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刘 红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在蓝绿对立下,台湾社会南北发展也有不同,民意也各有特点。长期以来,台湾南部县市的“政治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高度关注的议题。要看到台湾南部“政治认同”的倾向性和特殊性,也要看到其参与两岸交流的迫切性和积极性。
两岸交流30多年来,两岸相互间的资讯和了解越来越多,同样也逐渐形成了对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社会政治态度、立场和“国家认同”的看法。从舆情报道和交流印象看,台湾南北存在明显和较大的差别。有“南台北中”,似乎南部强调“台湾”的多一些,北部主张“一中框架”的多一些;有“南独北统”,似乎南部支持“台独”的多一些,北部支持“统一”的多一些;有“南冷北热”,似乎南部对待祖国大陆要“冷淡”一些,北部对待祖国大陆要“热情”一些;有“南疏北亲”,似乎南部对待祖国大陆要“疏远”一些,北部对待祖国大陆要“亲近”一些;有“南硬北软”,似乎南部对待祖国大陆要“强硬”一些,北部对待祖国大陆要“软化”一些;有“南绿北蓝”,似乎南部更加“亲绿”一些,北部更加“亲蓝”一些。上述的“南北差别”确实存在,只是有程度的不同。例如,“南绿北蓝”问题,与北部主要由蓝营执政(宜兰县除外)、南部主要由绿营执政(嘉义市除外)相一致的是,选民结构中南部的闽南人的比例也要比北部高一些。
看到台湾社会表现出来的“南北差别”很重要,更要看到在面对祖国大陆时,“南北立场、态度和意识”正在出现趋同化和同质化的趋势。如在保持两岸关系现状、维护“中华民国”、强调现阶段不具备两岸统一的条件、不接受“一国两制”、只强调和平发展过程而放弃和平统一目标等问题上,在南部北部的差别不大。如对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快速发展和对台方针政策的误解,对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偏见,在南部北部都存在。如认为祖国大陆全面、积极推动的对台工作和争取台湾民心工作是“对台统战”的想法,在南部北部都流行。如过分强调“台湾的尊严、安全”和“扩大国际空间”,如把“台湾意识”和“台湾主体性”极端化,在南部北部都非常普遍。如对“台独”的危害缺乏必要和深度的认识,在南部北部都有表现。如在两岸经贸往来中坚持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的心态,认为没有感受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民众带来福祉的心态,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只会有利于大财团、扩大贫富差距的心态,在南部北部都有。
观察台湾的“南北差别”,表面的、情绪性的内容要多一些,而深度的、政治的、现实的立场、态度和意识正在趋同。看不到台湾的“南北差别”和过分地强调“南北差别”,事实上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基于“南北差别”,开展对台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基于“南北趋同”,开展对台工作南部北部都很重要。
正是因为“南北差别”的存在,所以就成为台湾南部“一个中国认同”状况不同北部的结论。关于台湾的“一个中国认同”,从内涵、概念和表现方式看,比较复杂,而且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就“国家认同”来说,主要由“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政治归属和统‘独’选择”等“政治认同”组成。对于“政治认同”,南部和北部差别不是十分明显。就“民族认同”来说,台湾社会存在“中华民族认同”、“台湾民族”和“新兴民族”等三种认同,认同“新兴民族”和“台湾民族”的是少数,认同中华民族的是多数。就“文化认同”来说,台湾社会存在“中华文化认同”、“台湾文化认同”等两种认同,除了认同中华文化的是多数认同之外,即使有“台湾文化认同”的人也认为台湾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就“历史认同”来说,台湾社会存在“台湾是中国领土”、“四百年前是无主的土地”等两种认同,两者都认为是粤闽移民开发和建设了台湾,都强烈谴责清政府的“割台”。关于“政治归属”来说,台湾社会存在对于“中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共和国’、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即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新台湾人’”等七种认同,其中认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就“统‘独’选择”来说,维持台湾海峡现状得到八成以上认同。显然,就“政治认同”来说,从民族、文化、历史和统“独”选择等项看,“两岸一家人”具有坚实的社会意识支撑,实现两岸统一的认同基础现阶段还没有具备。
