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研究

时间:2024-04-24

毕伶俐 赵元笃

摘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针对中国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变动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如何实现特色乡村建设振兴,农民群众是最好的衡量者与体验家,需要始终秉承以人民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发展观。但目前依然存在人口外流,教育缺失,价值失位等挑战。破解这一难题还需从创新乡村人才培育、以农民视角探索发展高质量经济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城乡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坚持以人为本。鄉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振兴农村、发展农民,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由此可见,是否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最好的衡量者与体验家,需要始终秉承以人民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发展观。

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一)平衡城乡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民发展不充分。目前城乡之间有着一定的发展差距,木桶定律告诉我们,城乡良好发展的前提取决于最短的板块,这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缘由。从发展的轨迹看,改革初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时期,原有的依靠环境和资源的消耗方式难以维系,城乡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凸显,如果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改革就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这也是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而我国有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物质基础和经验,乡村振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虽然实施城镇化有一定的成效,但我国的现实国情是农民在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部分,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农民主体发挥作用,进而平衡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二)同步“三农”现代化进程

城乡是命运共同体。当前相较于我国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还是短板。如果“三农”不能实现现代化,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切实际。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现代化滞后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这就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虽然近年来城乡差距在缩小,但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从国家战略上看,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应的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阶段对应的是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同步向前推进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民发展是关键,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物质基础和保证,农业科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的建设。

二、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外流导致结构困境

农业人口持续下降,形成农村空心化状态,一个原因是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乡村的人口就业年龄结构组成范围一般趋向于五六十岁以上,这是由于城市就业需求对于年龄的选择性明显,年龄较大的农业人口不易流入城市。这一发展趋势最终导致了“农民荒”,农村流失劳动力人口大多以农村青壮年为主,农村大量耕地撂荒,适龄农业劳动力人口不断外流,农业年龄结构不断异化,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也根本无法充分满足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需求,限制了当前我国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条件较好的农民家庭则会选择进城落户。

乡村振兴主体性的体现需要有一定能力的人群来支撑,目前大量青壮年外流,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很多村庄实则是老年人的村庄,人口“老龄化”,年龄偏大,见识和劳动能力均比不上年轻人。靠老年人来体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乡村振兴强调的是人,这是和农村振兴不同的地方,农村振兴更多的关注的是农,没有了人,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留住人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教育缺失制约认知能力

乡村教育缺陷表现在乡村学校教育和农民教育两个方面。乡村主体能力的缺失来源于教育缺失。随着农村学校学生生源逐渐减少,乡村学校难以维系,为了保障农村孩子的义务教育权利,从2001年开始,农村地区的学校慢慢开始撤并,由“村居型”演变为“离土型”学校。为了选择“优质教育”,有些家庭选择进城定居。乡村学校的欠缺也是人口外流的一大原因。乡村衰败与撤点并校互为因果。

农民教育方面,由于其知识资源的储备和农民自身所处条件等因素的局限,他们对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认知程度存在着严重的欠缺,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对环境和资源需重新认识,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把握需要更新。我国在乡镇实行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合作责任制,是以小户分散的自主经营为主,缺少合作意识,农民很难集中统一相互学习和沟通经验和方法,加上半工半农,还有出外打工的人群流动性,造成农耕的间断性,导致了农业知识的严重欠缺,客观上形成了对农民的教育的缺失。农民在学习上没有引领,也不具备学习的习惯和平台。

(三)价值失位限制资源利用

最通常的思维是乡村没有优势,这就是农民对乡村价值的否定。古老的习俗,乡风也需进行筛选。乡村价值理论认为,剖析乡村衰落原因首先要从乡村内部着手。消极地看待发展过程中乡村运行能量减弱,如人口数量的减少,资源的减少、封闭的传统乡村等,就会认为乡村价值丧失。而从乡村价值的视角看,人口流失可以为生产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家庭农场形成创造条件,落后的生活和习俗,没有价值的老房子、旧物件、地方手艺,可能蕴含传统文化和旅游价值资源。

基于乡村价值视角,乡村振兴不仅要追求物质收入的增加,更要着眼于村民是否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振兴是探索乡村价值,平衡乡村各种发展要素,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而不是对乡村进行过度干预。乡村价值也不是急于求成而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乡土建设既需要外界资源的辅助,也需要融合乡村内在发展逻辑和价值。农民的乡村价值创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承载乡村价值的载体。

三、农民主体性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

1.回流效應输送人才。乡村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吸引人才流向乡村,既包括从乡村走出去的,也包括外来的优秀人才。乡村人才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针对长期外流的农民工群体。这是缘于农村走出去的大多数人,本来就从事农业,是一批最容易融入乡村发展的人,通过对乡村人才的资格认定、兑现优惠待遇和政府给予乡村培训就业机会的政策支持等激励措施作用,来鼓励更多的乡村人才返乡回流。同时,通过校地联手为乡村振兴精准输送人才。涉农院校应瞄准乡村需求,联合地方针对性培养当地学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乡村需要的有效对接。乡村为我国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流动途径,增加了就业机会。高校相关专家学者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农村农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可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通过这种合作方式,高校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培养面向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乡村培养定向生,也为扎根基层和服务乡村输送人才。

