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逻辑、特征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4-04-24

王录伟 黄华 刘会

摘要: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就城乡融合的逻辑而言,乡村产业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契合点。从这一契合点出发,城乡融合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融合基础不够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若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其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实施产业融合,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四步走”驱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强城乡融合基础,合理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四川工商学院立项资助课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KCSZSFJXT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原则。”这就说明,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一环,城乡融合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差距。城乡融合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理清城乡融合的逻辑、特征、问题等,有助于发现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的逻辑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的优先性,使其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这就需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并完善城乡融合的发展和管理机制。可见,城乡融合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通过均衡城乡之间的发展、综合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等途径,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可见,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不再是单向促进、单向带动的关系,转变为了双向促进、双向互补的融合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不再把城乡割裂实行区分管理,而是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共生共发展的管理。其中,二元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与配套、生态和居住环境、公共性服务的辐射与配套等,这些都是通过较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因此,打破二元结构必须保障城乡之间的公共性服务均等化,重点提高乡村生态和居住环境的质量,多方面促进人才和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的流动,实现“工农—城乡—居民”的全面城乡融合。

(二)城乡融合的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以五维指标进行评价考核,这五维指标体系与乡村产业息息相关,乡村产业振兴能够实现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的目标也正是实现乡村产业的振兴,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而乡村产业恰好也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契合点,这是因为城乡融合需打破固有的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才能实现,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凸显了乡村在“经济、乡风、生态、文化、智力”等方面发展的不充分性,使得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就要解决好乡村产业的问题。要突破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实施科学化现代管理,对城乡融合的实施予以保障,以达到持续优化的目的。同时,需要资本、企业家才能等资源的配套和支持。一系列的作用与反作用,就构成了城乡融合实现的逻辑。具体如图1所示。

二、城乡融合的特征

(一)资金流动关系得到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显示,农村的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断流向城市的,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比较重要的贡献。农村和农民主要生产农产品,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但工业品价格超过了其价值,农产品价格却低于其价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农村的资金通过“价格形式”转移到了城市,仅在1991年至1997年这7年时间里,通过这一形式农村的资金向城市流入了12000多亿元。此外,城市还通过向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方式获得资金的净流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将进一步改善城乡之间的资金流动关系,使其逐渐缩小直至平衡。“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从而改善城乡之间金融方式带来的资金流入差。“十四五”规划还强调,应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与价值的差距变得更加合理,以减少“价格形式”对城乡资金流动的影响。

(二)把握城乡融合一定的创新性

城乡融合不是单纯地将城乡看着一个整体进行简约式的管理,而是要深刻理解城乡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以体制兼顾城乡居民的权益。保障城乡居民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够享受到同地方、同条件、同水平的基本性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实现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为回乡工作、创业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推动农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二是创新制度以促进改革。城乡融合需要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农村和基层改革,要予以支持和鼓励,既要保障农村的基本经营需要,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垦制度等。三是以运行机制落實融合。在体制和制度的保障下,以机制为驱动,使得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城乡融合奠定基础。

(三)城乡之间人口基本实现自由流动

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来看,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与常住人口占比为17.9%)增加到了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时的9亿多人(与常住人口占比63.89%)。可见,农村人口正越来越多地流向城市,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城乡融合的提出和发展,使得人口回流或流向乡村成为可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多地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得返乡创业、就业等成为可能,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业空间和就业平台,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城乡融合的“一统二互补三长期”

城乡融合的特征还具有“一统二互补三长期”。“一统”,统一发展城乡,建立空间整体。城乡融合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要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以城市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发现农村短板并予以弥补,提高农村产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智能化。“二互补”,资源互补,互促互惠。城市和农村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资源,城市以工业为主,发展迅速,应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促进农业、资金适当流向农村产业、技术支持农业、管理服务农村和农业;农村以农业为主,土地资源丰富,生态和居住环境优于城市,应充分识别并利用好其自身特有的资源,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三长期”,融合发展是长期、渐进、持久战。虽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施给城乡融合带来了机遇,但农村目前还有大约6亿的人口,加上各地区、区域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城乡融合进程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求实创新,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三、城乡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二元结构未破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比较直接地反映在经济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可真正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它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越高意味着人民越幸福。如表1所示,2015-2020年,城镇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均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超过数额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15年的超出19773元/人增加到2020年的超出26703元/人。虽然在超出倍数上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从2015年的2.73倍到2020年的2.56倍,仅仅只下降了0.17,然而基数却在持续增大,说明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

