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儿童绘本创作——基于儿童心理的视角

时间:2024-09-03

□文│袁薇薇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作为一种媒介,儿童绘本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绘本所描述的社会环境、传递的价值观、呈现的行为和语言模式,被现代儿童有意或无意地学习并内化,对儿童认知发展、审美能力、道德意识的影响深刻。而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形式,儿童绘本还承担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儿童图书的读者,年龄普遍较低,没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较少存有文化偏见,对于基本的人性与价值观、美感都能形成共鸣,所以对其他文化接受起来更为容易,绘本也因而成为了传递文化价值观的工具。

正因为这些原因,人们期待市场上能有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本,然而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尽管这10年来我国原创绘本飞速发展,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仍然是引进绘本。原创儿童绘本的数量逐年递增,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绘本也较少。在国外,由于我国绘本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接受程度较低,以西方主要语种出版的中国题材的儿童图书也比较少。因此,如何在绘本创作过程中,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要素,是值得绘本创作者和儿童文化研究者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绘本分析

客观地说,国内原创绘本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近些年来陆续有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本推向市场。综观这些绘本,传统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是“绘画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即绘本的绘画手法上主要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美术元素,如《盘古开天》和《迷戏》都采用了水墨元素,《京剧猫》采用了脸谱画元素,《小石狮》采用了泥塑元素等等。此外,也有一些创作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在绘本设计中的应用。其二是“内容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即绘本的故事题材和蓝本主要来自于古典文学名著、经典戏曲、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和民间儿歌等,如《哪吒闹海》《西游记》《一园青菜成了精》《年》等等。

然而,如果传统文化元素仅仅体现在这两方面,仍有不足之处。首先,传统美术和绘画技艺的运用手法重复、老旧,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视觉疲劳。尽管绘画是儿童绘本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研究者不乏忧思地指出,原创绘本“如果始终保持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直接挪用,那会使中国传统元素如水墨、剪纸、皮影、年画、篆刻等图像符号失去文化厚度,沦为僵化的符号指向,同样将直接引发大众对这一所谓中国特色绘本的视觉厌恶”。

其次,在绘本内容的阐释上,一些国内原创儿童绘本只是简单地改写改编传统故事,或仅是对传统生活的怀旧,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脱节,难以让孩子产生共鸣。

再次,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儿童在阅读这类绘本时,阅读体验并不太好。尽管文化传播中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说,但对还没有建立起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完全凭借直观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世界的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并不适用,反而会造成理解困难。

总体来看,这些传统文化特色绘本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对儿童的了解不够,大多以成人为本位进行创作,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征。为传播而传播,为教育而教育,不去考虑儿童的原始心理状态和阅读体验,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效果。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绘本创作中的运用建议

儿童绘本始终是创作给儿童看的,一切教育应当以儿童成长的内部原因为前提和依据,因此创作者首先必须对儿童的心理有所了解。阅读绘本的儿童大多为2~6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其感知、思维与情感都具有独特性,接下来笔者主要从这三方面出发,谈谈绘本创作应当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1.丰富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感知经验

儿童没有后天形成的美学概念,更不具备艺术审美的理论知识,他们的理性意识产生于感官体验之后。对于艺术,他们只是简单而直接地通过感官,积极好奇地去观看与触摸。儿童对于艺术的感知和探索还富于游戏性,因此,如果将游戏与艺术密切结合,成为儿童感知艺术的手段,能够增强儿童感知艺术的主动性。丰富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感知经验,可以在提供给儿童丰富的艺术感知材料的同时,嵌入游戏过程,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美。尽管由于传统文化中“教化”思想的影响,以及近年来育儿焦虑的泛化,国内对于儿童的游戏以及 “游戏力”的开发与培养并不重视,但笔者认为,在绘本创作中,将传统艺术手法与游戏元素相结合,是非常值得尝试和努力的方向。

在游戏开发方面,日本的游戏类绘本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日本畅销的绘本中有很多是洞洞书、折页书、立体书,开本也非常多样化。例如五味太郎的《从窗外送来的礼物》,每一页都有与情节相关的洞洞,儿童能够从洞中看到下一页的局部内容,翻开下一页,又会发现出乎预料的新亮点,在感受到趣味的同时,理解了绘画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开车出发》系列图书则包括了全景式图画、洞洞书、折页、寻宝等各种机关。这些机关,与书中的色彩、线条、视角等相结合,既增加了阅读时的游戏感和趣味性,也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艺术的奇妙。

