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文│姜 曼
自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的第三大国家专项基金——国家出版基金以来,共通过使用中央财政资金57亿多元,遴选资助了6000多个优秀出版项目,推出了近5000个项目成果。[1]其中,600多项成果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在引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精品力作的助推器”。
国家出版基金具有极高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本文从数据入手,梳理2017—2021年上海地区出版单位入选的国家出版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国家委托项目、主题项目部分暂无全面公开的数据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资助重点和热点,总结上海经验,以期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笔者根据国家出版基金官方网站公示的年度项目,[2]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检索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文献,如《上海年鉴》、《上海文化年鉴》,数据库如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中心[3]有关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本文研究数据,并运用Excel、ROST内容数据挖掘系统提取、规范化处理后得出结果。需要说明的是,东方出版中心主办、主管单位虽为位于北京的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地图学社主管、主办单位虽为位于北京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从业机构和产品查询结果显示,[4]东方出版中心、中华地图学社所属地区为上海,故将上述两社入选项目列入本次统计范围;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虽位于上海,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从业机构和产品查询结果显示,该出版社所属地区为总政,故该出版社入选项目未列入本次统计范围,进而本次统计数据与其他统计口径有所差别。
国家出版基金自设立以来,就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家财政投入逐年加大,资助项目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财政对国家出版基金的投入呈现跨越式增长,如表1所示,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达到778个,与2017年相比新增244个,同比增幅达45.69%,创历史纪录。2018年后,立项总数稍有回调,但仍保持在高位。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申报规则变化、申报数量限制、评审严格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立项总数较前4年有所减少。尽管如此,上海地区出版单位的立项数量占全国总立项数量的比重变化并不大,2018—2021年一直保持在7%~7.5%。
表1 2017—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立项数量及上海立项数量统计
2017—2021年,上海地区出版单位共有236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上海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及政策保障的支持,有利于精品力作的策划和出版。例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制定的《打响“上海出版”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就包括开展以打造精品力作和一流机构提升上海出版整体形象的专项行动、持续建设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优化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等行动,[5]这些计划无疑会提升上海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和实力。
二是上海出版产业实力雄厚,出版单位数量众多。尤其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版单位的实力、能力和竞争力再次得到提升,在多个细分领域位居前列,行业认可度、美誉度较高,这些都为资助项目的遴选和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是主管部门对基金工作高度重视,在实施过程中科学规划、严格监督。例如在项目申报阶段,上海专门成立的国家出版基金申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向各出版单位传达有关文件,加强申报指导,并对申报项目进行预审,确保优中选优;在项目实施阶段,上海市出版局结合本市新闻出版业发展规划,鼓励出版单位将基金项目视为动态发展的出版项目,申报一批、准备一批、完成一批,滚动推进。
2017—2021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上海地区出版单位共39家。根据所获项目数量分为5个梯队(见图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获得的资助项目最多,有18个,位于第一梯队;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位列第二梯队,分别有14个、14个、11个、10个项目获得资助。第三梯队(获6~9个项目的出版单位)的出版单位数量最多,有17家,占43.59%,如同济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等。从数量排名来看,传统大社、名社在申请资助时优势明显。这主要是行业地位、选题价值、作者资源、品牌效应、以往项目完成情况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良性反应。统计发现,近5年上海高校出版社有数十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主要得益于2014年上海开始实施的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该工程重点支持上海高校有关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建设等重大课题和“高峰”学科领域最新科研、学术研究项目的成果在上海出版。
图1 2017—2021年上海地区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单位分布情况
2011—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在公布资助项目名单时都会对其进行分类。2017年及以前类别较为稳定、细化,从2018年开始,类别整合趋势较为明显,从2017年的21类调整至2021年的8类。
各个类别的入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地区、某出版单位在申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统计发现,2017—2021年上海地区出版单位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类别TOP3分别为:2017年,艺术(8个),文化、科学、教育、体育(5个),文学(5个),历史、地理(5个),医药、卫生(5个);2018年,艺术(11个),经济、政治、社会、法律(7个),文化(7个),古籍、辞书、语言(7个);2019年,文化、文艺(16个),哲学社会科学(15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12个);2020年,文化、文艺(11个),自然科学、医药卫生(11个),哲学社会科学(10个);2021年,哲学、政治、经济、社会(6个),历史文化(6个),艺术(5个),文学、辞书(5个)。由此可见,上海在多个类别上具有优势,尤其是在“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等类别上优势明显。
除上述类别外,还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活动,新增或强调某些类别。如在2019年的资助名单中,就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单独设为一类。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出版基金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作用,还反映了国家出版基金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特点。
项目名称是项目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6]通过对2017—2021年上海地区出版单位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选题名称高频关键词的综合整理,分析资助重点和热点。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利用专业系统共分解出301个关键词,取最低词频不低于6次的关键词21个,并从高到低排序(见表2)。
表2 2017—2021年上海地区出版单位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选题名称高频关键词
