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本刊记者 王运平
四年前,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汪晓军刚刚从甘肃省新闻出版局调任该社时记者曾采访过他。近日,当记者第二次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芙蓉里南街6号院1号楼百环公寓17层的中共党史出版社时,眼前不禁一亮,焕然一新的办公场所与记者四年前所见的情景形成巨大反差。四年何以能巨变?带着心中的疑问与好奇,记者就此采访了汪晓军社长,汪晓军坦言:是全社会重视国史党史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出版社提供了发展机遇,是转企改制成就了出版社的新变化新发展。
《中国出版》: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所有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2010年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您于2010年4月,调中央党史研究室,任宣教局副局长兼中共党史出版社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5月,兼任出版社代社长,全面主持工作。10月,任社长。从您的任职时间看,您受命于中共党史出版社改革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推进改革的重任。改革好,但改革难,请问您上任后是如何推动出版社改制的?
汪晓军:2010年,出版社处于转企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时间紧、头绪多、任务重。在分管室领导的亲自指导和切实安排下,改制中一些极为困难的工作,先后得到妥善处理。针对部分在编职工对失去事业身份有顾虑,以及对退休以后的生活保障有所担忧的状况,我们适时分别召开了在编和非在编职工政策讲解会,社领导也分头与大家交流沟通,解读转企改革的意义和国家相关政策,特别针对职工关心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在编职工心中的种种不安和疑惑,耐心解疑释惑,为职工打开了心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我们还出台了《中共党史出版社转企改制人员安置实施办法》,为6位同志办理了提前离岗手续。
清产核资是转企改革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我们紧密结合清产核资重点工作和生产经营中心任务,严格执行国家清产核资有关政策、制度和规定,保证了清产核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真实完整地反映出版社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下一步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理念、做强做大出版社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0年年底,我社转企改革工作顺利完成。转企改革后,全社员工思想状态稳定,出版社的凝聚力明显增强。我们认识到,在转企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社内体制机制的调整,特别是增加了利润,使员工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安排,即使有个别问题出现,也不会影响主流。可以说,转企后的出版社风气向上,各项工作得到提升。
《中国出版》:这次来,看到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办公环境,和2010年8月我来拜访您时所见到的办公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请问办公环境的改善也是改革的一部分吗?
汪晓军:长期以来,我社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比较差,不利于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利于员工队伍的管理,也妨碍我社的对外交往,影响我社的形象。
2010年转企改革以后,中央党史研究室时任主任欧阳淞说:“出版社是我们中央党史研究室、乃至于全国党史系统最为重要的窗口单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出版社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也会关系到整个党史工作的形象。”“做企业,有了好的门脸,生意才会越做越好。”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室委会适当增加了我社的办公场地,把百环公寓17层全部给了出版社,使原来分散在17、18层的办公室集中在了一个楼层,同时也便于管理了。原总编辑赵建忠特别提醒,装修质量关系出版社面貌,他还形象地说,卫生间效果决定整体质量。以这样的标准装修后,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
工作环境影响工作心态,有了好的工作环境,员工的精神面貌都变得更积极开朗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现任主任曲青山视察我们装修一新的办公室时,希望我们通过改善办公条件,凝聚全社员工,谋求健康持续发展,把中共党史出版社办成一个团结和谐、有文化创造力、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出版社,真正成为我室的窗口,让员工自豪、室里同志们认可、室领导满意。
《中国出版》:您上任当年按中央规定按时完成了中共党史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在您的带领下,这四年出版社有何发展?
汪晓军:转企以后,中共党史出版社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就要有效益,需要在选题上下很大功夫,出版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品。除了选题建设外,另一个就是队伍建设。转企以后,人才的重要性彰显出来了。作为出版社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考虑编辑队伍能不能策划选题,能不能很好地执行选题。为了抓好选题,为了把人才队伍建设起来,必须做好一件事情,我把它叫做基础建设。基础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制度建设,二是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建设能有效保证选题和编辑队伍建设的有效执行。这四年在这三个方面有很大起色。
先说选题建设。我刚来社里的时候,年出书400余种,但是我们自己安排印制的书比较少,2009年是59种;2010年开始增加了,是107种;2011年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发行,全员跑发行,这一年做了95种;2012年是102种。我来之前的2009年59种自己印制图书是社里的常态,2010年之所以达到了107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己策划了一些选题,比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故事》(10册)、《读·党史》(1~10辑)。像这样一本书一个书号就增加了20个品种。其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故事》(10册)入选农家书屋采购图书,重印三次以上;《读·党史》(1~10辑)亦三次重印,荣获中组部等单位评定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优秀教材奖。可以说我们自己策划的书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另外还有龙新民副主任主持编辑的《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丛书》,一套20册,丰富了我社的出版品种。二是经营思想的问题,只要是我社可以拿来自己制作的书,尽量自己做,而不是拱手让给文化公司去做。
通过这两种方式,我社的自营品种开始上升了。第二年第三年开始,我们有意识地做自己策划选题的书,所以我们现在自己能做的品种越来越多了。用原总编辑赵建忠的话说,我们在努力“降低书稿投诉率,提高选题实现率”。
为做好2013年的选题工作,我社安排编辑和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认真分析了市场畅销书和与我社业务相关的热销图书的选题特点;走访了多家兄弟出版社,了解了这些出版社在选题方面所做的工作。时任主任欧阳淞和高永中副主任亲自参加了我社召开的2013年重点选题论证会,并分别就我社的选题工作做了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我社选题工作的方向。为此,我们组织全社员工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在充分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2013年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我室的重点工作以及我社的工作实际,确定了2013年年度选题400余种。
《中国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的选题策划能力在逐步加强,那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突破呢?
