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植物LED补光系统设计*

时间:2024-09-03

周益民,周国泉,徐一清

(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备要素之一,光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作为新一代光源,除了环保节能的特点外,相较于目前农业领域常用的荧光灯或高压钠灯等人工光源,具有光量可调整、光质可调整、冷却负荷低与允许提高单位面积栽培量等优点,对封闭有环控的农业生产环境,如温室、植物组培室等是一种非常适合的人工光源[1]。目前单颗超高亮度LED还未能提供足够的光照强度以供温室植物正常生长,但多颗LED通过组装设计就能满足温室植物的光需求[2]。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及LED性能的提高和经济成本的迅速下降,以LED作为光源的植物补光灯不断面世,相关研究已不鲜见,各有其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但现有的研发方案和产品多采用小功率的红、蓝或红蓝光组合,只能获得2或3种组合光谱,与植物的选择性吸收谱欠匹配,且多采用连续照射方式,不能对光密度、光周期和照射方式实施定量调制[3-6],未考虑不同植物不同阶段需光量的差异,造成补光不足和补光过度并存的现象,仍未能真正意义上解决低能耗精准化补光的问题[7]。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光周期调节对光谱的选择性吸收,研发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室植物LED补光系统,该系统可以对红、蓝、远红、紫外等4种光色的LED进行精确组合调制,实现光色、光强和照射时段、时长的分段自动调控。基于分波段光强检测技术、温度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该系统采用 STC12C5A60S2单 片 机 作 为 核 心 处 理 器[8],PT4115为LED驱动模块[9],根据温度和光强检测结果,利用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简称PWM)信号实现LED的精确定量补光,以满足温室植物在不同阶段对补光量的需求。

1 设计原理

1.1 温室植物对光的需求

研究[10-11]表明,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400-520 nm的蓝光和610-720 nm的红光,720-800 nm的远红光和315-400 nm的紫外光对植物生长也有积极影响。植物吸收光谱的最强区域是波长为640-660 nm的红光部分和波长为430-450 nm的蓝光部分。红光是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光合机构的组装,从而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蓝光对光合作用的调控,主要集中于气孔的开启,叶绿体的分化和运动,以及调节光合作用酶的活性。红光和蓝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蓝光有利于植物叶的生长,红光促进植物茎的伸长。较强的蓝光将使得植物形成较矮的形态,较强的红光使得植物茎部过长而出现黄化现象,因此,合适的红光与蓝光光通量之比即R/B是培育出形态健全的植物的必要条件[2]。光不仅作为一种能源控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作为一种信号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所有方面。蓝光会影响植物的隐花色素,从而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等;红光会影响植物的光敏素而调节植物叶的分化等,所以,通过改变R/B可以调节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培育出满足特定形态需求的植物。波长为720-800 nm的远红光有利于增加植株高度,波长为315-400 nm的紫外光有利于植物的趋光性和杀灭病菌病毒,减少病害传播。610-720 nm的红光和720-800 nm的的远红光两者光通量之比即R/FR比对植株高度调节具有重要影响[12]。610-720 nm的红光能降低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含量,从而减小节间长度和植株高度;而720-800 nm的远红光其作用恰好相反,能提高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含量,从而增加节间长度和植株高度。R/FR比已成为控制植株形态的一个重要评价参数。在大自然中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光照强度是不同的,隆冬与初春比盛夏与早秋光照弱,阴雨天比晴天弱,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阴性植物需500-2500 lx(勒克斯),中性植物需2500-30000 lx强度的光照,阳性植物则需大于30000 lx。温室与大棚中栽培的作物,尤需补光。

1.2 补光模式与植物生长

不同的植物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补光模式与植物的生长和节电又有很大关系[13]。LED是未来植物工厂的一种重要光源,它除了节能耗电外,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而且可以进行跳动式的间歇照射,对于植物发育来说比连续照射更具效率。从植物的光合生理来说,光反应过程分为明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植物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在接受光照射后,受光量子激发而产生电子跃迁,形成电流,这些能量为光合成提供了大量的ATP能量,而这种把二氧碳及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却是在暗反应条件下形成。明反应需要光才能进行,而暗反应不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进行。根据这个机理进行间歇式补光与连续性补光的对比试验,在光量子相同的情况下,以明暗周期为 1∶2 且幅度为 200 μs∶400 μs 情况下进行莴巨栽培,发现日生长率可提高20%-25%,甚至达30%以上,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效果。并且在试验中发现,在相同补光时间下,以间歇或脉冲的补光方式最好,可节能20%-30%左右。

