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张 妍 张 建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主位”与“述位”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39年,布拉格学派学者马泰休斯(Vilem Mathesius)首先在《论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一文中提出,将传统文献捷克语中的心理主语改称“主位”(theme),认为句子有三种成分:主位(theme)、过渡(transition)、述位(rheme)。其中,“主位”指的是话语的出发点与谈论对象,是谈话者已知的信息;述位是说话者从主位出发而讲的话语,是话语的核心部分;过渡居于主位和述位之间,虽处于述位外围,但仍属于述位。这意味着,马泰休斯的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包含两层意思,“一为句子内部结构的配列,一为与语篇的关系”。(1)Eduard Benes, “On Two Aspects o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Travaux linguistiques de Prague, Vol.3, 1968,pp.64-65.即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文句,以考察各种结构成分在语言活动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这种关于主位与述位的区分,对比较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功能与语体特征都有重要意义。
虽然马泰休斯关于主位、过渡与述位的理论实有首创之功,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后继者并不完全认同马泰休斯的观点,提出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交际力的程度并无直接关联,也不能依靠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来划分主位和述位。1964年,捷克语言学家费尔巴斯(Jan Firbas)重新定义了“主位”“过渡”与“述位”的概念,认为句子中承担交际力最小的成分是主位,承担交际力最大的成分是述位,过渡的交际力处于居中地位。费尔巴斯还提出了“交际动力说”(communicative dynamism),(2)Jan Firbas,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in Written and Spoken Communic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85-95.认为句子成分的交际力不完全由它在线性排列中的位置决定,而与交际行为本身密切关联。另一位捷克学者伯尼诗(E·Benes)提出了“基础”(basis)这一概念,基础是位于句首用于连接语境和场合的成分,它是句子的出发点和中心。另外,丹内施(Frantisek Danes)在区分语法主语、逻辑主语和心理主语的基础上,提出可以用语义平面、语法平面、句子功能前景平面来分析句法。(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148—149页。
总体说来,布拉格学派认为传统的语法句子观已经不能充分阐释句子成分真正负担的功能。在交际中,语言的词汇手段与语法手段服务于同一种特定的情景或目的。词汇单位因具体语境对应的特殊要求而获得具体含义,句子的不同成分也就分出了主位和述位。可以看出,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观仍然停留在语法层面,句子结构成分的顺序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脱离语境的句子或从语篇中抽离出来的单个句子,功能分析法的作用不大。这种在描写时注重从交际功能的角度去探讨语言规律性的观点,可以补充传统语法分析的不足之处,但并不能完全取而代之。
20世纪6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M.A.K. Halliday)接受了布拉格学派提出的主位与述位的概念,但在主位的划分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看法。韩礼德(1967)认为英语中主位的界定应该根据功能而不是成分的分布来划分,主位是“信息(message)的起点(point of departure),是小句的关键部分(the element with which the clause is concerned)”,述位是句子所陈述的内容,主位是述位的出发点和起点,可分为“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主位(clause as theme)”。(4)M.A.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pp.51-55.其中,单项主位中无内部结构无法进一步分析,而复项主位可进一步分为篇章主位(extual theme)、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话题主位(topical theme)。韩礼德还区分了主位-述位理论与信息理论,指出二者是分别从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另外,主位-述位也不等同于主题(topic)-述题(comment),主题属于传递主位概念的一种途径。韩礼德研究主位结构的目的与布拉格学派一样,即是探索句子成分所发挥的具体功能。
从理论上来说,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主要是由弗赖斯(Fries)和丹内施等学者完成的。他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面对语篇的多样性,主位的选择实际上是受到某种制约的,这种语篇中主位变化的基本模式就是主位推进理论(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丹内施(1974)提出了主位推进系统,“主位推进是指对所表达主位的选择和排列,相互的关联和层次,同时也指上一级语篇单位的总主位(hypertheme)与整个语篇和与情景的关系”。(5)F. Danes,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in Papers i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ed. by F. Danes, Prague: Academia, 1974, pp.110-130.语篇信息结构取决于主位和述位推进。他还将主位推进模式分为三种:“简单线形主述推进(simple liner theme pattern)、持续主述的主位推进(theme pattern with a continuous theme)、衍推主位的主述推进(theme pattern with derived theme’s)。”(6)F. Danes,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pp.106-128.1986年,丹内施在《论话语结构的语言学分析》中将主位推进模式进一步分为五种类型,即简单的线性推进程序(Simple Liner Thematic Progression)、连贯主位类型(Thematic Progression with a constant theme)、派生主位推进程序(the superrheme goes throughout the following clause)、分裂述位模式(the superrheme overcontrols the themes following the first clause)、跳跃主位推进程序(in the claim of theme-rheme, there may be one that is omitted, but can be easily recovered in the last sequence)。
马丁(Martin)和罗斯(Rose)在丹内施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篇章格律论”(Periodicity)。(7)Martin J., R &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London: Continuum, 2003, pp.175-205.他认为,语篇的话题与陈述之间的信息流动是有规律的,并且各个层次的运动呈波浪式。按照他们的观点,超主位就是段落的主题句,指的是段落的首句或首句群,能够预测其后小句的互动模式,而这种互动介于词汇链、指称链和主位选择之间。
