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县年鉴凸显地方特色浅议

时间:2024-09-03

侯桂芳

区县年鉴凸显地方特色浅议

侯桂芳

区县年鉴凸显地方特色应充分立足本地区情区史,挖掘“人有我无”的区域特色,依据五年规划充分反映中长期特色,以年度大事、要事反映当年特色,立足街道(镇)挖掘基层特色。地方特色应在框架中加以体现,但框架应采取特色+规范模式,以规范为主体,特色来点睛。体现地方特色的重点应放在内容上面,构建以条目、专文、专记、图片等多途径反映地方特色的立体化体系。

年鉴;地方特色;框架;体系

近年来,在年鉴创新这一主旋律下,重视地方特色的凸显,已逐步成为年鉴界的共识。区县年鉴作为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凸显地方特色是它的根本要求。凸显地方特应立足本区区情区史提炼本区各种特色,着墨点应放在年鉴内容的更新上,以条目、专文、专记、图片等多种方式加以反映。

一、凸显地方特色,应充分立足本地区情区史

国务院下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凸显地方特色,需要年鉴编撰者立足本区区情区史,充分认识把握本区的特点,充分挖掘本区所独具的区域特色、发展特点和年度重点。

(一)立足区情区史,挖掘“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

每个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和现在的原因,总会在地理、人文、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编写年鉴时需要抓住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亮点,在年鉴中以各种形式加以记载。如《泰安年鉴》单列“泰山与旅游”部类,对泰山文化、泰山经济、泰山效应逐卷浓墨重彩予以记载。①孙瑞琪:《地方年鉴的地方特色浅议》,《年鉴信息与研究》1999年第3期。潍坊是世界风筝都,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潍坊年鉴》在文化栏目中专门设置“风筝文化”分目,重点介绍“潍坊风筝”。②温书义、李长山:《地方综合年鉴突出地方特色六要》,《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3期。杨浦区内高校集中,又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上世纪90年代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工业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成为杨浦鲜明的特色。《杨浦年鉴》突破区域、区属概念,专设“高等教育”栏目和“市属企业”栏目,收录区域内的高校和市属大型企业,逐年介绍各所高校和市属企业情况及参与区域建设等情况。

(二)立足五年规划,构建本区中长期发展特色

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等特色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长期的积累造就的。年鉴的编撰应把握本区中长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围绕本区的中长期重点工作进行连续记载,以完整反映中长期的区域发展脉络,这个时间段可以依据地方发展定为五年。对这五年发展方向的把握,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是本区未来五年发展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也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依据五年规划,挑选本区未来五年内的重点工作进行连续记载,五年下来,从年鉴的记载就能看出一区中长期发展的整体情况。2003年,杨浦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知识创新区。2010年,科技部命名杨浦区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将杨浦定为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201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双创”示范基地。杨浦区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走出了一条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对此,《杨浦年鉴》从2004版开始,就以各种形式加以记载,反映了杨浦转型的发展轨迹。

(三)立足大事要闻、社会热点,充分反映年度特色

如果说五年规划只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贯彻落实中还有可能因为具体情况的变化导致落实情况和规划有出入的话,反映每年的年度大事、要事最直接、最准确一个途径就是区委常委会的年度工作报告和区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它们是五年规划的精细版。在年鉴组稿时,应立足这两份报告,站在全区的角度总结一区的工作亮点和特色。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各单位的年度总结。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总是要细化到各个具体职能部门加以落实,需要各单位的撰稿员挖掘各个行业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反映热会热点的一个途径是本区的报纸,如《杨浦时报》。热点往往是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集中表现,多数集中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①刘慧:《关于突出年鉴特色个性的思考》,《广西地方志》2015年第4期。为以本区居民为读者对象的区域性报纸,不但报道了本区的政治、经济大事,还有很多涉及教育、医疗、交通等老百姓关心的民生故事,年鉴应该也予以关注并加以利用。

(四)立足街道(镇),充分反映基层特色

街道(镇)作为基层单位,是区委、区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者,在整本年鉴中,街道(镇)栏目是最贴近基层、最能反映基层情况的栏目。对于这个栏目,一是对概况的格式、记述要素进行统一,简单记述地理范围、人口、交通、辖区内学校、企业等情况介绍,具体介绍社区党建、综合治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市政管理、精神文明等内容,通过所有街道(镇)就勾勒出整个区县的基本情况和地方特色。二是在具体条目中体现街道(镇)特色。虽然各个街道(镇)的基本职能一样,但各个街道(镇)的年度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大有不同,各个街道(镇)围绕自己的年度工作情况,挖掘特色。三是注意重点反映特色工作。街道(镇)的很多特色、亮点工作不仅在本区,甚至在全市、全国都很突出,年鉴将之反映出来,不但凸显本街道工作特色,更能传播好的工作经验。

