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县域:以产业发展助力新型城镇化

时间:2024-04-24

胡艳凤 丁伟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县域产业发展思路应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促进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从提升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强化核心竞争力,增加就业,拉动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出发,转变发展思路,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Part a 提升发展力以夯实基础代替盲目跨越

在乡镇企业兴盛时期,苏南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小城镇跨越式发展的奇迹,2008年前,对外贸易加工同样造就了珠三角小城镇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对于众多发展落后的县域充满了激情和鼓舞。但是,必须承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势能是不同的,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定的条件,需要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背景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需要县域经济有特色要素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支撑,更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我国绝大部分县域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低、发展思想和理念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现实中,不少县为了加快发展步伐,抛开现实条件,出台一些诸如三年产值翻倍、三年大变样的政策,抛开农民的接受能力,提过高的目标,有的采取了一系列脱离实际的措施,虽然有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脚踏实地,打好基础,不能不顾自身的现实条件,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从而使原本脆弱的地方经济雪上加霜,使城镇化失去产业支撑的健康发展保障。

在县域产业发展和选择上,要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择其强者而扶之,选其优者育之,并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方向推进,发展板块产业、链条产业,真正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拉动效应。

Part b 强化集聚力以产业聚集代替全面发展

一个县的财力、行政调控能力、资源利用率都是有限的,这就注定了产业定位不在多,而在精、在特,注定了县域经济不可能全面开花,只能是非均衡发展。

有些县域,从基础材料上看,主导产业有五六个之多,实际上,“十大产业”“八大优势”只是花架子,其实所谓是支柱产业只有几个公司,产品单一,技术有限。也有一些县域只有一到二个支柱产业,产业也比较细分明确,往往是这样的县域,经济越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产业和集聚力,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当然,这和地区产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初期,发散式产业发展有利选择适合县域的产业方向,但是,这种发散式的产业选择并不代表着产业全面发展的思路。

因此,在县域产业发展和选择上,要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少一些急进和盲从。要善于研究比较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众多的产业中择其强者而扶之,选其优者育之,并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方向推进,发展板块产业、链条产业,真正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拉动效应,收到“以一胜十”的效果。围绕一两个优势产业、一两个知名品牌,一两项特色工作,强化优势,扩大影响,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做到以特取胜,以聚领先。

Part c 凸显竞争力以特色经济代替同质竞争

发展县域经济,抓住带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道路,对解决城镇化问题非常重要。特色经济是县域发挥比较优势、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比较优势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有了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县域经济才能不断壮大。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在开放的环境下,即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每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由于比较利益不同生产率低的一方仍然获利。H-O模型分析:在开放环境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发挥其固有优势进行贸易。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经济是在经济交流交往、地区之间比较互动和竞争较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特色经济要通过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借助市场载体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既要充分利用当地天时地利优势,确保产品、产业的地方特色,实现生产规模化和品牌化,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专业化经营,发挥产业的聚集效益;又不能固守陈规,要善于借助外部环境条件,跳出地区局限,以市场为风向标,加快地方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的技术优化升级改造,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价值和产出效益。特色经济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把小的做大,弱的做强,才显示其所展现的优势与特色。由此可见,通过市场选择,突出地方特色,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或是无中生有、小中见大,或是短中见长、人有我优,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来,进而形成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这个过程便是特色经济的创新过程。

Part d 扩大就业力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代替消极发展

工信部明确要求,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当前,县域经济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决策者影响较大,发展规划随决策者的更换而反复变化,出现“多变型”的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思路,尤其是在政绩模式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发展快成为地区发展的首要选择,产业招商围绕的是发展快、规模大的方向,而不是围绕本地产业展开,另外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也是县域产业的发展招商重点,根本没有兼顾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发展主要靠市场内生力推动,如果简单通过行政手段来降低成本是难能持久的。

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比值每增加0.1个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

随着东部沿海产业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将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是县域产业发展的机遇,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县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就业的利好型产业,而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县域就要根据生态和资源承载能力选择性发展。

白沟的箱包、义乌的小商品都是县域劳动型密集产业的发展结果,从人才贮备到技术创新,当前的县域发展都不具备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所以县域产业的发展与其盯着前沿、新兴热门产业,不如在传统产业转移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积累产业发展的原始资本,然后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升级与创新。

Part e 增强拉动力以农产品加工业代替农业粗放发展

农产品加工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投资与消费的关键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快速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地域广阔,农产品资源丰富,县域根据自身的农业发展特色,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能带动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更能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聚集产业发展资源与要素。

从发展规律和趋势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GDP中的增长空间颇大,这正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增长、扩内需、富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最具特色和潜力的产业。

由于农产品加工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就为吸纳更多的资本和更多的劳动力提供了可能。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比值每增加0.1个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正因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2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达到农业总产值的2~3倍,而我国还不到其1/2。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是将农产品进行粗浅的加工就投入了市场,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构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后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保鲜、物流等)则进入近似指数增长的井喷式高速发展时期,进而取代传统的种养殖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体和支柱。

因此,县域必须把握国家产业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政策环境机遇,挖掘农业产品加工发展潜力,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做好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