(二)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以单向为主,不利于城乡融合

既然是城乡融合,就是实行一体化和整体性管理,正常的资源流动关系应该是合理的双向流动,即城乡之间的资源能够自由地在两者间进行流动。可以说,资源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的动力,也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但由于较长时期的“以城市带领乡村”“优先发展工业”等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等对城市的偏向,这也是要素资源一般呈现出单向流动到城市的原因,不利于城乡融合。

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和技術化水平高,这往往提高了盈利的可能性和空间。正是由于这一要素的驱使,劳动力、资金、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资源会更倾向于流到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好、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产业发展好,从而农村人更愿意到城市工作、到城市就医、让孩子到城市读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刺激了城市土地和房价的上涨,使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拉大。虽然“户籍改革”“城市就业制改革”等让这一现象得到部分改善,但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农村与城市相比依然差别较大,如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师资赶不上城市,新农合医疗和城市医保相比也存在差距,这些都是导致要素资源单向流动的重要原因。农村若想快速发展,就需要资金、需要人才、需要产业的支撑,只有这些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起来了,各类要素才会慢慢地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正常的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乡融合的基础有待加强,配套条件不足

城乡融合是需要基础的,基础牢靠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基础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性设施、公共性服务、人才机制等。具体来讲: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一般可分为“农业的生产、农业的生活、生态环境、农村的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则分为“工程性、社会性”两个层面,虽然从数量上看似乎农村高于城市,但较长时期地以城市为辐射中心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远远高于农村,尤其是城市的公路在质量、宽度、维护等方面都存在着优势。二是公共性服务方面。公共性服务通常可理解为“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为军民提供各类保障,城市由于其优先发展性、工业性,使得其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以至于不少医疗人员、教育人员不愿意主动到条件差、福利低、配套条件不足的农村发展。如果公共性服务跟不上,理念就很难得到转变,城乡融合的道路就会遇到阻碍。三是人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动呈单向特征。人才机制的建立需要以基础性设施和公共性服务等为前提,城市经济增长快、工业化生产、配套条件好,使得劳动力及企业家才能会更倾向于流向城市。虽然“三支一扶”等制度会引导人才一定程度上流向农村,但这些远远不够,尤其是“懂农民、懂技术、懂农业”的人才和企业家相对匮乏,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乡融合的进程。

(四)现阶段文化、产业的融合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

文化和产业是影响城乡融合的两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产业因素十分关键。文化融合方面,农村居民文化融合的意识不够高,以至于参与程度低,城乡文化融合效果不理想;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更倾向于看重经济而忽视文化,这就导致制度跟不上,达不到理想的文化融合效果。产业融合方面,就现阶段而言,仍然呈现出“二元化结构”,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农村主要生产农产品。农产品在生产端其价格往往是低于它的价值,致使收益低;农产品经过流通转移之后,反而可能变成流通品或工业品,这个时候它的价格通常又是高于其价值的,使得流通环节的收益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并不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化收益,反而使收益发生了转移,导致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的发展。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实施产业融合,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融合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决定着经济基础,经济能够产生很强的驱动效用及联动效果,而刺激经济增长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城乡之间实施产业融合最大的壁垒就是二元结构,破除二元结构就必须充分识别并利用好城市和农村各自的特点。城市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高,懂技术、懂管理,但压力大、节奏快,应考虑将城市的优势进行适当转移,以减少城市的承载力和负担;对于农村而言,最大的特点是以农业农民为主,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好,乡风淳朴,产品绿色,生活节奏慢、压力小,可以考虑以农村特点特色开发新产业、包装打造新产品、创新销售渠道等,促使经济流入,适当提高农村生活节奏。