在充分梳理区情区史,凸显地方特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关系的把握:

一是把握好特色和全面的关系。全面反映区情,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年鉴无疑是本没有特色的年鉴,不符合我们年鉴创新的要求。但是,仅仅以各种地方特色组成的年鉴也并不符合年鉴这种特殊题材的编撰要求。二者是兼收并蓄,互相配合补充的关系,要点面结合,离开了整体情况的反映,地方特色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了地方特色的反映,年鉴缺少了点睛之笔,缺少了鲜活之气。

二是把握好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方面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一区发展的中心工作,是年鉴要着力反映的重点。但是,区县年鉴是综合性年鉴,应全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六位一体布局在本区的实践和成果。从目前情况来看,年鉴对贴近老百姓的内容记载还比较薄弱。许家康指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克服官本位,坚持‘三贴近’,……要更多地关注、更多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实际感受;……要有选择性地收录一些读者新闻乐见的便览性、实用性资料,……。”①许家康:《论年鉴的年度性》,《许家康文集》,线装书局2011年版,第16页。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政府出资、又承载着反映地方发展的任务,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官书”的命运。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鉴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二、凸显地方特色,重点应轻框架重内容

对地方特色在年鉴中体现,有很多文章指出,要在框架上加以反映,保证框架能够反映地方特色,避免形成千鉴一面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年鉴研究的逐步深入,已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指出特色并不是年鉴框架表现形式的基本要求。②胡新力:《试论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特色的认识误区》,《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年第3期。笔者对此深以为然,年鉴凸显地方特色应轻框架,重内容。

(一)对年鉴框架定时进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时代背景和发展重点在变化,对那些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进行及时调整是应该的,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栏目进行调整。随着地方发展重点的变化,有的内容已经不能成为本区发展的特色,有新兴事物发展已经异军突起,成为本地的特色,那么要对这些内容及时的调整,进行升格或降格,甚至取消。③孙瑞琪:《地方年鉴的地方特色浅议》,《年鉴信息与研究》1999年第3期。应该说,这种调整是非常有必要,并且应该定时对框架进行审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具体办法,目前也大多是通过升格、降格两种方式,即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某一方面内容加以调整,从条目升为分目、从分目升为栏目等,对不能继续反映本地区地方特色的内容较少、合并、地位从栏目变为分目、条目等,或者撤销、归并等,这种做法得到了年鉴界的认可,也被广泛采用。如《温州年鉴》常设的“特色工业”部类(包括鞋革工业、低压电器工业、泵阀工业、打火机工业、眼镜工业等分目),以及“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外地人在温州”等地方特色十分鲜明的栏目。年鉴专家许家康赞许这“是个比较成功的栏目升级版本”④许家康:《地方年鉴框架设计的几个问题》,《许家康文集》,线装书局2011版,第45页。。

(二)对框架的调整应持慎重态度

对年鉴框架进行调整是必须,但前提是要严格遵守年鉴体例的规定、要求。年鉴是种特殊的工具书,其框架的编排有着它自己的规则,从部类到栏目、从栏目到分目、再到条目都有一定的规则。有些比较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内容可以升格,但要充分考虑处理后的框架体系是符合年鉴的规则,不应出现太多“错辈”的现象。同时,也不应该频繁的调整,一旦成为框架目录中能体现出来的内容,它必须是已经成为特色,或者是地方的中长期要坚持不懈做的能成为特色的,从时间上看,最短是5年规划中规定的、点到的,这样不但符合本区发展的客观实际,更符合年鉴记载的连续性要求。调整后,应该有充分的材料支撑。正如许家康指出的:“任何升格突出反映都要考虑再三,首先要考虑栏目的分量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称,其次要考虑逻辑关系是否顺当。”⑤许家康:《地方年鉴框架设计的几个问题》,《许家康文集》,线装书局2011版,第45页。

(三)年鉴框架应是特色+规范模式。框架是一部年鉴的骨架

“年鉴框架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贯彻年鉴的编辑方针和体例。”⑥许家康:《年鉴框架的作用及设计原则》,《许家康文集》,线装书局2011版,第33页。所谓规范,即地方年鉴的总体框架要符合年鉴的一般要求,类目的设置努力做到全面,合乎逻辑要求和通行分类标准,使本区域各方面的主要内容都能“对号入座”。⑦姚震:《浅谈强化地方年鉴的区域特色》,《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2期。对于年鉴的设计原则,许家康在《年鉴框架的作用及设计原则》中提出了五个,包括:极高的概全率,要保证作为资料性工具书的基本内容不缺门,对应领域的基本情况没有大的遗漏;鲜明的地方(行业)特点,抓住地方的强项,地方的独到、独特之处,显示自家的特色;内容归属得当,应按资料的性质,而不是按供稿单位的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结构比例接近实际,要做到基本情况没有疏漏,重要方面面面俱到,所占比重近乎实际;层次设计合理,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免造成反映深度不够或者给读者使用不方便。①许家康:《年鉴框架的作用及设计原则》,《许家康文集》,线装书局2011版,第34—38页。