此后,国外许多学者运用主位推进模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语篇分析。马丁(1985)和弗赖斯(1983)就体裁和主位选择以及信息分布的关系做出分析,这一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弗赖斯(1983)认为,阐释性语篇与叙事性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是不同的,前者大量使用了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后者多使用同一型主位推进模式。Nwogu(1990)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医学类英语语篇使用主位推进模式的一般规律,指出医学类语篇的正文、论文摘要和报纸杂志上对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有较大区别。Francis于1990年对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读者来信三类语篇做出比较,进一步证实了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是与语篇的体裁密切相关的。(8)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2—114页。
近年来,国外关于主位理论及主位推进理论的研究多专注于应用方面。Alvin Leong Ping(2006)选取并分析新加坡高中生写的20篇论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发现主位推进模式在优秀文章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在相对水平普通的文章中则没有很好地呈现。(9)Alvin Leong Ping, “Developing the Message: Thematic Progression and Student Writing,” The Journal of Asia Tefl, Vol.4, pp.93-127.Fitria A Marfuaty(2015)分析了雅加达邮报中意见模块文本的主位推进模式,指出其中最常见的主位推进类型是简单线性主位。(10)Fitria A Marfuaty, “An Analysi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s: Opinion Section Texts of the Jakarta Po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Vol.3, pp.109-130.Nguyen Thi Trung和Nguyen Thi Quynh Hoa(2018)在分析剑桥大学出版社和雅思官方网站出版的20本雅思样本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了雅思学术写作模块中的主位推进策略。(11)Nguyen Thi Trung, Nguyen Thi Quynh Hoa, “An Analysi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Strategies in Academic Ielts Sample Essa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Philosophy and Language, Vol.4, 2018, pp.85-93.
国内关于主位理论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胡壮麟(1982)在《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中首次将主位-述位理论引入国内,指出句子的首个成分既是句子的主题,又是句子的起点,句子的其他成分都是以这一主题为中心展开的,发挥着表述的功能与作用。随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主位理论。胡壮麟(1984)、沈洁明(1986)、徐林(1987)、陈平(1987)等学者都对韩礼德的《语法功能导论》(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与语言观做出介绍,较为详细地阐释了英语与汉语中主位与述位的含义与功能。学者们普遍认为,主位结构是由主位与述位构成的,主位是言语交际双方共同已知的信息,也是交际的出发点和起点;述位是对主位的展开与描述,也是由说话者传递给听话者的新信息,即对方的未知信息。主位和述位通常依据语序与特殊句式来区分,对主位与述位的区分与解释有助于掌握语篇的主题与其展开方式。
主位推进理论与主位理论几乎同时被引入国内。1982年,徐盛桓在第一期《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主位和述位》一文,指出主位和述位就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视角对话语进行语义上的切分,主位和述位在句子组合中形成较为复杂的关联,即主位推进,主位推进大致可分为平行型、连续型、集中型和交叉型四种模式,还首次提出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料分析、语言教学、运用和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中。(12)徐盛桓:《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在《再论主位和述位》一文中,徐盛桓(1985)还指出一个句子中的信息分布与主位、述位的分布也不是一一对应的,主位和述位内部中都存在着不同信息量的信息单位相互产生影响和作用,推动着话语交际的发展。(13)徐盛桓:《再论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此后,多位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主位推进模式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分类的名称不同,但仍有类别的交叉或相似之处。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的不同划分,为从不同视角进行主位推进的研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借鉴与依据。如,黄衍(1985)在对英语话语结构探讨分析的基础上,将主位推进分为平行型、连续型、集中型、交替型、并列型、派生型和不规则型七种类型。(14)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外国语》1985年第5期。黄国文(1988)则将主位推进分为平行型、连续型、集中型、交替型并列型和派生型这六种模式。(1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81—86页。朱永生(1995)按照主位发展的情况,将主位推进模式分为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交叉型这四种基本模式。(16)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另外,张大群(2009)从信息波和主位推进的视角分析了篇章格律的形成过程,认为篇章格律论不仅是对主位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还是对派生型主位推进模式和派生型述位推进模式的综合与完善。(17)张大群:《主位理论的新发展——篇章格律探究》,《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第4期。
