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文│朱 戈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倡通过全民阅读来提升国民的知识、素养及道德,维持社会的和谐与昌盛。随着阅读的社会化功能被提高到了一种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通过普及阅读来提高国民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即如何利用阅读引领民众朝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前进,成为当前全民阅读建设的关键。本文将结合当前阅读所呈现出的“日常化”特征,分析数字时代阅读社会化功能的衍变,重新探讨当前全民阅读建设的路径及方式。
在人类阅读史上,自纸张发明以降,纸质媒体几乎一直充当着人们阅读的主要载体。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个人电脑、互联网络与移动终端的普及,阅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的统计,2015年国民数字阅读的接触率(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pad阅读等) 已经达到了68.2%。随着数字媒体“打破了知识、信息与其物质性载体之间的原有联系,重新塑造了大众的私人交往、信息获取方式乃至公共事务和日常生活形态”,[1]以往基于纸质媒介形式而建立起来的阅读意义、阅读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纸媒主导的时代,阅读与喧嚣的日常生活之间往往拥有明确的界限,读书经常被看作是一个高于生活琐碎的“神圣领域”。而纸质文本也会被赋予某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神圣性,它要么被描述成“先圣之言”,要么被看作是“逻各斯”,或者被当成一种“文明之觞”,并以此来接受“读书人”的朝圣与崇拜。纸媒时代,个体阅读往往会抱有一种仰慕、朝圣的心态,去学习、思考这些代表着经典与权威的纸质文本,并寻求对之的理解与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书籍具有着极高的权威性,个体通过学习书中的各类知识、社会规范与道德理念,促使自身观念与行为方式朝向书籍所提倡与教导的方向转变。阅读其实意味着一种向文本主动求学、积极请教的“学圣”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往往被看作是高于日常生活的。
到了数字时代,阅读所具有的那种严肃性与权威性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梅罗维茨谈到,数字媒介“不仅通过使等级制度阶梯下层的人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接触,使权威被削弱,而且也通过越来越多的横向共享信息的机会,而使权威被削弱”。[2]现在,阅读不再一定意味着向权威的学习,而且在很多场合下开始成为一种日常活动:个体借以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获取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周遭发生的事件,等等。
阅读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担当的功能与角色也从“远离生活的教化者”转向了“日常生活的参与者”。它的社会化功能不再是通过读者主动学习来完成,而是常常伴随这一日常化活动在不经意间完成。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从“主动寻求社会化”向“顺带完成社会化”的阅读功能转变。生活化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日常事件,数字时代阅读空间的泛生活化,也鼓励了一种轻率、浮躁的阅读态度的蔓延,以往那种必恭必敬、兢兢业业以深度阅读为主的“虔诚”与“敬畏”心态,逐渐衍变成了一种以浅阅读、扫读为主的“随意”与“浏览”心态。[3]这种阅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苦读”对于个体思维能力与意志力的训练。随着快餐化、跳跃式、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以往那种身心投入、平心定气的阅读带给个体的沉思默想式的思考空间迅速减少。这使得以前伴随阅读而存在的深度思考及理性分析,开始被碎片化、间断性的信息接受所代替。严肃阅读所具有的那种反思性的、系统化的社会化功能也随着数字时代阅读空间的日常化而逐渐衰落。
纸媒时代,书籍、报刊等读本的创作与生产大多掌握在少数文化精英或权力精英的手中,普通民众很难有机会或有财力去创作、生产纸媒中的内容。同时,纸媒在印刷、传递与储存过程中必须依赖“纸”这种物质性实体,精英阶层通过控制这种纸质载体,能够相对容易地监管、掌控个体阅读的对象。这使得纸媒时代人们的阅读往往是经过精英阶层严格把关的,精英话语与主流文化主导着人们阅读的主要内容[4]——这些内容体现着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乃至思维方式,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处事标准存在一定的距离与差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阅读的过程大多数时候成了一种接触、学习、内化那些异于日常生活的主流文化的过程,当时普通人的日常性信息是难登阅读“大雅之堂”的。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BBS论坛、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一系列数字社交网站为个体提供了公开发表言论与信息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既是内容的阅读者,又是内容的书写者。据统计,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以提供社交信息为主的微信软件的时长就达到22.63分钟。[5]这些新的阅读形态颠覆了精英阶层对阅读文本的垄断与统治,主流的精英话语在读本中的支配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以往由精英阶层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正被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所取代。[6]现在,人们的阅读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精英阶层的话语范畴,诸如朋友动态、生活吐槽、旅行分享等日常性信息都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这些信息也不再服从于精英文化的叙述框架,它们可能来源于身边的普通人,并遵循着普通人日常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