2 设计方法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植物LED补光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硬件(四色LED组合补光模块、驱动电路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和人机接口模块)、光谱组合与调控方法(光质、光强、照射方式和温度的调控)以及系统软件。

2.1 系统硬件的设计

该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由四色LED组合补光模块、驱动电路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包括光强检测和温度检测)和人机接口模块(包括薄膜键盘和液晶显示)组成,其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1.1 四色LED组合补光模块 根据上述原理,本研究设计的“四色LED组合补光模块”从多数植物对光照强度要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及综合考虑R/B、R/FR合适比值和适当的紫外光照射强度,确定选择超高亮圆形LED,其规格如表1所示。

为突破传统的点、线光源技术缺陷,本补光板采用模块化阵列式设计理念[14],选取4种单色LED,以行、列数各为7之方阵组成单元模块(由8只红光、8只蓝光、4只远红光和1只紫外光LED组成),见图2,再由若干个单元模块组成LED阵列的平面光源,每种光色LED先串联再与对应驱动模块连接,达到均匀照射、快速安装、更换和拓展之目的。

图1 LED光源系统硬件框图Fig.1 Hardware chart of LED light system

表1 LED发光管的主要光色电参数Tab.1 The main light color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LED

2.1.2 驱动电路模块 LED阵列采用降压恒流驱动方式[15],LED可获得恒定的颜色输出。该模块选用PT4115恒流驱动芯片,驱动电路如图3所示。PT4115是一款连续电感电流导通模式的降压恒流源,它具有直流6 V到30 V的较宽输入电压范围,输出电流可调,最大可达1.2A,可满足驱动点亮N颗串并联的小功率LED。PT4115内置功率开关,采用高端电流采样设置LED平均电流,并通过DIM引脚可以接受模拟调光和很宽范围的PWM调光。LED的最大平均电流由连接在VIN和CSN两端的电阻RS决定,通过在DIM管脚加入可变占空比的PWM信号可以调节输出电流以实现调光,可通过公式Iout=0.1×D/Rs计算,式中 D是 PWM的占空比,RS为采样电阻。本系统由单片机输出两路PWM信号分别与红蓝光两路PT4115的DIM控制端相连,利用PWM的信号控制驱动芯片PT4115的输出电流,由此实现LED灯组的定量补光。

图2 LED单元模块Fig.2 LED Primitive module

图3 LED驱动电路原理图Fig.3 LED driver circuit schematic

2.1.3 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选用STC12C5A60S2单片机作为核心处理器,该单片机是深圳宏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单时钟8051单片机,具有高速、低功耗及超强抗干扰等特点,采用5 V电源供电,具有8路10位A/D接口、2路PWM输出口,4个16位定时器,56 K Flash存储空间、1280 B静态存取内存、1 K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能够满足数据采集、智能管理、光谱调控、PWM信号输出等工作,为系统的功能实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电路如图4所示。其中,P0口连接液晶屏的8路数据口;P1口连接采样信号和控制PWM输出,P1.0接入红光检测信号、P1.1接入蓝光检测信号、P1.2接入远红光检测信号、P1.6接入温度检测信号,从而完成对传感器检测数据的采集;P1.3,P1.4为单片机PWM控制端输出口,其根据单片机计算出与两波段所需补光量对应的PWM信号占空比,输出PWM信号对LED灯组的亮度进行控制。P2口连接4×4矩阵键盘,P3.0,P3.1用于单片机与串口连接的数据读写线,完成程序的下载;P3.3-P3.6为液晶控制端,控制液晶屏实时显示系统的设定频率、占空比、红蓝远红光光强和LED基板温度等参数。