近年来,国内关于主位推进的应用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分析、主位推进与英汉翻译、主位推进与语言习得和教学、主位推进与不同体裁篇章分析这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性分析的研究。语篇中所传达的信息通常由数个主位结构而构成,所以这些主位结构中的主位与述位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帮助语篇中的信息在传递中实现平衡与连贯,这种内在的联系即是主位推进。近年来,国内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主位推进对语篇连贯分析的意义。李战子(1992)在《主位推进和语篇连贯性》一文中指出,主位推进是影响语篇连贯性的直接因素,语篇中的主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支配语篇语义内容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了语篇展开的连贯性与有序性。随后,张德禄(1992)提出应该将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相结合,也就是将从听话人视角的组织信息与说话人视角的组织信息相结合,进而分析语篇的连贯性。(18)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论语篇连贯的条件》,《外语研究》1992年第3期。研究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是体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19)张德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外国语》1999年第6期。朱永生(1995)阐释了主位推进模式对于单个语篇分析、同类型语篇分析、不同类型语篇对比分析的意义。(20)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在《试论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一文中,朱永生(1997)还表示主位模式的选择与使用受到语法结构,上下文衔接、修辞与文章体裁等多个因素的制约。杨斐翡(2004)从交际动态观的角度分析了语篇的组织方式,指出主位推进反映了人类大脑思维的特征和规律,是构成语篇连贯的重要方法,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对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分析语篇连贯的本质。(21)杨斐翡:《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江辉(2018)通过分析化妆品广告语篇中主位推进的模式,进一步探讨了这类语篇衔接手段及语篇组织模式等问题。(22)江辉:《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8年,第32—42页。
第二,关于主位推进与英汉翻译的研究。主位理论与主位推进的引入为英汉上下文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尤其为句子组合翻译的衔接与照应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王斌(2000)在《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一文中使用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了翻译语篇,指明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作用及汉译英中的结构作用。刘富丽(2006)指出为了呈现出源语语篇中主位推进模式中的语篇目的和整体效果,译者也需要在译文中重现原文主位模式,以实现与原文最接近的语篇效果。只有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意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23)刘富丽:《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李健、范祥涛(2008)认为翻译时应当尽量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当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导致无法直接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必须在译语语篇中建构起适当的主位推进模式,以再现原文的语篇信息结构和整体语篇效果。(24)李健、范祥涛:《主位推进模式的语篇翻译研究》,《语言与翻译》2008年第1期。黄燕平(2012)在对比汉英语篇信息组织差异后,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主位推进理论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与作用。(25)黄燕平:《主位结构理论与语篇翻译》,《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2012年,第1—11页。
第三,关于主位推进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语篇分析在语言习得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语篇分析通常需要依靠语法、词汇途径与语义、逻辑的关联相结合,通过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规律进而获取语篇的功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位学者用主位推进分析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习得等不同内容。马静(2000)、项兰(2002)、张育红(2004)、吕岩(2009)、王雨薇(2016)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主位推进模式在英语写作、不同文体阅读等过程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实践意义。一方面,这为学习者能够快速精准地获取语篇的框架和信息,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与思路,以把握语篇中的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保证语篇能够具备条理性与逻辑性地展开呈现出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使得语篇中语言形式的顺利演进和句子之间的紧密衔接得到保障,使句子组合与语篇内容的关系得以精准地呈现出来。
第四,关于主位推进与不同体裁语篇分析的研究。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分析的有效方法,其选择与使用与语篇的体裁有着紧密的联系。学者们选取相同类型的语篇作为研究语料,分析其中的主位推进模式的类型及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解读这类语篇语法结构等特点。但是,这些语篇类型丰富,且专业性较强,也语料数量略不充分,缺乏一定的普遍性及指导性。赵建成和余毓国(1993)将英文汽车广告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大致分为述位同一型、主位同一型、延续型和复合型四类,且商品名称和顾客通常为这类广告语篇中的主位,商品的特征与性能为述位。(26)赵建成、余毓国:《广告英语主位模式与模式选择初探》,朱永生编:《语言·语篇·语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6—139页。赵红、余渭深(2000)以三篇医药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语科技语篇中的主位结构,发现技术性或专业性名词在汉语科技语篇的概念主位中占有较高比例,人际主位与语篇主位的比例较低,证明汉语科技语篇具有较高的客观性。(27)赵红、余渭深:《汉语科技语篇主位分析——三篇医药学论文个案调查》,《重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于建平(2002)总结归纳了科技语篇中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并分析了这五种模式在科技语篇中的选择方式与使用方式。(28)于建平:《科技语篇的主位——述位推进模式》,《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第2期。蔡玮(2004)分析了新闻报道语篇和新闻口述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两种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和主位选择方面的差异和规律。(29)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4年,第1—30页。刘礼进、郭慧君、彭保良(2014)在《英汉广播新闻话语中的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一文中指出了英汉广播新闻话语在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方面的异同,认为同类文体中的交际目的语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是产生这种异同的主要原因。(30)刘礼进、郭慧君、彭保良:《英汉广播新闻话语中的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外语学刊》2014年第5期。史金生、娜仁图雅等学者(2018)通过对规定性语体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与语体类型及主题的关系等问题。(31)史金生、娜仁图雅、宋轩:《规定性语体的主位推进研究——兼谈主位推进模式与篇章类型及主题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18年第1期。