在这5个原则中,鲜明的地方特色虽然排在第二位,反映了年鉴对地方特色的迫切要求,但是笔者认为,地方特色在框架中应排在规范之后,即一部年鉴的框架首先应做到规范。首先,年鉴的体例要求它必须符合工具书的要求。其次,年鉴框架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最后,年鉴体现特色的途径不仅仅是框架。综上三点,作为一个工具书,体现特色的主阵地不是在框架上,框架应以规范为主,以体现特色为辅,即栏目这一级别中,体现特色的仅仅是少量的,不可出现过多的“孙子”级栏目和“爷爷”级栏目并列的现象,全部由地方特色栏目组成的年鉴框架不是一部规范的年鉴框架。对于的确在中长期发展中能成为本区特色代表、经过实践的检验、真正能成为“我有他无”并且能做到有充分材料支撑的内容,可以从某个栏目单挑出来,进行升格,作为体现地方特色的栏目。在比例上,框架整体构成应该是特色栏目+规范栏目,特色栏目占10—20%。作为一个具有很大共性的工具书,不可避免的有雷同、千人一面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尽力减少千人一面成分的基础上,加以凸显自己的地方特色。对于那些在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的事物、新的特点,只要是在五年内涌现的,可以在分目、条目等层级加以调整。待成熟之后,可以在栏目上稍加调整。

三、凸显地方特色,应构建多途径立体化体系

在年鉴框架相对固定的同时,对地方特色的彰显应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展现,可以以条目为主,同时借助专文、专记、图片等辅助资料,多途径、多手段构建展示年鉴地方特色的立体化体系。

(一)条目是展示地方特色的主阵地

条目是年鉴的细胞,是组成年鉴的基本单元,条目的质量是年鉴的生命,体现年鉴地方特色的任务须由条目来承担。“年鉴编撰要体现时代特征、年度特点、地方特色和实用性,必须贯穿于年鉴的主体条目之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显示出整部年鉴的特色,才能使年鉴具有实用价值。”②李善忠:《条目质量是年鉴的生命》,《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3期。凸显地方特色,一定要紧抓条目:

一是注意地方特色的资料立条。要注意搜集其反映变化规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立为条目,以“新、特、大、要”为标准,要注重选好特色性条目,新即选择本区域内年度内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和新闻人物,特即具有地方特点、行业特点和年度特点,大即分量大、权重大、影响大,要即实重要、主要、必要。要求认真仔细梳理能代表本地区各个行业、领域的特点、特征入手,以独具特色的题材反映本地的地方特点。③许家康:《年鉴条目编写四题》,《许家康文集》,线装书局2011年版,第98页。在撰写时,一定要注意收集齐全各种要素,并力求能“写清来龙去脉、写清其发展变化,写出不同的做法、措施、经验和教训。”④曾恒华:《突出综合年鉴地方特色的思考与实践》,《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年第5期。

二是要注意特色条目的连续性。以连续记载来充分展现地方特色。由于重点工作的变化,有的工作今年有条目记述,下一年因为不是重点就没有进行记述。由热变冷。但是,多年后,当有读者需要纵向了解某项事物的历史时,却无法从年鉴中查找到所有的材料。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1952—1953年,杨浦区建造了几个工人新村。进入90年代、新世纪后,相关部门对这些工人新村进行了维修和动迁工作,笔者在梳理工人新村发展史时,却发现有关记述残缺的非常厉害。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做法保持连续性,当一件事属于年度工作重点时,可以作为条目撰写。当不再是当年度热点但还在做时,还应尽量予以连续记载,做到“冷点问题不遗弃,特点问题不搞一窝蜂”①许家康:《<广西年鉴>条目选题选材的突出问题和化解思路》,《许家康文集》,线装书局2011版,第113页。,这样不但能保持年鉴的连续性,从长期来看,更能发挥年鉴的存史作用。

三是要在数量上保证特色条目。很多地方综合性年鉴,基本上是常规条目“一统天下”。条目类型过于单一,直接导致了不同年鉴之间个性化色彩淡漠,导致千鉴一面现象的出现。②陆瑞萍,《年鉴条目创新的几个问题》,《年鉴信息与研究》2003年第5期。在年鉴编撰中,应有意识从数量上加以把握,确保体现地方特色的条目占到一定分量。同时,对体现地方特色的条目,可以从数字上放宽,作为中大条来写。