排名前三的高频词是“中国”“研究”“丛书”,分别出现了62次、44次、37次。这充分说明,以国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模大、投入多、周期长的选题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词“上海”出现了12次,排在第7位。可见,上海地区的出版单位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推出精品力作基础上,还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品牌优势、聚焦“上海文化”,出版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佳作。
2017—2021年,上海出版业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时间节点,出版了一大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优秀出版物。例如,2020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获得资助的《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以有关小三线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为切入点,全面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展现了小三线建设为促进中国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作出的贡献。又如,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划的“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研究”丛书,从学术研究角度分多个专题,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2019年格致出版社获得资助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202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策划的《百年党史史学史(1921—2021)》等优秀出版物,以不同形式、不同切入点再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提振了民族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
独特、绵长、深厚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对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上海出版单位来说,策划出版具有上海特色,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以及城市精神、城市品格[7]的出版物,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上海出版人的使命与追求;不仅符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扶持政策,更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2019年立项并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策划的《上海通史》,通过考古发现、罕见文献、档案等资料,系统阐述了上海地区文明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全面反映了自远古至2010年上海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又如,2018年立项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的《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1949)》,在讲述周瘦鹃传奇经历的同时,展现了1911—1949年上海文学与文化的全貌,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海派文化的别样探解,对研究上海都市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国家级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理应承担起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的重任。
一直以来,上海出版业在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出版具有重大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想法、有规划、更有行动。笔者通过梳理发现,2017—2021年上海地区多家出版单位的多种有关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的出版物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这些出版物主要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上海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傩戏剧本集成(21—3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划的《清代西部皮影艺术图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的《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全国卷(第一期)》,还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的《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策划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六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划的《海外藏中国青铜器集录》……
近5年上海出版业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化、学术化、专业化出版物。“大飞机出版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7年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正式立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凭借自身优势、抓住时机,在2009年申请到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一项目成功打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飞机知识体系,为大飞机的研制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推动了大飞机研制的进程,被视为出版业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典范。[8]之后,出版社对项目进行深入开发,成功策划了多个系列,形成了一条品牌产业链。这些系列均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例如,2017年立项的“大飞机出版工程·ARJ21新支线飞机技术系列”,2019年立项的“大飞机出版工程·民机先进航电系统及应用系列”。出版单位有底气的策划、心无旁骛地打造精品,得益于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和助力,一方面解决了出版单位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在鞭策出版单位提升出版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作为国家级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始终坚持“二为”方针,关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服务国计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上海出版单位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近5年来策划了一批关注社会公益、服务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等选题。[9]例如,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社会热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策划了“社会工作抗疫”丛书;为帮助内蒙古地区的广大牧民更好地了解、利用、保护草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了汉蒙双语版的“中国草原保护与牧场利用”丛书;针对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情况,同济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丛书。从这些精品力作不难看出,上海出版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积极推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佳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出版基金早已从单纯的资金扶持,发展为一种荣誉、一份品质认可。[10]在国家出版基金的助推下,上海出版单位要继续立足国家战略全局和上海发展大局,积极捕捉热点、精准策划、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巧妙盘活优质作者资源、高度聚焦内容价值,大力推出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精品佳作,为推动我国加快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