由上可知,国内外各学科、各领域的研究者们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理论范式,已从不同视角出发,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与手段,对主位推进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国外主位推进研究历时长,理论丰富,重视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实践,并结合语言应用实际,通过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实验与验证。相比而言,国内关于主位推进的研究,主要以对国外语言的理论、假说和模型的借鉴、评价与吸收为主,通常将其直接运用于汉语语篇之中进行验证与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主位推进理论被引入国内之后,先后经历了理论引介、理论完善、理论应用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界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虽然国内关于主位推进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然而或因适用于汉语的全面而系统的主位推进理论尚未形成,或因研究语料的单薄,或因研究方法的单一,汉语主位推进理论还没有被充分描写与解释,对汉语语篇中各种复杂的主位推进现象迄今仍缺乏系统、全面、透彻的认识。同时,从研究范围来看,关于主位推进的研究涉及语篇的范围广,体裁丰富,研究多围绕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的划分,如对单个汉语语篇内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的划分或对英汉语篇内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的划分与对比,如,江丹(2002)、刘秀明(2010)、许军(2019)、赵月(2020)等,但其中缺少对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的形成原因或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建立在大规模语料基础上的定性与定量的实证性分析更为少见。
近年来,随着汉语学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位推进理论的相关研究也会受到持续的关注,从理论或实证方面完成了许多具有学术影响与价值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未来汉语主位推进理论可能存在以下研究趋势。
第一,逐步建立完善的汉语主位推进理论,实现主位推进理论的本土化。主位推进理论由国外传入中国学界,韩礼德与胡壮麟等学者均是以英语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关于主位推进的研究。然而受语言类型学、句法结构、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差异的影响,汉语与英语的主位推进在形成与应用等多个方面也不尽相同。如,从语言类型学视角来看,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其句法结构对于“主—谓”结构具有严格的要求与限制;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基本句子结构主要使用“主题—述题”这种语法关系进行描写,在形态方面不受约束。因此,直接将系统功能学派的主位推进理论与主位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中,并不能详尽地解释或分析汉语复杂的语言规律与语篇现象。目前,作为语篇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主位推进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研究之中,然而,学界对于汉语主位与主位推进的界定、划分、特征等研究却莫衷一是,亦有学者指出了主位推进理论的缺陷。因此,进一步完善汉语主位推进理论与主位理论,建立适用于汉语研究的本土化主位推进理论系统,以为汉语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主位推进视角,亦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第二,推动主位推进理论的多元化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主位推进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包含了汉语与外语翻译、外语教学、外语语篇分析、不同语体语篇对比分析、古籍解读等多个领域与方向;关于主位推进理论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包含了个案分析法、对比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然而,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主位推进理论不会满足于传统的语篇理解与分析、言语交际、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等研究范围,尤其目前的计算机语言研究中较少涉及对汉语主述结构与主位推进模式的精准的处理办法。因此,计算机信息提取、语言处理等应用领域也可被视为一个关于主位推进的可期的研究方向,以实现对语篇中主位、述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自动识别与标注,在对语篇和信息结构的精准分析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计算机语言系统网络,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
第三,加强主位推进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应用。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主位推进理论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与外语研究,对主位推进理论在古汉语领域的研究则略有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研究方向集中于单个古汉语语篇或英语的翻译领域,专著则较少。实际上,对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使用者发现语篇的组织与发展方法,还能更好地运用主述位结构与主位推进模式去分析语篇的形式与意义。因此,将主位推进理论应用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荀子》《墨子》等上古汉语语篇的研究之中,不仅有助于分析古汉语语篇与句法之间的关联,还进一步拓展了从主位推进视角进行古汉语研究的视角。
纵观近年来国内关于主位推进理论的研究,总体说来缺乏一定的深度与精度,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对各类语篇的分析、语言教学与翻译等层面,对于汉语主位推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索,且对主位推进理论与全新研究领域结合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如何进一步建立汉语主位推进理论,完善主位推进系统与模式等问题,都对国内学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考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