(二)专文和专记是凸显地方特色的重要抓手

除了将地方特色内容设为栏目外,专文和专记也是表现地方特色非常好的方式。

一是用好专文,记载年度亮点、特色。所谓专文,即对于本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重大事件等,专门以一篇文章加以记述。《上海年鉴》2011—2015版收录了27篇专文,对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纪实、上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海世博会地区开发建设、上海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上海推进社区建设纪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第四次亚信峰会、谋划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都予以记述。这点已经成为年鉴界共识,很多区县年鉴也设置专文,《杨浦年鉴》每年设有两三篇专文,2015版专文就收入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建上海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创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等当年度重点工作的有关文章。

二是用好专记,连续记载中长期特色。所谓专记,即对本区特别重要的大事、要事等以概况+条目等形式,逐年加以记载。专文主要是凸显年度特色;专记具有相对稳定性,能连续记载某件事发展。相对而言,专记比专文更能突出一区的中长期重点工作,形成地方特色。《杨浦年鉴》围绕知识创新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在“专记”部分设立了杨浦知识创新基地建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综合管理和黄浦江沿岸线杨浦段滨江综合开发三个部分,反映杨浦区在推进知识创新基地建设和五角场、杨浦滨江综合开发方面的大事、要事,采取的政策,举行的活动等,凸显了杨浦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三是主动开创其他方式。很多无法以专文、专记加以反映的,但的确很有价值的资料,很多年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上海年鉴》设置了“社会调查”栏目,每年选取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体和社会等6个方面的重点课题调研报告,对内容的精华摘要刊登,不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为政府决策人员、研究和关注上海的读者,提供了深层次、高视点、多角度和有情况、有分析、有分量的宝贵资料和信息。”③孙学民:《巧架精编 科学合理——学习<上海年鉴>总体框架设置的体会》,《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此外,《奉贤年鉴》在“附录”中除了收入文件选目和统计资料外,还收入了调研报告和媒体报刊选目。《萧山年鉴》设立“调研报告”栏目。《杨浦年鉴》将专文功能加以拓展,以“链接”的形式收入委办局、街道(镇)的特色工作,多年来坚持不懈,2014—2016版街道(镇)的“链接”就有近20篇,真正起到了存史的重要作用。

(三)图片是凸显地方特色的窗口

年鉴中的图片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等多种特点,在年鉴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年鉴最吸引眼球的内容。“图片是年鉴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料,它与文字资料相结合,能够使读者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学科、一个行业的真实情况有更为直观醒目的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①张晓虹:《年鉴图片资料的征集与选用》,《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4期。也符合信息时代、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要求,“有价值的形象直观化的可视图片,有‘一图抵万言’的功效。②屈洪斌:《年鉴信息的选择定位与表现形式》,《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4期。凸显地方特色要用好卷首彩页和随文图片。

一是充分发挥卷首彩页作用。卷首彩页“是展示年鉴魅力和品位的窗口”,③孙关龙:《图片,年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孙关龙年鉴论集》,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383页。它实际上是年度大事、要事的图片版,具有提纲挈领展现地方发展特色、亮点的作用。从目前各地年鉴来看,开设专栏成为卷首图片一种较好的表现手法,凸显地方特色应该紧紧围绕栏目设置,高度集中本年度内大事、要事,围绕特色、亮点,进行精心策划。卷首彩页专栏的设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所有专栏都围绕区域年度大事、工作亮点、特色开设。另一种是卷首图片分两部分内容,固定专栏和非固定专栏,用固定专栏相对保持稳定,非固定专栏的内容根据年度情况每年有所变化。④李阳:《浅谈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页的编辑》,《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3期。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大多数是图片+说明格式,但也有突破了这种传统形式,如《浦东年鉴》2016版以图片+说明+文字的形式展现“经济发展”“改革探索”“重点区域”“城市建设”“民生保障”5个方面的发展,图文结合,相得益彰。作为“黄金版”的卷首图片,应该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可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把地方特色做足。

二是重视随文图片的应用。随文图片的作用往往对文字进行补充、配合,和封面图片、卷首图片相比,它的作用和地位似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已有很多年鉴已经进行了探索,如《广西年鉴》探索随文图片采用组图应用形式,其中2009年的随文组图就有24组,共105张照片,平均每组4—7张。⑤张建明:《年鉴图片应用的强化与规范》,(《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页。在凸显地方特色时,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杨浦年鉴》2015版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如围绕第三批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组图,用一个版面15张照片反映四平社区元宵风情节、一心斋清真菜点制作技艺等9项区级文化遗产照片,不但版面设计上有了新的探索,而且延伸了文字含义,使人对这9项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Z5

侯桂芳,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硕士 (上海 200082)

孙长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