实际上,传统艺术并不缺乏具有游戏性的元素,例如剪纸、皮影、拓印等,难度在于如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儿童所喜爱的游戏材料,融入到绘本之中。创作者可以尝试在绘本的材质、内容和装帧设计上下功夫,通过游戏式的阅读,让儿童更为主动地辨别和体验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而不是简单地令绘画成为内容的解说,希望等待儿童的发现,最终却被忽视。

2.顺应儿童对传统故事的认知规律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提出的感知运动阶段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具有直观、具体和形象的特征,因此对于一些复杂概念和脱离实际生活经验的事物和图式,尚不能理解。其学习的过程是在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起新的认识。然而我国传统的文学名著和戏曲故事,篇幅很长,内容也大多是成人才能理解的政治斗争和伦理道德,与儿童认知能力有一定距离,如果照搬到儿童绘本的话,是行不通的。

目前市场上较为典型的做法是对传统故事、戏曲、文学名著等内容进行筛选,截取其中的片段,予以缩写和改写,采用儿童更能理解的形式来表达,例如《绘本中华故事》系列丛书等。这种创作方法比较传统,更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儿童阅读,在低龄幼儿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儿童身上,效果则不太理想。

笔者认为,绘本内容创作要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在儿童已有的知识图式基础上建构新的经验。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两种。

其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符合现代儿童生活经验的故事。例如熊亮创作的《京剧猫》系列绘本中,《武松打虎》和《长坂坡》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但故事主角却换成了演京剧的猫演员,故事的主体也换成了猫演员之间的冲突与和好,相聚与分散。这套绘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很多,如京剧演员的脸谱装扮、民乐乐器、舞台上的招式等,当然还有传统故事,但这些并非绘本的核心内容,而是以更为贴近儿童生活的友情与游戏作为故事核心,读来更富有童趣,情节当然也更容易被儿童理解。

其二,抓住传统故事的精意和内核,将其从过去的时空环境中剥离出来,以更符合现代儿童认知的方式来讲述。例如“凯迪克大奖”银奖中唯一由华人创作的绘本《七只瞎老鼠》里,作者杨志成以经典的东方故事《盲人摸象》为蓝本,将主角换成了不同颜色的7只老鼠,脱离了原来故事的时间与空间限制,阐明了这个古老故事的寓意。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能够将好故事变成绘本叙述方式的人才,这种叙述的转变要求创作者有深入的儿童观,能够真正了解儿童所思所想,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让儿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建构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深化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

当前的传统文化特色绘本,选题仍集中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因为这些选题的“传统特色”更为明显。然而传统文化的传递,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固着于过去的事件、经历和环境,也不意味着一定要打“怀旧牌”,似乎只有怀旧、只有过去才是传统。相反,绘本应当重视儿童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关心什么、思考什么、恐惧什么、担忧什么,了解他们的情感,成为与儿童精神世界对话的工具。

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与人类共有的精神世界母题相关,如爱、死亡、生命、亲情、友情、童年、恐惧、思念以及体现真善美的种种事件等。儿童对于这些母题,也都具有相同的兴趣,持有类似的疑问,打动儿童的,也往往是这些超越地域与民族的情感。笔者认为,这些才是绘本创作中应当重视的选题。就国内原创儿童绘本而言,创作者也应当更多思索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核上而非表现形式上做文章。

例如在余丽琼的作品《团圆》中,春节只是一个背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亲情和思念才是核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共情,体验到亲人相守的可贵,但这类绘本并不多。再以“死亡”为例,市场上一些关于死亡主题的绘本基本都是国外引进的。例如日本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思考了爱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法国的《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用平静安详的画面展示生命的消逝与心灵的治愈。市场上很少有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与这些话题相联系,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些命题的思考的绘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人生智慧,对于这些文学母题,有其独特的阐释和解读,创作者应当将这些文化内涵融入到创作中,让儿童通过阅读来感受、共情、排解、疗愈,最终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传统文化如同一个丰厚的宝藏,等待绘本创作者去挖掘。这10年来,国内儿童文学的进步显而易见,尤其在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读者对国内儿童文学的发展更具信心。在这样大好的市场前景之下,市场亟须专业化的创作者和编辑团队。高质量的儿童绘本有赖于真正关怀儿童、懂得儿童的人才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