2.创新赋能乡土人才。首先,人才发展和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发挥当地人的典型和示范作用,是推动乡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时,强化“土专家”的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往往依赖于老一辈乡村人,年轻人的缺位使得传统文化很难迎合新市场需求和时代步伐。要通过互联网相关课程在线学习,创新加入新元素,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拓宽视野。此外,建设专业化培养平台也可助推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其次,农村创业需要“带头人”,通过新兴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人才支撑。在农村投资设厂,一方面,可以为解决农民季节性劳动力闲置困境,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一部分人才回到农村,特别是为在城市打拼困难的人提供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另外,为农村老年人创造了工作机会,这也是解决农村老人老有所为的有效途径。最后,农民应当尽快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可以通过农民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化和技能型的现代化新农人。探索高素质农民培养模式,加强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推崇农民的继续教育和高校的人才支援,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

3.政策导向基层人才。一是政府要落实扶持政策,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措施。创新技术人员下乡服务,用科技助力农业提质增速。二是乡村振兴强调政府引导主体与农民参与主体相统一。政府要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建设者的角色意识。要从财政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涉农资金投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保障。三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工作队伍。要注重领导干部的选拔,贴近乡村实际,不搞表面工作,留下有责任的村干部,实际上也是站在农民视角赋权,在优秀的党的基层组织带领下让农村实现更好发展。

(二)以农民视角发展高质量经济

1.特色农家旅游服务模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农民做好很难,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旅游振兴经济要考虑好前前后后的一系列问题,细节影响乡村旅游的品质。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初衷是,长期居住在喧嚣的城市,进入乡村可以达到放松身心和休闲娱乐,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乡村有它的自然风景,环境优美,诗情画意,正是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发展旅游不能千篇一律,要呈现不一样的东西,在对当地农村特有的天然和乡村山水等多种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基础上,再一次进行重新包装和绿化改造,做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对房子在保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做成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形式。游人可参与和体验传统民俗,如农家院落的古朴幽静,就是很好的农家乐民俗体验选择之一。农村旅游自然离不开农业这个最具特色性的标志,农民可以将农业采摘、农品品尝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活动纳入旅游项目。体验式旅游最重要的还有服务,乡村人民的朴实、热情和好客等优秀品格还需继续保持。

2.农产品营销网络化转型。“土字号”产品,是以具有乡土特色的资源和文化为主要依托,以当地的农民群众为生活主体进行呈现,彰显了地域特色、体现了乡村的气息、乡村的价值,具有文化内涵、可传播乡土符号的乡土特色产品。“土字号”品牌是根植于乡村,有“土”的一面,货真价实但缺乏品牌效应,依靠传统生产但缺乏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农家特产没有宣传,得不到更好的推广。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直播,可以成为解决“土字号”产品营销的方式。网络直播与传统的店面相比,省去了高额的门店租金和装修费用,成本较低,而且受众广,面向全国各地的用户政府应该给“土字号”多些政策支持。在品牌建设和生产销售环节发力,规范市场运转,注重调查用户体验和人群需求,打通“土字号”产品链,让其成为消费者信任的品牌。

3.集体经济组织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可以发挥在规模化经营、要素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入合作社,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使农民获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农民可以降低经营风险。这种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小农经营的不足,有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可以效仿国外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再将有意愿加入的农民纳入融合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农民合作社的示范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农民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逐步提高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将自身利益和组织利益建立纽带,强化农民的社会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J].江南论坛, 2018, No.338(06):14-15.

[2]王赞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2018, No.728(12):57.

[3]陈龙.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8(003):55-62.

[4]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理论参考,2018(04):34-36+ 39.

[5]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02):45-52.

[6]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文摘, 2018(7).

[7]朱启臻.当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 No.139(03):21-27.

[8]崔素娟.乡村振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路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9]章爱先,朱启臻.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 2019(12):52-59.

[10]巩前文.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 2018, No.817(04):27-32.

[11]付淑靖.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

[12]高卫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乡村振兴战略试验田[N].中国建设报,2018-05-03(004).

[13]李關勤.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环县山区为例[J].甘肃农业, 2020, No.518(08):82-85.

[14]王雅君.创新驱动要素重组: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5):54-60.

[15]张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2):72-73.

Research on Peasant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i Lingli Zhao Yuandu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changes in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How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farmers are the best judge and experience home, we need to always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view.But 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such as an exodus, a lack of education, and a lack of values.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need to innovate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s subjectivi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欣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