如果说纸媒时代,阅读对于个体的一大社会化功能在于它使得个体大量接触到精英阶层的话语表达,并使之逐渐理解、认同精英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与道德规范——“读书人”通过阅读,完成了思想、行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认同与投诚,那么在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精英阶层的话语范畴。民间的思想意识、价值判断、道德观念等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BBS论坛等渠道得到了广泛的阅读与传播。随着民间话语稀释了精英文化在阅读文本中的主导地位,数字化阅读实际上“拓宽了建构广泛多样的非主流身份和交流实践的可能性”。[7]阅读成了个体接触、学习、鉴别各类群落文化、实现对所属群落认同的一个社会化过程。但过分的群落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话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随着群落文化在数字阅读时代的兴起,一些低俗、狭隘的观点与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伴随阅读日常化的加剧,当前的阅读活动对于个体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越发地复杂化、多样化。现在,通过阅读引领民众朝向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化方向发展,需要的不只是阅读行为的推广,更需要一种良性、全面的阅读生态的建构以及合理、公平的阅读资源的配置。在数字时代,“全民阅读”的建设不应该被简单地当作一种纯粹的阅读普及运动,而是需要被视为一种包括阅读资源配置、主流文化引导等在内的综合性阅读生态的建构过程。
数字时代,阅读过分的日常化削弱了严肃阅读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往严肃性阅读带给个体的沉思默想和深度思考以及它对于个体思维能力与意志力的训练,都受到了以泛阅读、扫读为主的日常化阅读的挤压。随着严肃阅读的日渐式微,轻率、浮躁的阅读态度在数字时代的大肆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以往阅读所具有的深入性、系统性、反思性的教化功能,而这一功能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故此,全民阅读的建设急需恢复严肃阅读在个体阅读实践中的位置及作用。当前,严肃阅读的重建可以从载体与空间两条路径展开。
提倡纸媒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结合。纸媒阅读与数字阅读之间的差异不只是二者依赖着不同的阅读载体,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载体形式对应着包括阅读方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等在内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模式。无论从眼睛的疲劳度、翻页与笔记的随意性、阅读时的思考习惯还是从数千年的阅读文化沉淀来说,纸质媒体都比数字媒体更加适合读者进行仔细的阅读与反复的思考。同时,纸媒的内容往往也会经过更加严格的把关与审查,受众可以从中获得更加可靠、更为标准,也更适于深入思考的阅读内容。在全民阅读建设过程中,对纸媒阅读的推广将有助于推动严肃性阅读的重建,遏制数字阅读文化过分浮躁化、表面化的趋势。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报刊、书籍等纸媒的阅读活动,来培养民众纸媒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热情,提高当前日渐低落的纸媒阅读率,协调严肃性阅读与日常化阅读之间不均衡的比例关系。
兴建严肃性阅读空间。为了恢复严肃阅读在个体阅读实践中的位置及作用,全民阅读的建设应当注重严肃性阅读空间的建设与普及。图书馆、公益书店等专门的阅读空间可以为个体提供细读、深度阅读的场所。个体处于这类纯粹、专门的阅读空间时,自身是与生活琐碎相隔离的,读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在全民阅读的建设中,严肃性阅读空间的兴建与推广将有助于为民众营造严肃的阅读氛围、减少外界对阅读的干扰、集中个体的注意力、推动民众的深度阅读与思考,等等。故此,在数字时代,全民阅读的建设应当将阅读空间视为一种新型的阅读资源,在各种居民聚集区建设一批图书阅览室、公益性书店等公共性阅读空间,向大众提供专门的、纯粹的阅读场所,提高严肃阅读在个体阅读实践中的比重及作用。
数字化时代,权威性的消解与阅读的群落化倾向削弱了主流精英话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个体通过阅读所实现的社会化效果开始变得多样与复杂,一些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思想意识及亚文化形态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与接受,这些非主流化的阅读效果可能会相悖于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促使一些狭隘的思想观念的传播,甚至会有害于国家的团结与稳定,等等。数字化时代,全民阅读的建设也应当积极提升主流话语在个体阅读过程中的地位与影响,加强主流文化的引导能力。
拓展主流话语渠道。数字时代,BBS论坛、微信等数字化媒体已经极大地拓宽了个体的阅读渠道。相比于报刊、书籍等传统的阅读途径而言,这些新兴的阅读渠道更加亲民、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也拥有着巨大的用户群与访问量。这些新兴的阅读渠道其实为主流精英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契机。现在,主流话语可以通过BBS论坛、微信朋友圈等的公开发言频道,或者利用微信公共号、微博主页等直接发布给受众。这些新兴的数字化渠道拥有着传统渠道难以企及的及时性与精确性,它们可以将信息准确无误地迅速传达给某类人群,并能够针对不同的人群发布差异性的内容。这些新的传播特性能够大幅提升主流话语在个体阅读中的比重及其社会化效果,有助于提升主流话语在数字阅读时代的引导力。
创新主流话语表达。随着数字时代个体阅读习惯的变化,读者现在更加倾向于简短、精炼的话语表达形式。同时,阅读权威性的消解与民众群落意识的增强,也使得以往直接灌输式、教育式的精英表达形式不再适用。在当前全民阅读的建设过程中,主流话语应该摒弃直接的、自说自话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采用差异化、针对性的话语表达,促使读者接受主流文化的引导。
阅读是与个体的能力、修养、人品等社会属性直接挂钩的,而读书也一直被看作是个体完善自身品德、提高自我修养的关键社会化途径。数字时代,阅读的社会化功能呈现出了明显的日常化特性,这增加了个体的阅读时间、加强了阅读与生活间的联系,对于全民阅读的普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阅读学习意味的消解、浅阅读的流行以及群落化的加重等又阻碍了正常的阅读生态建设。如何正确地应对当前阅读日常化的不断加剧,成为数字时代全面阅读建设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注释:
[1]陈伟军.媒介融合语境中的阅读文化转型[J].国际新闻界,2012(04)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尼尔森记录下 232名读者阅读数千个网页的动作,他发现这些读者主要的阅读模式类似大写英文字母“F”。(参见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J].出版科学,2009(2))
[4]无论是书籍、报纸还是杂志,它们都是由一批精英阶层生产并控制的,普通民众很难参与到内容创作之中,其中的内容往往浸透着精英阶层所认可的价值判断、道德理想,并服从于精英文化的话语叙述框架
[5]参见2016年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6]隋岩,曹飞.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7][美]理查德·卡恩、道格拉斯·凯尔纳.互联网文化与对抗的政治学[A].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