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梁晓博 李廷慧 胡蓉 杨扬 吴建华
(1.解放军第309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91;2.上海长海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433)
为了解一定时间内甲真菌病的临床分型、菌种构成及其在一般人群中分布特点,观察本地区病原真菌的变化趋势,并更好地为预防及治疗甲真菌病提供依据,我们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来本院皮肤科就诊,真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从临床及病原学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637例甲真菌病患者均临床症状典型、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其中男372例,女265例,年龄5~89岁,平均 (41.5 ±2.15)岁。病程 0.5 ~30 a,平均 (7.2 ±3.42)a。
沙氏培养基 (SDA):葡萄糖40.0 g、蛋白胨10.0 g、琼脂 15 g、氯霉素200 mg 加入1 000 mL 蒸馏水热溶解,121℃,10 min灭菌后分装成斜面培养管,冷却备用。用钝刀刮取已病变的指 (趾)甲甲屑接种到培养管中,于26℃恒温箱培养。根据菌落生长快慢、菌落形态、培养基颜色变化以及在显微镜下大、小分生孢子形态特点等鉴定菌种。酵母菌以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
应用SPSS 11.5软件,采用χ2检验。
在真菌培养阳性的637例患者中,鉴定为皮肤癣菌442株 (69.39%),其中红色毛癣菌353株(79.86%),须癣毛癣菌 51 株 (11.54%),犬小孢子菌17株 (3.85%),絮状表皮癣菌21株 (4.75%);鉴定为酵母菌119株 (18.68%),其中白念珠菌67株 (56.30%),近平滑念珠菌26株 (21.85%),热带念珠菌17株 (14.29%),季也蒙念珠菌9株 (7.56%);鉴定为非皮肤癣菌霉菌76株(11.93%),其中曲霉菌 39 株 (51.32%),青霉菌19 株 (25.00%),其他霉菌18 株 (23.68%)。
真菌培养阳性的637例患者中,不同临床类型中致病真菌种类不同,其中DLSO、TDO和PSO三型以皮肤癣菌为主 (3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SWO型以酵母菌为主 (与前3组比较,P<0.01),见表 1。
不同年龄段甲真菌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5~14及5~24年龄组与5~34、35~44、45~54及≥55年龄组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5岁以下患病率低,25岁以上患病率高。而各年龄段甲真菌病菌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皮肤癣菌感染为主(见表2)。
不同甲真菌病菌种在男女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729 1,P<0.001)。男性患者以皮肤癣菌为主 (75.18%),而女性患者则以酵母菌为主 (见表3)。
浅部真菌病好发于我国东南沿海温暖潮湿地区,这些地区甲真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但目前陆续有报道表明,在华北等相对温度湿度较低的地区,甲真菌病等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本院地区北京西北方向的海淀区,来我院就诊的皮肤病患者大多为附近居民或工作人员,我们对637例甲真菌病病原菌的分析表明,本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的分布大体符合国内流行趋势,但具备自身特点。致病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中红色毛癣菌占致病菌种第1位[2];其次为以白念珠菌为代表的酵母菌 (18.68%),而非皮肤癣菌霉菌也有相对较高的比例,约占11.93%。
表1 各临床类型病原菌构成比例(n,%)Tab.1 Composing proportion of clinical types case(n ,%)
表2 各年龄段病原菌构成比例(n,%)Tab.2 Fungal distribution of onychomycosis at different age(n ,%)
表3 甲真菌病病原菌与性别的关系(n,%)Tab.3 Relation between the pathogenic fungus of onychomycosis and gender(n,%)
本回顾性研究中,甲真菌病以DLSO型最常见,优势致病菌种为皮肤癣菌[1],PSO型甲真菌病多由酵母菌引起,符合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3-4],从某一方面证实临床类型可能与致病菌种有一定关联。
甲真菌病的发病及致病真菌的分布可能受年龄、季节、性别影响[1],由于本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且入选病例均为培养阳性病例,故未作发病率与季节的相关分析。
本组患者职业分布中以工人及服务人员最多。平均年龄为 (42.17±7.22)岁,病程分布比较离散,1~20 a不等,平均5.3 a。在患者的年龄构成中,我们发现,甲真菌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比如部分老年甲真菌病患者,患病期未重视,没有认真诊治或治疗不彻底,一直拖到年老才就诊;再者老年人往往伴有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增加了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其他原因还包括老年人新陈代谢放慢,甲的生长速度减慢,因此真菌容易在甲板寄生繁殖。
在性别与发病率的相关分析显示,男性、女性的甲真菌病均以红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种。但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男性组红色毛癣菌的分离率显著高于女性组;而在念珠菌性甲真菌病中,女性组的白念珠菌分离比例则高于男性组。提示在甲真菌病中,关注皮肤癣菌较高发病率的同时,不应当忽视念珠菌类致病真菌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女性经常从事洗涤工作,容易引起甲周浸渍及慢性甲沟炎,使得本来对甲无侵袭性的白念珠菌也引起甲损伤[5-7]。
本研究还从患者中分离出相当比例的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由于皮肤癣菌往往生长缓慢,一些酵母菌或非皮肤癣菌霉菌生长较快,容易掩盖皮肤癣菌,但如何区分培养出的酵母菌、霉菌是否致病,即如何判定所分离的菌种是否具有病原学意义。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特征,以及培养及诊断方法的不断改进,进行综合判断。本人认为对于这种情况,镜检尤为重要,镜检阳性,培养为非皮肤癣菌霉菌,如果培养过程中排除污染,基本可以判定其为致病菌,有文献报道,非皮肤癣菌霉菌虽不能溶解角蛋白,但它可以以甲蛋白为营养,在甲表面或沿裂隙生长[5]。
[1]余进,李若瑜.国内甲真菌病病原学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1):46,63-64.
[2]李昌吉,骆志成.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分离株DNA同源性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8):542-545.
[3]马国群,戴唯.761例甲真菌病病原菌分离培养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617-618.
[4]Veer P,Patwardhan NS,Damle AS.Study of onychomycosis:prevailing fungi and pattern of infection[J].Indian J Med Microbiol,2007,25(1):53-56.
[5]吴建华,顾军.致病真菌对甲侵袭性的体外初步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2):73-75.
[6]刘洁,雷鹏程,李世荫.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甲病理及扫描电镜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6):362-363.
[7]虞伟衡,章强强.念珠菌性甲病1例报告[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1):5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