2.1.4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利用光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温室内部光照强度和LED基板温度,并将采集数据提供给单片机进行处理,原理图如图5所示。其中温度检测模块由温度传感器18B20及其标准调理电路组成,数据线接入单片机P1.6口,实现对温度的采集。光照检测包括红光光强、蓝光光强和远红光光强检测,采用波长范围在400-500 nm的蓝光2BU6硅光电池、波长范围在600-700 nm的红光2BU6硅光电池和波长范围在700-800 nm的远红光2BU6硅光电池作为检测元件,采用4路运算放大器LM324设计运放电路将硅光电池的微弱模拟信号分别进行转换和放大,最终将模拟信号接入单片机 P1.0、P1.1和 P1.2端口进行 A/D转换,从而实现分波段光强检测。

图4 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Fig.4 Control module schematic

2.1.5 人机接口模块 人机接口模块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屏和按键系统两部分,其中显示屏采用FYD12864-0402B液晶显示模块,分辨率为128×64,采用并行操作方式,可实现系统数据的查询显示;而键盘采用4×4矩阵键盘,实现对系统相关数据的设定及改变。

图5 检测模块原理图Fig.5 Detection module architecture

2.2 光谱组合与调控方法

图6 系统光源调控原理图Fig.6 Regulate and control of light system architecture

为实现温室光环境调控,需要实时分波段自动采集温室光照度与LED基板温度,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设定照度值调节LED驱动电路PWM的占空比,进而调节温室光照度近似等于设定值,最终达到照度调控以及R/B、R/FR的设定值。同时,控制器根据LED基板反馈的温度值与设定值比较,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启动降温风扇。系统LED光环境调控原理图如图6所示。系统光照度调整使用增量式的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16],根据变换量按比例调整 PWM定时器CCAP1L、CCAP1H的值,输出不同占空比的PWM信号调节LED照度,其中PID表达式为△uk=Aek-Bek-1+Cek-2。式中△uk为控制量的增量;k为采样序号;ek为第k次采样的输入偏差值;ek-1为第k-1次采样的输入偏差值。当光照度当前值小于输入设定值时,则PWM波形占空比增加,当光照度当前值大于输入设定值时,则PWM波形占空比减小,直到输出值等于设定值,通过不断检测与调整,保持光照度恒定。

LED基板由于LED数量较多,在工作中会产生热量的积累,而热量的积累会降低LED的发光性能,甚至引起严重的光衰现象。为保证LED的发光性能,LED基板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单片机控制启动降温风扇,使系统工作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

为了提高补光效率,本系统对LED照射方式进行调控,可选择连续、间断或闪烁的补光模式。其中频闪设定范围为 0.1~9.9 s,间隔设定范围为1~99 min,并可进行定时设置,使补光灯仅在植物需要补光的时期照射,其余时间都关闭,以达到降耗节能的目的。

2.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17],用C语言编写,程序流程图见图7,主要包括主程序模块、时基调控模块、检测模块、PWM信号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等。子模块各司其能,有主程序统筹协调各模块依存关系,以期达到操作界面友好,控制效果理想,系统高度稳定的目标。系统首先完成各模块的初始化,并进行系统参数设置,包括温度、红蓝红外光强设定和-后采集温室光环境参数和LED基板温度并把参数实时显示在液晶屏上。接下来进行测量值与设定值得比较,利用相关算法对光照度和温度以及R/B、R/FR等数据进行调控,达到对温室植物实施精确补光的目的。

3 结论

本文研发了一种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的温室植物LED补光系统,采用红、蓝、远红、紫外等4种光色的LED进行精确组合调制,根据温度、光照传感器监测结果,通过核心处理器的PWM信号,控制特定波长的红、蓝、两路LED灯组驱动电流,实现光色、光强和照射时段、时长的分段自动调控,并有多种工作方式(闪频、连续和间断),其发射光谱与作物的选择性吸收相匹配,用于温室植物补光,针对性强,光效高。系统试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满足在不同阶段对不同温室植物进行智能化、精确化的补光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1]周国泉,吴家森,汪小刚.三色发光二极管组合灯补光对生菜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长江蔬菜,2010(4):30-33.ZHOU Guoquan,WU Jiasen,WANG Xiaogang.Effect of illumination supplement of an assembled light source with three color light-emitting diodes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of Lactuca sativa[J].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2010(4):30-33.