尽管台湾社会存在“政治认同”多元化、“南北差别”和“南北趋同”等现象,但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问题上,则有更多的共性。或者说,政治立场、态度和意识有不同,但都有推进两岸交流、投身两岸往来的愿望。就整体规模上看,2013年两岸经贸是1970多亿美元,台湾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其中台湾来祖国大陆和祖国大陆去台湾的民众分别达到500多万和290多万人次,从中可以看出台湾南北民众对于两岸交流的热情之高。以台湾南部为例,要求在两岸往来中减少南北不平衡、全面推进南部参与交流的呼声不绝于耳。在增加两岸直航航班和航点、增加祖国大陆赴台游客南下、向祖国大陆推销南部商品、扩大台湾南部在祖国大陆的影响等问题上,高雄、台南和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当局,一再要求与北部享受同等待遇。祖国大陆也为此作出过巨大努力,实施“向南移、向下沉”方针,加强与南部民众的往来。要说有不同,那就是宣扬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扩大台湾贫富差距”、“没有感受到和平发展红利”的论调,南部的一些政治势力、媒体要多一些。总体上看,“政治认同”有不同,但在参与两岸交流问题上则较易取得一致。
台湾社会意识的存在,台湾民众中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因素和参与两岸交流意愿的并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正常反映。
一是反映出做台湾民众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台湾社会“一中认同”的多元化和“南北差别”、“南北趋同”等现象,原因多种多样,有“台独”势力的煽动,尤其是李登辉和陈水扁20年利用公共权力的强行灌输;有国民党到台湾后的前几十年间实施的重北轻南和省籍歧视政策,扩大了南北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的不平衡;南北不平衡和省籍歧视导致部分南部民众认为,一切错误都是国民党造成,国民党是中国人,所以祖国大陆和“一个中国认同”也有问题;有两岸不同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运作体制带来的差异和差距的存在,造成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产生偏见。如今,要改变台湾社会意识、争取台湾民心,当然也需要长期努力,需要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台工作,也需要祖国大陆在提升综合实力的同时,推进各项改革,以争取台湾民众的认同。
二是“国家认同”是可以重塑的。台湾的“国家认同”并非一成不变,从历史上看,在台湾的早期开发阶段,祖国大陆移民的生存奋斗过程中形成了“台湾认同”,在荷兰、西班牙入侵阶段激发起台湾民众的“祖国意识”。在“明郑时代”坚持“反清复明”的“汉民族意识”,清朝统治时期热爱台湾的“地方意识”、“汉民族意识”与“中国意识”融为一体。在日本入侵阶段,中国人的“祖国认同”成为主流意识,台湾“戒严”时期社会普遍存在“中国认同”。“台独”执政后,“国家认同”开始出现多元化,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国家认同”复杂化继续存在。显然,台湾的“国家认同”是和所处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连在一起的。只要现阶段的两岸政治对立与两岸交流的矛盾得到缓解,台湾的“国家认同”也会向“一中认同”接近。
三是“国家认同”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领域。“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存在、发展的信念、情感和思想基础。“一个中国认同”的意义也在这里,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完成和平统一的立场、信念、价值和动力所在。简单说,只有在“一个中国认同”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才能成为自觉行为、社会选择和共同决定。正因为此,所以“台独”势力把宣扬“台独国家认同”、清除“一个中国认同”作为分裂国家的主要手段,国民党当局则把巩固“中华民国认同”作为对付祖国大陆的政治资本。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正确引导台湾“国家认同”的转变。围绕台湾“国家认同”出现的多种角力,在和平发展阶段并不奇怪,关键是要通过和平发展,“一中认同”的作用和意义将越来越大。
一种社会主流意识要完成更高层次的升华,必然要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多样化”则是过渡阶段的重要特征。台湾社会“一中认同”的多元化和“南北差别”、“南北趋同”等现象的出现,应该看成是台湾社会在更广更深层次形成“一个中国认同”的前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