贩们的岗位问题,周围环境也大大得到改善,是个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说这番话时,孔德发显得很有成就感。
一支队伍要拉得起,更要打得响。为了统一规范地管理这支队伍,保障队伍合法合理地行使职权,洋泾街道制定了协管人员“五个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即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待遇,并在工作站运作前,对试点涉及的所有工作人员,开展为期三天的涉及治安、市容、卫生、交通、人口、消防、物业等专业知识的内容培训和队伍操练,要求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掌握操作流程和制度规范。
据悉,目前街道已有协管人员200多人,分别安排在泾东、羽山、桃林三个工作站中,并配合公安、交警、城管、工商等专业执法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合理分工、分级管理的综合管理服务体系。自队伍成立以来,协管员在公安民警、交警、居委等配合下,对泾东小区51弄、博山路50弄、南洋泾路社区文化广场等地的违章建筑和乱设摊现象进行过多次集中清除,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对站内所有街道沿街店面加强宣传教育,督促“门前三包”,落实规范道路保洁和非机动车摆放等管理巡查制度,确保道路秩序整洁。
在记者看来,将摊贩招入协管队伍,在效果上比单纯的突击式清查要好得多,其不但能从源头上治理好小区乱设摊等顽症,而且也有助于规避执法中暴力因素的产生。虽然难免会受制于编制和财政等方面的局限,但也许正是这种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方式与思路才促使洋泾在创建平安社区工作中始终保持领先。在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洋泾的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与赞许的。
2012年,洋泾街道将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综合治理网络化的“两网合一”工作,形成指挥中心——网格工作站——居民区三级信息发现组织网络,以平安建设为抓手,加大力度,推进社会综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