[2]周国泉,徐一清,付顺华,等.温室植物生产用人工光源研究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798-802.ZHOU Guoquan,XU Yiqing,FU Shunhua,et al.Artificial light sources for production of greenhouse plants[J].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2008,25(6):798-802.

[3]魏灵玲,杨其长,刘水丽.LED在植物工厂中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408-411.WEI Lingling,YANG Qichang,LIU Shuili.Review on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light-emitting diode in plant factory[J].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07,23(11):408-411.

[4]曲溪,叶方铭,宋杰琼,等.LED灯在植物补光领域的效用探究[J].灯与照明,2008,32(2):42-45.QU Xi,YE Fangming,SONG Jieqiong,et al.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LED in the realm of supplementary lighting on plants[J].Light&Lighting,2008,32(2):42-45.

[5]JAO Rueychi,FANG Wei.An adjustable light source for photophyto related research and young plant production[J].Appl Eng Agr,2003,19(5):601-608.

[6]JAO Rueychi,LAI Chienchou,FANG Wei.Effects of red light on the growth of zantedeschia plantlets in vitro and tuber formation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J].Hort Sci,2005,40(2):436-438.

[7]胡永光,李萍萍,邓庆安,等.温室人工补光效果的研究及补光光源配置设计[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37-40.HU Yongguang,LI Pingping,Deng qin’an,et al.Study on the effect of aritifical lighting in greenhouse and disposition design of light source[J].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01,22(3):37-40.

[8]胡瑾,田威,赵斌,等.基于LED的设施农业智能补光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2,32(2):99-103.HU Jin,TIAN Wei,ZHAO Bin,et al.LED based intelligent light supplement system for facility agricultur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2012,32(2):99-103.

[9]陈雷,赵艳军,王艳玲.基于PT4115的大功率LED恒流驱动的设计[J].灯与照明,2008,32(4):31-34.CHEN Lei,ZHAO Yanjun,WANG Yanling.The high-power LED constant current driven design based on PT4115 [J].Light&Lighting,2008,32(4):31-34.

[10]顾雪松,陈章良,朱玉贤.光敏色素与光调控[J].植物学报,1997,39(7):675-681.GU Xuesong,CHEN Zhangliang,ZHU Yuxian.Phytochrome and photoregulation[J].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7):675-681.

[11]潘瑞炽,董愚德.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AN Ruichi,DONG Yude.Plant Physiolog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

[12]刘再亮,马承伟,杨其长.设施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调控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270-273.LIU Zailiang,MA Chengwei,YANG Qichang.Review on controlling the ratio of red light to far-red light in protected environment[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4,20(1):270-273.

[13]NHUT D T,TAKAMURA T,WATANABE H,et al.Growth of banana plantlets cultured in vitro under red and blue light-emitting diodes(LED)[J].Acta Hortic,2002,575:117-124.

[14]周国泉,郑军,周益民,等.温室植物生产用LED组合光源的优化设计[J].光电子·激光,2008,19(10):1319-1321.ZHOU Guoquan,ZHENG Jun,ZHOU Yimin,et al.Optimal design of LED assembled light source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greenhouse plant[J].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Laser,2008,19(10):1319-1321.

[15]陈辉煌,佘明辉.基于LED光源的温室光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2012(8):24-27.CHEN Huihuang,SHE Minghui.Design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for greenhouse luminous environment based on LED light source[J].Electronic Technology,2012(8):24-27.

[16]邹恩.基于模糊理论的电阻炉温度控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0(10):41-42.ZOU En.Temperature control in resistor furnace based on fuzzy theory[J].Instrument Technique and Sensor,2000(10):41-42.

[17]刘晓英,徐志刚,焦学磊,等.可调LED光源系统设计及其对菠菜生长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208-212.LIU Xiaoying,XU Zhigang,JIAO Xuelei,et al.Design on LED flexible light system and its effect on growth of spinach[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2,28(1):208-2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