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吴强
如何看待台湾外省二代对祖国大陆的疏离
■ 吴强
对一般祖国大陆民众来说,台湾内部蓝绿之间的分野还是较为清晰的。国民党及其支持者是为蓝营,主要聚集于中北部地区,反对“台独”,愿意与祖国大陆在承认“九二共识”前提下发展两岸关系。其政治人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1949年跟着父辈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外省人,祖籍遍布祖国大陆各省份,也不乏满、回、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相比之下,浊水溪以南地区则是绿营的基本盘和铁票仓,高雄、台南等县市长期为民进党所把持,其政治人物大多为本省人,他们不仅在“九二共识”议题上采取模糊、暧昧甚至是否认的态度,而且动辄挑起“台独建国”、“入联公投”和“正名制宪”,破坏两岸关系和谐稳定。可以这样认为,台湾的外省人对祖国大陆友好,倾向“九二共识”,而台湾的本省人则对祖国大陆欠缺友善,支持“台独”者甚众。
总体来看,上述阐释有其一定合理性,但也未尽全部。自蒋经国主政后所推行的“催台青”政策以来和近三十年来诸多“党国大佬”的谢世凋零,以李登辉为代表的本省籍精英作为技术官僚纷纷加入台湾当局,襄赞机要,国民党头上的外来政权色彩已大为淡化。与此相应,越来越多的外省人早在党外运动时期就已积极投身于反抗国民党威权统治的社会运动中,费希平和傅正还成为民进党创党成员,而那些外省二代的接棒参与则更使民进党成为囊括本省人和外省人在内的所谓“全民政党”,其内部族群来源也已实现多元化。
在民进党中,有一群人显得很特别,他们皆为外省二代,却也是绿营中的铁杆“台独”分子,曾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担任“总统府秘书长”的陈师孟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之所以将他树为典型,主要还是缘自其乃是蒋介石著名文胆陈布雷长孙这一显赫身份,陈师孟属于较之一般投机性“台独”更为坚决的理念性“台独”。除陈师孟外,段宜康、林向恺、王定宇等皆属此列,都有对于“台独”建国的强烈坚持,这些外省二代子弟不仅中华意识已极为淡漠,而且还戴着冷战有色镜片看待祖国大陆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两岸之间的密切交流,猜忌心甚重,唯恐双方走得太近。对此,有心者不禁要问的是,他们为何会与其父辈有如此之大的反差,而背后所反映的实质问题不正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根本性扭转?那么,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两岸分离不仅是国共内战的延续,而且也是国际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阵营在东亚地区全面对峙的结果。
囿于地缘政治和战略地位,在美国的全球冷战布局中,台湾这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成为美国构筑围堵新生人民共和国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防止在亚洲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绝佳“桥头堡”,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也已成为国际共运不可或缺的要角和整个亚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头羊”,两边不仅意识形态尖锐对立,而且还有价值观层面的本质性冲突。这也就不难理解“反共抗俄”与“亲美崇美”成为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教育主轴,风靡台大的那句“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一定程度上便能说明当时大学生对于未来志向的憧憬与擘划。事事以美国为楷模,奉其为“老大哥”,对于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祖国大陆存有先天不信任,乃至敌意直至今日也仍然是不少台湾精英思维深处的保留“领地”。对于那些来台时尚属冲幼或干脆就是在台湾出生的外省二代来说,其日后成年期的生活经验全部来自台湾,祖国大陆已是外在对象,而且还处于敌对状态,想必生活在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时间一久自然会渐渐生发出对祖国大陆的敌视,这是身处时代大环境下所形成的必然结果,与族群属性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此外,两蒋统治时期在宣传上一方面对祖国大陆极尽丑化之能事,透过中小学教育从小便向年轻一代灌输祖国大陆遭“共匪”侵占“沦陷”,台湾恰是全世界中国人的“灯塔”,而美国则是铁杆“盟邦”。将祖国大陆百姓的生活描绘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沸如焚”,急需反攻拯救;而自己则被树为中华文化之正朔,青年一代则被要求“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加之两岸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巨大差距,台湾民众之于祖国大陆在经济优越之外更有心理、文化和制度上的傲视感,看不起祖国大陆、不屑于与祖国大陆来往或不愿意承认祖国便随之传播扩散开来。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以及随后尼克松、田中角荣访华,中美关系渐趋缓和,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国际形势也跟着大变,台湾顿有被美、日抛弃之感,而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使台湾陷入空前孤立境地,原本作为“自由中国”国民时的自豪感也如“游魂”一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感上当受骗,世界局势的变化反向加速了“反共反中”双重倾向的发展,这或许也是两蒋生前所未能预料到的。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近日在接受政论节目专访时表示,“正是蒋介石的到来使台湾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1986年,积蓄多年党外运动的最终成果——民主进步党宣告成立,意味着在台湾近40年的国民党一党独裁局面走入历史,台湾步入一个急速转型的民主化时代,国民党对阵民进党的两党政治格局渐趋成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蒋经国去世之后接班的李登辉和2000年历经首次政党轮替上台的陈水扁,在他们两人任职的总共二十多年时间内,并未将主要心思放在如何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福祉,促进台湾产业结构优化等亟需解决的“内政”问题上,而是剑走偏锋、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操弄本已脆弱不堪的省籍情结和族群矛盾,加剧民众对立与内耗,以拉拢本省人来捍卫台湾本土政权。为达此目的,李登辉和陈水扁先后抛出“两国论”和“台湾中国、一边一国”,挑战两岸关系底线,而祖国大陆的反制措施也恰恰被无耻政客扭曲为是对台湾生存环境和国际空间的打压。在此背景下,台湾的“票选民主”虽然在华人社会中走在前列,其品质却不敢让人恭维,蓝绿两道政治光谱已经固定成型,难有中道可言。对于一个渴望从政的青年来说,非蓝即绿,没有其他选择。