汪晓军: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汇聚。我来到中共党史出版社以后,发现自己的学历是比较低的。我社绝大部分都是1975年左右出生的青年,还有很多是跟我孩子年龄差不多的“80后”。我第一年做工作总结时曾说过一句话,“中共党史出版社拥有一批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这是一批年轻的很有希望的同志。如何把这些学历高、修养好、有很好知识储备的人才的能力发挥出来是我要考虑的问题。那么,让他们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书可能是吸引他们工作的一种方式,另外一个方式就是给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就是我要谈的中层骨干队伍的建设。
2012年我社对部分部门领导岗位进行了调整,制定了《中共党史出版社部门领导岗位聘任办法(试行)》。我们希望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使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激发竞争活力,带出一支爱岗敬业、能打硬仗、团结和谐的编辑出版发行队伍。2012年8月,我社在室领导的支持和机关党委(人事局)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了出版社历史上第一批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工作。这次聘任上岗工作得到全社职工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比如,这批中层干部中5位编辑部主任和副主任,在这之前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但是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硕士学位、副编审职称,5年以上编龄,个个精明强干。做了这项工作以后,出版社也面貌一新。针对这一批年轻的中层骨干,原总编辑赵建忠还提出了“提高执行力,当好带头人,带好小团队”的要求,引导他们不断进步。
《中国出版》:您刚才提到出版社“基础建设”这个概念,并概括出它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基本制度建设,二是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建设。我们已经看到了出版社办公环境改善后给员工带来的喜人变化,接下来请您介绍介绍基本制度建设的一些情况。
汪晓军:制度不是预先设计好就能实行的。制度建设一定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哪里出问题,哪里就出制度。作为一个具体的微观单位的制度就和国家的制度一样,一定是根据本单位的情况而定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制度建设里面第一个就是针对现实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第二个就是制度的执行要保持一个阶段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制度的执行力。难度最大的也是制度的执行,最怕的是制度已经定好了,碰到一个事情,面子一软,人心一软,就不去认真执行了。所以,制度建设是需要坚持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工作的难度也在这里。
为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出版社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我社对既往已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该修订的修订、需完善的完善,并根据工作需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先后建立和修订了16部规章制度,并集合成《中共党史出版社业务管理办法汇编(2010年~2012年)》,发给每一位员工。力求做到内部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中国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的面貌在这四年里发生了根本变化,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向前推进,您对出版社将来的发展有何打算呢?
汪晓军:《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的发行对我们影响很大。通过大家努力实现了发行210万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还荣获第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荣获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联合举办的“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奖,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光明书榜”第一名,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为“年度畅销书”第一名,最后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我们出版社自己出版印制发行的一卷书获得这么多荣誉,极大地振奋和激励着全社员工。
时任主任欧阳淞2012年到我社指导工作时对我社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肯定。他说,出版社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党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怎样进一步做好出版社的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有准确的定位,明确的目标;三是要有开阔的思路,强劲的动力;四是要有严格的管理,健全的制度;五是要有良好的风气,过硬的队伍。他强调,实现2010年提出的“三年内根本改变面貌”之后,要酝酿今后三年变成一流出版社的具体方案,通过努力,争取成为在出版界有影响的一流出版社。
按照时任主任欧阳淞的要求,结合出版社当前实际,我们的工作思路是“确立专业方向,培育职业能力,提高出版水平”,突出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特点和优势,走好“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切实践行高永中副主任要求的“守底线,保基本,求突破”,在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同时,谋求每一年的业务进步和事业发展。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选题论证、编辑业务、出版发行等常规作业,始终坚持以专业方向确立和职业能力训练为目标,要求、引导员工树立职业意识,提高专业化、职业化工作的水平,以更好地胜任新形势新条件下的出版物市场竞争。
为此,我们将以具体工作为抓手,带领员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向更高目标和水平迈进。一是通过抓住符合时代要求的具体选题,运用符合出版规律的运行方法,多出双效益党史类图书;二是积极推进出版社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编印发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三是谋划改制后的基础建设和业务突破,确立市场取向的企业化方向,充分调动全社员工为出版社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有决心、有信心与同事们一道按照我们确立的目标,努力做好党史出版工作,全力打造党史类出版物权威特色,以品牌优势参与出版市场竞争,将中共党史出版社建设成为高效、殷实、社会影响广泛的专业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