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课程论重构方法 深化供给侧改革内涵——评《课程论重建与教育科学研究》

时间:2024-09-03

□文│李 转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科学教育学院)

教育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的“热词”,我国学者从就业与市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观点是“全面发展”。我国现代著名的课程学家、教育学家、编辑出版家陈侠经过考辨,进一步指出“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教育供给侧改革应服务于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资源,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不能将就业和市场作为课程设置的落脚点。因此,如何在课程论的框架下设置合理的课程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吕达、刘立德主编的《课程论重建与教育科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是对陈侠的《课程论》等著作的独具匠心的整理与归纳,对新时期课程论重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陈侠在1956年的《人民教育》上撰文,针对凯洛夫 《教育学》 1948年版中译本把“全面发展”译成“个性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指出“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包含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陈侠的这种观点在新时期依然适用,只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物质和生活水平的不同,人们对于“全面发展”的可操作范畴认识不同。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方面,应该坚持“智育第一”,同时兼顾个性发展。在该书的《论“智育第一”》和《学校课程教材不能“一刀切”》中,强调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知识培养,同时设置个性化课程,使用个性化教材。这为日后学生“适应”而非“迎合”市场提供坚实的智力基础,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择业机会。

纠正了对“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的几种误解。教育供给侧改革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将课程设置“工具化”,认为生产技术教育是脱离于普通教育,或是将人“工具化”,认为学生能够操作机器进行工作即可,不必了解生产部门的基本原理。该书的《纠正对“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的几种误解》指出,基础学科知识是生产技术教育的基础。他同时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专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掌握整个生产过程的、直觉的、积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人在职业上的全面发展,培养“择业”的人而非“就业”的人。这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即在市场规则框架下最大限度地给人选择的自由。

培养“工匠精神”。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给人以选择的自由,但并不是让人无限制地浪费机会和资源。相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价值就是推动每一个学生和合适的岗位精准对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该书在《要立志做编辑家 不要满足于做编辑匠》中指出,年轻的工作者应该勤于动脑,勇于创新,从普通的工作者努力成为自己岗位的专家。这与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完美契合。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置中不但要提高学生与岗位的对接能力,还应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引导学生在岗位上“深耕”,做职业的专家。

此外,从体例上看,《课程论重建与教育科学研究》将每一个课程论重要问题作为一篇,便于课程论及陈侠学术成果的研究者进行阅读和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