为了胜选和获得权力,不论哪一党,其在选举过程中的无所不用其极都有了正当性与合法性,政策先放一边,往往都是“先赢了再说”,而能够唤起选民热情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噪“民粹”——宣称选举是为台湾人“出头”和抵抗祖国大陆“强权”。这一类似于一战爆发前德国国内的“堡垒和平”式氛围也造就了犹如今日台大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先生撰文所说的“纳粹化”——由自信转为夜郎自大,看不到国际形势的变化,自满于“小确幸”,甚至愿做“井底之蛙”。在看祖国大陆时,普遍享有民主优越感,以放大镜来检视祖国大陆的一切,动辄肆意辱骂祖国大陆“不民主”、“集权”、“专制”,对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变却不闻不问、了解甚少。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居高临下的姿态。
国民党和民进党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也为思考提供了借镜。前者历史悠久,已历两个甲子,资源丰富,但也强调党内辈分和伦理,帮会色彩较为浓厚,思维陈旧、体制僵化,年轻人要想在其中获得晋升并不容易;而民进党则起家于街头运动,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抗争性和战斗性,符合年轻人成长期的叛逆性格,内部实行派系共治,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强人威权式领导,而是以选举时的“战功”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对于充满社会理想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家庭乃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第一学校,父母则是子女教育的首位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为人处世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较之正规学校老师的说教往往更具穿透力,而且会是终身铭记,印象更是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愈加深刻。
对于子女来说,双亲中任何一方的教育都不可或缺,而且需有一定平衡性,否则会导致畸轻畸重,对其中一方很亲切,而对另一方则会陌生、畏惧,甚至将其作为长大后立志要反叛的对象。类似陈师孟这样外省二代的家庭教育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其失衡之处,这类家庭的普遍结构一般都是外省爸爸和本省妈妈的结合。在当时台湾的整个大环境下,本省人并不愿意将女儿嫁给这些随国民党来台的军公教人员,尤其是其中的“阿兵哥”,更被视为又老又穷。由于这些人来台时基本都是一个人,在台湾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言语又不通,所从事的也都是中下层工作,收入微薄,不仅饱受思乡之苦,而且每日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疲于奔命,生活辛苦、精神上也很压抑,一旦境遇不顺,全家都有可能遭殃。当他们在教育子女时,常常十分严厉,容不得有不同意见,望子成龙心切,而母亲这一方因为是本省人之故,熟悉环境,有母家势力关照,对于父亲一方那遥远的祖国大陆老家,子女自然更为亲近寒暑假可就近探望的“阿公、阿嬷”,对于台湾在地文化的熟识度远胜过祖国大陆。简言之,对于这些外省二代来说,父亲形象所代表的已非单纯血缘关系,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国民党威权统治在家中的投影,反抗父亲也就是反抗国民党一党专制,争取家中民主和更大范围的社会民主。
虽然作为外省二代,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已经与台湾这块土地血溶于水,形成紧密“嵌套”关系,也会受到来自闽南族群某些性格特质的影响,如好胜争强、彼此猜忌防范,有时会出现对社会压力的过度反应,抱怨易怒,而抱怨多了就会产生疏离感,疏离感如再膨胀起来就会滑向背祖。即便他们随老父于1980年代末开放探亲后前来祖国大陆,但彼时祖国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刚起步阶段,各项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生活品质较之台湾确实差距明显,“富表弟”心中难免产生实在不愿意与“穷亲戚”为伍之感。20多年后,当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稳步上升,台湾经济越来越依靠祖国大陆时,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剩下的也就只有躺在自由民主这两块神主牌上嘲笑祖国大陆了,这一偏见不仅是外省二代而且也是台湾社会的整体认知,只有少数如“中研院”院士朱云汉先生能够有所跳脱,对于两岸形势发展看得比较清楚。
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祖国大陆对台工作除了以往常规的继续强调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深化双方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等经济交流外,更需在历史和语言基础上强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一中价值观”和“两岸一家亲”的血脉渊源,无需刻意回避某些内容,于异中求同,点滴积累,增进新一代台湾人对祖国大陆6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艰难途程的了解和认识,以更为包容的姿态开放台湾年轻人参与祖国大陆事务的机会,使其能够切实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主体地位和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豪感,而祖国大陆事实上也已经具备足够能力做到这一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