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时间:2024-04-24

方海东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县域经济在地理上的划分是以县级的行政区来进行的,在县域经济中的调控主体是县级政权,这种政权的调控主要表现是以市场为导向,在本地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并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在2010年中国的GDP总值超过日本的GDP总值,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一些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出现在我国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在2010年到2012年曾出现连续11个月下跌,在2012年和2013年,我国的GDP年增速更是连续两年低于8%。至此,我国经济经过过去30年10%的高速增长,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安徽省在2012年GDP为17212.1亿元,比2011年增长12.1%。2013年GDP190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同比来看,安徽省的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7.7%,但是增长速度放缓较快。同时,安徽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从2011年的48.9%减少到2013年的48.4%,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在安徽省经济的比重略有回落,但是仍占全省近半的GDP总额。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国一共拥有2000多个县,生活在县域的人口大约占我国人口的95%。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能较好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011、2012、2013年安徽省的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率分别为48.9%、48.8%、48.4%。数据证明,在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较大、覆盖面较广。而其他省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导致各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在一些南方的经济发达省份由于拥有了一大批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这一批经济强县、强市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在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前十名江苏上榜5个,浙江上榜3个,其中江苏的昆山、常熟,浙江的义乌和余姚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常客。

安徽省6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7390.9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9220.1亿元,年均增长11.7%,增幅更是低于全省GDP同期12.3%的年均增速。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62个县(市),其中包含56个县、6个县级市。安徽省县域的土地面积为1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1.7%;耕地面积为34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84.2%;县域总人口476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9.6%。显然,安徽省巨大的县域人口比重、面积比重与较低的县域经济水平不符,这其中蕴含的潜力是巨大的。安徽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处于一个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30.2:35.9:33.9调整到2012年的20.7:52.8:30.5。其中,安徽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一直高于中部地区县域和全国县域平均水平,这与安徽农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密切相关;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中部地区县域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安徽省的县域第二产业比重已超过50%,但是安徽县域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且有下滑趋势,说明了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期间,安徽省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已达到近半数的水平,足以说明产业结构优化之后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的潜力是巨大的。

只有不断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才能有效地拉动这一市场需求,才能直接地拉动全省经济的增长。

——发展县域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民的富裕才能表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就一直是国家关注的一个重点,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极重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建成还需要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是我国现代化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安徽,“三农”问题依旧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依旧较大。所以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就要以解决农民、农业、农村为目的,因为只有当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本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在消费的拉动下不断发展。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对农村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

——发展县域经济是拉动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在现在的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形成农民低收入的客观条件下,农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低的,但这也表示着农村市场有巨大的潜力和待开发性。2009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504元,河南省为4807元,湖南省为4910元,山东省为6110元,江苏省为8000元,浙江省为10007元。我们可以看到,安徽省距离兄弟省份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逐步提高,安徽省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县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提高,农村的巨大市场正在不断地开发。这一广阔的市场蕴含的巨大的消费者,必将会成为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有不断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才能有效地拉动这一市场需求,才能直接地拉动全省经济的增长。

发展县域经济的难点

——县域经济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过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安徽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已超过了50%,具有了初步完善的工业基础。但是由于产品结构的单一带来的资源消耗恶性竞争,使我省工业实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产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大都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科技水平不高,几乎没有附加产值,企业带来的效应也是极低的。

——县域经济水平较低,县域财政状况堪忧。2000年以来,安徽省的县域经济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速度,但是与其他的省份比较仍有一定差距。在横向比较中,浙江、江苏、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早已把安徽甩在身后,再同湖南、河南等中部地区的省份比较,安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总量基数太小,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也偏低,安徽省已经连续9年在全国百强县的评比中未有一个上榜,直到在2013年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安徽省才有肥西县上榜,位于88位。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严峻。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省的县域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然而这些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方式直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这种粗放式、对资源不加以合理利用的发展,对安徽省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在当时,企业的发展只以盈利为目的,不顾环境的破坏,当地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也未对这些企业进行规范指导。到今天,安徽省的资源节约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挑战。

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安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大,每一个地区的人口、地理环境、资源基础都各不相同。因此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容也就千差万别,但是在这其中我们应该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根本的任务。因为说白了,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是由需求带动消费变动最后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过人类文明有3次浪潮,我们可以认为那就是人类社会经历的3次巨大产业结构本质上的飞跃。目前安徽省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就更是低层次一点,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安徽经济工作中的基本工作。

——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加速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粮食则是农业的基础,所以当安徽省发展县域经济时,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的稳定产出。在这个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特色建设,以生产加工业基地的核心,增强功能和县域经济的竞争力;鼓励和引导投资,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成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一批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脱离早期以直接出口农产品这种低盈利的农业模式。

——需要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大道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要优化县域特色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在发展特色经济上,形成优势,注重品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安徽省特产资源丰富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安徽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则是工业。我们要完善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经济区和信息化产业的建设,优化本省的工业布局,加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大难题,我们要开创一条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