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产业融合,必须建立和完善五大支撑服务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党的领导能够使城市和农村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确保城市和农村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会极大地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二是制度为纲,机制驱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就要增加制度的供给,合理设计城乡产业融合政策,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适当让城市工业走出去,农村将工业引进来,形成农产品加工,将工业化和农产品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和发展具有高质的产品、高效的产业,可以试点带动,培养和加强龙头企业对产业融合的促进和带动效果。三是加强组织管理,做好规划建设。进行城乡互动,做好“城市-县城-乡镇-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这是联动城乡产业建设的有效通道。合理规划布局融合产业的发展区域,增加并完善特色及支柱产业的建设,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工农结合,增加农村的就业空间。四是融合中坚持创新,发展创新产业。充分识别并掌握农村当地特色、特点,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之外,积极探索如何增加农业产业链,将农业与文化、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型、休闲型、开放型和电子商务型的新业态和新产业。五是配套支撑保障。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的双创发展,增加农村就业空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此外,还可以积极推动普惠性金融服务,增加金融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服务和支撑力度,以进一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四步走”驱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虽然说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产业融合,但产业融合需要良好的基础,而这些基础通常都离不开资源要素的支持。资源要素一般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要实现这些資源要素从原来的单向流动转向自由流动,可以考虑实行“四步走”策略。

第一步,从城市入手,进行户籍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的落户政策,如不仅可以学历落后、社保落后、积分落户,还可以实施申请制落户、推荐制落户、自愿式落户等,从而健全农村人口真正落户城市,享有公平的基本性设施和公共性服务,实现城乡人口的融合,以打破这一壁垒下的“二元结构障碍”。

第二步,从农村出发,完善土地改革。土地是农村的一大优势资源,进行土地改革,应明确以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进一步完善产权制,使土地经营权可以流转,盘活土地经营权。这样可以刺激土地进行优势发展,引入城市、企业家、能人、善经营者的参与,以提高农村土地的收益。

第三步,从钱着眼,增加资金流动。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应适当加强,鼓励并增加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信贷规模。同时,合理建立该体系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三农”的支撑和服务力度。

第四步,从人考虑,鼓励人才下乡。建立并完善城市人才、企业家下乡进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好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待遇、优美的环境等吸引并留住人才。以政策引导,产业驱动,促使大学生、外出经商、从政、参军等人才返乡进行双创或就业,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使人才能够在城乡之间进行自由流动。

(三)加强城乡融合基础,合理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定角度上讲可以说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基础牢靠,城乡融合才能够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方面,要将城市和农村进行整体化规划,打通交通让城乡居民能够进得来、出得去;增加交流联动,让信息和技术能够合理化流动,使农村产品能够顺利地流出去,使城市能够便利向农村延伸;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从而为当地居民及引进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空间。公共服务方面,着重从教育和医疗入手,满足农村的基本需要,加强城乡交流合作,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大城乡文化融合的宣传力度,普及“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理念和政策,鼓励城乡联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机制,科学制定机制保障文化融合的有效性,适当增加文化建设投入,规范城乡文化,整合城乡文化资源,讲好城乡文化融合故事,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

此外,在产业方面要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在种植业之外发展第二、第三个经济增长点。与城市融合,将工业和农业结合发展,延伸产品价值链,开发合作新方式、新构想。进一步打通“城—镇—村”产业通道,凭借乡村特色资源,依托城市运营理念和技术,构建特色小镇,发展中间产业,创造“城示范”“镇产业”“村精品”的产业新格局。对于农村而言,还可以探索田园式生活、文化创意、农业或民宿体验、养生度假等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曲延春.从“二元”到“一体”: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20(01):97-104.

[2]黄锡生,王中政.论城乡融合发展的双重逻辑及制度统合[J].现代经济探讨,2021(05):1-9.

[3]刘合光,潘启龙.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与新时代推进路径[J/OL].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2021-06-10].https://doi.org/10.13880/j. cnki.cn65-1210/c.20210607.001.

[4]陈燕妮.城乡融合发展: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J].创新,2021,15(03):41-48.

[5]夏金梅,孔祥利.1921—2021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嬗变、导向与双向互动[J].经济问题,2021(06):9-15.

[6]叶菲菲.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 2020(10):94-95.

[7]廖敏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逻辑和实践效能[J/OL].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8[2021-06-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044. S.20210607.1442.006.html.

[8]张明斗,赵满满.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与路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7(05):1-7.

[9]胡卫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15):7-9.

[10]徐立敏,谭诚.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21(05):43-45.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